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P+ H% K$ q% O* C7 J% C6 C 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利用“深海勇士号”
7 E: v9 `6 v) w* i; `3 C 载人潜水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
- Q; q: _$ m5 J 进行了第一次考古调查
* S! E8 ]4 t& t* v9 v& S3 z, Q" \ 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
2 m3 d, c$ s6 X: K 布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 + ]- d# X/ e: @) C8 ~. i2 Q% ~+ d0 D$ g# T
并进行了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
2 M6 w& T( R J1 o4 W( c/ G 正式启动了
' s) a4 P, j7 G* ~2 S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 7 q# f+ S0 e* ?1 m2 H
考古调查工作 ! [, n1 Z, b4 l& X5 U2 k& S/ b
! t0 h" |8 w) J# h/ d
. C* L2 O2 H, k6 s i1 f, V
9 Y T8 `/ c a0 o3 B
6 _; ^3 s* Y3 E 7 S- C. K. A# F! v7 O* }! w: M2 v
& F( o) @) {" O0 }8 n3 |
% T/ g j8 q% l1 Y
7 ^3 k* p8 S" A' r7 I 一号沉船遗址点 7 S' E4 H/ A- Z" y: d" G/ v
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调查团队
1 p: f# z7 A3 H ~ 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
+ h! p2 F' z% i 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 7 ^* E* r) P) B4 O
其中一号沉船遗址以瓷器为主
8 ~, Z5 p/ h; _# u- {0 U/ L 推测文物数量超过十万件 ' f: t+ y. |9 B& s8 r6 x8 _
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
8 r0 C1 p) S: Y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 8 [: c# p4 [6 l) _& l7 i- `
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 4 B* S- u, [. d3 C
二号沉船遗址以大量原木为主
) m! C, x0 s1 s1 |/ E1 s5 i' v 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
7 F x2 R% \* Q# d9 }' y 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
- ], y; k& m& a- C; R9 V 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 1 |, D3 q1 M- i C7 x- `
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
; R! P ?# z5 N7 N# R 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 p4 G1 O$ s8 I/ ^- h0 H2 A
" b( g4 H( r! d5 L3 I
2 b: |! v' s" J! N5 j# G
! }! a5 ^0 ^) k ) w; u7 V( D) G ^% @
( x/ C3 B. X3 E) A0 h. Z
/ N5 N' X+ I4 D$ D- O3 i4 P 二号沉船遗址点
9 w) _7 t, [3 P% Q% g5 R* q* f' q# I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
$ _& `: ~" Z$ S+ K' l- B0 | 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 / `8 ^+ P6 J( ?4 i8 q* z, Y
时代比较明确
3 X7 u/ K; U( ^6 }# e8 p9 C5 @, W* q 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 ' }4 o6 P/ Z! r0 }# g+ m, k$ }0 m
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
6 z( Q* j6 A7 A& N7 N6 n+ f 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 z S( Y' l 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 / h' P( P* J' C6 I. t- P3 I
中国先民
[$ k7 Z+ a' H 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 ( V9 g' z/ Z" S0 e) K2 W
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
' {6 @: x- u. Z: D5 P 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
" L) {; p( S& H Z4 _, o' S 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
. G. i: d$ ~3 D( p% K& ^! ~; J 这一重大发现充分展示了
2 l9 P6 W! I% [- R' S1 } 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 ' ]8 q$ i* d' j; J; o% g
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
* e4 u# Z9 N1 `: Y" E* y8 h 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E a8 m/ h8 A5 t) y" _/ x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⑥ : ^4 y( ~2 N& R# h" i$ m
, R& d2 Q4 {* n$ d" c/ M- \. ?
; j3 o4 o \6 R- C& X5 g-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