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学濒危了吗 - 深海生物分类学

[复制链接]
7 d+ n, [: _ p' U* z: P

可能是的。经典分类学面临很大的困境...

T% h7 s1 O6 u9 E. n% d% H+ E

围绕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国际热点也同样。今天期待利用DNA barcoding解决多样性描述问题,明天期待利用环境DNA(eDNA)探测...

# @( [( G8 l" s' J5 _

基础分类学似乎有些单调,没人愿意做

' L! @9 t8 i6 Q' [0 Y9 U- T+ c" ~9 B" k+ {1 s7 @" `

但是涉及DNA比对的基础数据哪里来?谁来做这些基础的科学贡献,现在的科学评价机制不利于分类学这样的研究...

/ p, V o% K! ^6 o

科学的进步需要一点一点的去积累,国外分类科学或者叫做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走过的路,我认为我们也要逐步的走一遍,抄近路,难免会留下很多空白。

2 x2 [2 Q; z* g

然而我们对物种多样性的描述远未完成。地球上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比如广袤的深海....

1 A' K" T5 O0 V# { {+ R+ P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生物安全正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20年10月17日通过,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基础研究是保障生物安全的基石,必须牢靠。然而这方面似乎我们走的并不快,也不够踏实。拿海洋生物学来说,国内沿海普遍养殖的“围沙蚕”,又叫“青虫”或者“红虫”,一直被认为是多齿围沙蚕或者是双齿围沙蚕,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在养殖业、游钓业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沙蚕科的动物志已经出版多年。但是,最新的研究发现,国内养殖的“围沙蚕”已经被重新厘定为线围沙蚕(Perinereis linea)。该研究却是由国外学者做出的。意味着我们以前很多使用“多齿围沙蚕”或者“双齿围沙蚕”作为实验材料的的标本可能存在问题,究竟属于哪个物种是存在疑问的。同样,依靠这些标本上传到NCBI数据库的序列可能也存在问题。在进行序列比较,进化树构建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这种错误。

( F9 s, P% ^4 s s* X4 k. |' C2 _8 V/ i0 |

+ X6 T) i2 c5 y5 G2 w3 D0 W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动物志书籍需要进行修订了...

1 S. r' _5 W3 }( E- P0 X

毕竟分类学体系在变化,最重要的是国内学者对我国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有了很多最新成果,新的分类单元新的修订不断出现。

9 E4 u, `; F5 C

然而,这些成果还没有那么容易被公众接受。建立整合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库似乎很有必要...但目前很多大型的综合数据库都是英文的,是很好的借鉴。

+ Z, H! x7 z( A8 O4 A6 ~, V

另外,我国的分类学教学缺乏教科书,分类学入门的资料匮乏,对后续人才的培养不利。新学生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搜寻分类学中艰涩难懂的概念和规定才能形成基本的分类学思想和工作框架,老一辈科学家似乎也很难有系统的教学课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指导。在研究生培养上,学生个人的悟性和工作能力似乎更为重要。

, q8 i( o- Z9 q: `; \

很多人难以沉静下来去研习分类学的思想演变,对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不清晰,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惑,对手头的问题一知半解。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常常感觉知识储备不足,当我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史时发现对地质历史对板块运动不了解;当我想知道不同类群间的亲缘关系时,不知道哪些分子数据更能让我信服;当我阅读文献时,我也纳闷有些拉丁名到底什么意思;当我想描述物种时,对于拉丁语命名的规则也不甚了解;当我想鉴定一个陌生的分类群的时候,我找不到合适的书籍或者资料帮我了解基础的形态学和解剖学术语;当我想了解一个物种的种群遗传多样时,我也很难找到他们生活史的资料......

' B; g! b, `$ B/ g1 L- _

很多年前不少人就开始呼吁保护分类学和分类学家,然而今天似乎并未发生多少改变。

9 B8 x' d/ c. h5 @% g( g) O

深海研究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在前沿领域,分类学依旧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国际海底管理局和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都强调了分类学的基础作用,并制定了建设方案。在公海管理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制定公海保护的重要基石。推动深海生物分类学发展--国际海底管理局

5 f6 X4 p+ s- e, \; {" y1 \4 I

今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面对中国生物分类学发展岌岌可危的情况。国内30余位院士专家联合署名倡议,正确认识生物分类学的价值,给予这门基础学科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4 d; V! P2 F. {6 F* V

" W4 c9 h3 ^: _2 l# ^* ?$ B

. C/ ?0 F {! Y) V6 x

在更早的2009年已经有此呼吁

3 Y$ R$ m1 e: |7 C/ c

" W. u( B4 i* F9 N5 j9 u5 _; F

分类学家似乎正在远离这个学科

0 i7 O1 [: H# ]( n" t

2016年的时候一篇博文将分类学称之为“坑中之坑”。引起了很多分类学工作的共鸣。这个博文发表在了中科院之声的微信公众号上。

; \9 l/ H& @3 ?

! y8 ^5 e# B0 q+ b

关于分类学的现状、从业收入等本公众号也发过一些文章

" I$ k' y1 A( V+ i- f

澳大利亚的分类学能力现状--看完可能会觉得这是劝退专业

6 [) i9 |1 C3 t3 @+ ~& \

分类学和分类学家面临的发展问题

; u7 f% z3 N1 D4 o* ?1 }* t

专门从事分类学研究的岗位并不太多,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但与分类学有关联的岗位并不少。希望研究生们可以有更宽广的视野,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可以发挥分类学基础专长,促进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事业的发展。

% P g( S& z1 o! J! T5 q 3 Y, d/ p; d9 l+ {9 t8 {

要保护分类学家,除了分类学家的自身努力调整外,比如发展图像识别、3D扫描技术、与生态学和保护学结合以及加强分子生物学工具的利用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创造有力的外部条件,如果不改变对分类学价值的认知,从业者的获得感和自身价值认同并不能得到提升。这方面的调整包括了改变相应的评价机制,重视分类学在生物多样性管理中的作用等。

6 B3 j4 g% `2 y& O4 b

从分类群来看,不同分类群的研究发展阶段是不同的。总体上,陆地类群的分类学发展快于水生类群,尤其是快于海洋类群。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基础家底还不清楚,在分布最为广泛生态学作用极为重要的多毛类动物中,很多分类学研究还依赖建国初期的标本,很多科还没有人进行分类涉猎,分子遗传学在分类中的应用尚不广泛。自1958年进行过全国海洋普查以来,全国性的有影响力的海洋普查并不多,且后来的调查海洋标本多散佚,并未在永久性的博物馆中保存,或者公众以及研究人员不容易获得,不能发挥标本的价值。对于我们进行环境历史追溯造成了不利影响。近海是海洋中人类与环境交互作用最为激烈的地方,环境污染、捕捞、养殖、河口冲淡水、航运、矿物开采以及海洋酸化气候变化都会对近海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基础研究的不足,尚不能准确回答我们近海的生物类群发生了哪些历史变迁。

% m w+ ^" z- q! v

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科学问题,在深海环境中,物种的基础形态学描述和鉴定是最为紧要的工作,是精确深海生物多样性认识的关键。在近海,整理和修订现有分类单元最为急迫,还要辅助小类群的物种描述与鉴定工作。在陆地,基于多组学技术的系统学分类与进化研究正阔步向前。

( p& M6 R( t, q* Y

希望集思广益,拓展分类学的应用场景,发现分类学知识的价值,创造分类学的未来。

6 r4 s8 I( J7 k, W% L4 ~- Z% g5 v

以上是关于这个话题的碎碎念,未深入思考,发一发个人感慨

. \' f3 \5 j+ c8 Z$ c/ U% w0 m 4 V9 i( H2 E4 ^; S2 Q( s, M6 z) k8 l) u8 }! G" c 8 p/ ]! A6 D& u9 @0 m $ ]6 r( e/ ~9 m! ?0 J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编织自己的梦想
活跃在7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