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q) m! L7 `7 H. q+ I$ I( q3 H. |
今天0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经过近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长江口二号古船缓缓露出水面,这是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几天后,古船将被打捞工程船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文物工作者将在此开启古船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的新阶段。 ' Z: O. ^& R% F3 \( j
# Q- N4 z. J H1 @: D0 V7 | 今天清晨拍摄的“奋力轮”“怀抱”古船的画面。新华社发# V. B8 n$ i- \1 C$ ^1 Z% R% [
2015年,考古人员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为进一步摸清古船的性质和年代,从2016年开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国内专业机构,每年对古船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多学科研究。 - g, i2 v5 _9 q& e9 o
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明确,古船为木质帆船,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年至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至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专家推测,古船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通过选取4个舱室进行的小范围清理,考古人员在舱内发现了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古船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6 ^1 R; }8 H# N6 }& ?1 I; f 专家认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对古船进行整体打捞,技术人员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技术人员还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的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仅用一艘船完成了提升、运输、卸载三项任务,系首次应用于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
4 D j! A- u' v+ V 【时间轴】
! e! _6 N9 g: W% n1 X$ e: ]) k ■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正式开展打捞、考古等工作。
b; d4 Z/ S4 V2 E/ [ ■9月12日,古船整体打捞专用“端板-纵梁”组合框架沉放至设计位置。 4 u9 G- \$ H( C. ?5 l9 ~
■9月29日,海上施工进入安装弧形梁阶段,正式下穿22组弧形梁中的第1组。 ! n D) h: a, l# j6 y& A
■11月15日,第22组弧形梁穿梁到位。
# l& C- x3 T( Q Z* v* @% f! ? ■11月17日,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整体打捞出水进入关键阶段。 : L* ?9 }4 ]9 k+ z8 j# K
■11月21日,经过77天的海上施工奋战,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 ' P" v3 T$ A5 T5 d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牛伟坤 . j9 @$ J$ m7 p7 k3 P# a7 r
9 ?1 H& z" Y; p: @6 o8 q+ X
! q5 I' z/ L% L% m) S& v: W Z- B6 a/ ]$ w" q, t*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