, U+ q" R. P" \# H
0 P+ t5 L: J6 n }7 Y' F) ]
李学杰 2 w+ H( d4 }6 X2 c
博士
7 C0 r/ ~7 n/ Y 教授级高工(技术二级)
: |( ~! S2 K3 s9 ~ 长期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事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
, E7 D4 I: n9 U& ^5 \; i 现为海洋基础地质研究所所长 / |- c- i) Z7 v, V/ V$ ?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客座教授
: P# {. }$ M7 @/ p8 B 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
' l5 S$ `: d$ d6 Y 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0 |# Y' C3 K$ r- g( H( G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
7 r$ F! w6 m$ Q! j. m" J! { 负责和参加的项目有40多项
# X& ]6 S/ Q3 `- o7 s 包括海洋区域地质、海洋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海洋油气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等 3 K( A2 |' E6 R2 F; h( \. i e
现正在进行的南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工作 5 A# Q& |; Y" q7 S/ [9 Q
被称为是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划时代的事情
7 v% N- \/ h7 m4 x 正在编制出版系列成果图件和专著 " i# O' c% y4 s/ Q: k- n- Z0 E
自1999年广州海洋局
9 `" P8 c- m; [5 V 启动永暑礁幅1:100万海洋区调试点工作后 & ~- B: U* U: g2 c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 h. {& z) Y+ L' b+ t- V6 T
获取了海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实测资料
- S% A7 j1 O4 B* C, [ 于2015年完成了我国南部海域11个国际分幅调查 & @' H% _3 ~7 o
全面实现了我国南部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
' ^6 l2 N: ]; X+ c' Q/ l 2016年开始
6 F1 h) c! m0 K 以近20年调查数据和成果为基础 & }$ U" w1 G+ _
开展“南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应用研究” - \; i5 _: `+ g& C
编制了我国第一代基于实测数据的地质-地球物理图 ) [+ {8 d- w* D' s# Z$ @; E
在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
- U4 m( C+ ~1 ^3 z& i$ l) W 重新厘定了南海及周边各构造单元的边界和性质 * O3 f0 U; X' ?2 y* g6 k
系统刻画了板块边界断裂的立体结构和构造属性
/ c" H8 W5 k3 Y7 q 并揭示了南海及周缘深部壳幔结构特征 2 c# s9 b b' I2 P) D
创新性地提出南海成因的“弧后扩张—左旋剪切”演化模型 * b% M: A' M7 y4 [
以区域构造格架为基础 ) {. L4 g9 q1 a2 N) W- R+ c
将南海分为4个地层分区:南海北部、南海西部、南海海盆、南海南部 6 |, B! ] `. S+ [/ s# W1 e
针对各区地层发育的差异性
! B- o( [5 Q8 ~4 ?! R3 C 首次建立全海域地层对比框架 6 u! T$ f( [8 s; Z/ j! W
实现了全南海海域地层对比 - }# @0 y3 s% }
并在此基础上
) S6 ^8 F) B1 O) q# a% a* \) v 编制全海域新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第四系厚度图 9 C/ ?* Y* T }8 v1 s3 C
揭示了南海新生代沉积演化格局 - ` h* ~% L% F
首次利用海量实测地形数据 ) x4 d( u0 g' }1 L! O8 F3 Z
编制了高精度地形、地貌图
$ J2 w8 h2 r- G' N: \ 系统分析和识别了47类三级地貌类型 L- O) J, c8 L3 {! ]& Y
新发现包括海底峡谷群、火山口、大型海谷、海山和深海扇在内的海底地貌单元36个 4 O3 e% t, K, X4 M
对南部海域地理实体进行系统命名
8 v4 c. C* s8 A2 W! ~# x. T7 u 245个命名成果已由国务院正式颁布应用并及时服务社会 . U7 t' |+ w( T& m
强化了我国海洋管理 * l, s3 |% q) A
彰显了海洋权益 2 U Z; l1 w; k6 m2 K$ Y
原标题:《科技领军人才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李学杰》
2 H% V1 _& D D7 ?
! H+ ]% A' _7 |& z# a( K: P3 y+ p n6 a0 T% D- ]7 O& h
6 ?' u( g. G" @
1 P# w6 X6 n* c%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