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海洋科学调查船历史——极地研究中心 - 海洋科学研究船

[复制链接]
/ u! k6 l6 z9 [- T6 p

前言

9 ? A% l. u% M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名中国极地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是自然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是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环境资源调查评估与考察保障的业务中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考察的保障中心。负责“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 2 ~: Z6 N1 r, b8 }

01

8 z2 B0 \$ o% l0 l

组织简介

. `; p( L0 d! i+ o/ s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名中国极地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是自然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是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环境资源调查评估与考察保障的业务中心。

p& t O( |3 R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主要开展极地雪冰-海洋与全球变化、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以及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建有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实验室、电离层物理实验室、极光和磁层物理实验室、极地生物分析实验室、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实验室、生化分析实验室、极地微生物菌种保藏库和船载实验室等实验分析设施;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建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开展南极雪冰和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依托平台。

K0 U; c& Q) p' D3 I: u! A) N/ v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考察的保障中心。负责“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以及国内基地的运行与管理;负责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开展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 p; [+ ~% c( h5 f6 e

“十一五”期间,极地中心共计70人次因参加南北极考察获得立功表彰,其中记一等功2人次,二等功9人次,三等功33人次。

+ p7 p& n: l% o2 R2 h: V, `3 @

/ n! @+ S- W- d3 O0 x/ }

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

( i- \/ E5 h; g. u: S: E

02

" z' D/ P3 _/ c7 k3 O" Z

海洋科学调查船简介

7 k( b* k% c- W+ A" P

1.雪龙号

“雪龙”号原系乌克兰赫尔松船厂1993年建造的一艘北极供应船,我国购进后改装成为唯一的极地综合科学考察专用船舶,于1994年代替“极地”号服役至今,已完成多个南北极航次(32次南极科考,6次北极科考),其航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W' y& r2 k! D! y

* ^- R. G s2 i4 @0 z5 l% c

南极科考

" m* n9 l v7 V* t/ ^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起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

9 U' M8 h1 o5 m9 d) K7 J# y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 g7 r4 }: ?( s% Y! C. G% G

1986年3月30日至1987年1月2日,由12名队员组成的越冬队在长城站越冬,并进行科学考察和观测。

5 j9 L' h; H: r0 F3 p d

1989年1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奠基。2月26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20人的越冬队首次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科考。

7 f8 K; n' r* I0 R6 v

2002年,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历时121天,是中国历次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首次在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 }4 ?+ [9 V! R: _/ x+ H

2005年3月24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胜利归来,150天中,南极考察队完成了27项科考工作,包括开展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内陆冰盖考察;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展南大洋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首次普里兹湾-威德尔海4000海里断面综合调查以及达尔克冰川动力学监测研究、臭氧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等。

% Q( K, P% d5 C( _- f$ Z9 ?

2007年11月12日上午10时,“雪龙”号首次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为魏文良,雪龙”号政委汪海浪。此前,“雪龙”号已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装载任务。这次南极科考在南极冰穹A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A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在冰穹A大本营及周围六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 T$ T' o& `- n/ x. `- c. N

2009年3月9日15时30分,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撤离中山站,踏上归程,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并对中山站的科考能力进行了扩建,完成各项度夏任务,第25次南极科考期间,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第三次成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顺利实施了昆仑站建设,返程中内陆队完成了“熊猫计划”冰穹A到中山站断面的科学考察。同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包括南极埃默里冰架考察、普里兹湾大洋调查和中山站常规科学观测等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内容。第25次南极考察度夏任务顺利实施后,我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增加到3个,并第一次在南极大陆核心区域拥有了科考站。

: |9 K5 m, L/ H6 a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经历182天考验,由249名队员组成,共执行科学考察任务59项、后勤保障工程21项。本次考察安全航行32000余海里,又一次刷新了“雪龙”号的航行纪录。途中,考察船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是“雪龙”号历年来穿越西风带最多的一次。在“雪龙”号带回的珍贵样本中,冰芯和陨石最为抢眼。在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内陆考察队员钻取了一支超过130米长的冰芯,创造了冰穹A地区浅冰芯钻探的新纪录。

$ l( r8 }: @( m

2012年3月20日凌晨3时53分左右,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科考船由印度尼西亚西部的望加锡海峡越过赤道,返回北半球。“雪龙”号科考船本次航行的总航程已超过2.6万海里。“雪龙”号科考船航迹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驶过以狂风巨浪著称的西风带。

% r2 k- h; i/ n+ j) x; b

2012年10月30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立,于11月5日正式从广州启程奔赴南极。“雪龙”号31日抵达了位于东经78度、南纬65.5度的普里兹湾海域,这标志着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开始展开大洋考察。本次大洋考察共涉及海水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磷虾资源等6个专业种类。考察共设断面10条,合计定点站位107个,其中水深大于1000米的深水站位67个。考察结果将为进行该海区环境气候综合评价及油气、天然气水化合物、生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9 N9 j6 Q4 |; {* ]% v

2013年11月7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中国极地码头启航,此次南极科考是“雪龙”号首次环南极航行任务,将执行30项科学考察任务,15项后勤保障及工程建设项目,其重中之重便是在伊利莎白公主地新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泰山站。泰山站为夏季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海拔2621米,今后不仅是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格罗夫山地区南极科考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科考的领域和范围。

: A6 X$ ~3 Z" H. v: J

2014年12月30日5时55分,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到达东经165° 34′、南纬77°35′,创造了我国船舶向南航行纬度最高纪录,“雪龙”船成为我国航海史上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船只。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中,由固定翼飞行机器人、旋翼飞行机器人和冰盖漫游机器人3员“大将”组成的机器人兵团承担着中山站附近两处内陆冰盖的探测任务,这也意味着中国极地科考机器人首次从实验阶段转入应用阶段。

6 ^1 u6 c3 F/ ]0 C* \

两架飞行机器人主要承担冰面观测任务,其搭载的航空相机、红外辐射计、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能对冰盖地形地貌、冰面温度、冰面粗糙度等进行观测;而冰盖漫游机器人则主要负责冰面下状况探测,里面装有我国自主研发的探冰雷达,探测深度达4000米,可获得冰盖底部地形、内部结构等数据。目前,低空固定翼飞行机器人航拍图片近4000张,超低空飞行旋翼机器人获得10公里精度达厘米的冰面粗糙度测量数据,冰盖漫游机器人已完成自主驾驶试航。据项目现场执行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梁建宏介绍,南极内陆常年刮着6至7级大风,伴着细沙状的小雪,形成频繁的大风白化天气。在这种天气下,人眼无法分辨地面与天空,容易失去方向;而大风夹带的雪粒容易进入设备内部造成破坏;被扬起的积雪在大风过后迅速沉积形成雪丘,不断变化的地貌更增加了机器人在户外作业的难度。为此,研发人员特地为机器人设计了高科技“秘密武器”。飞行机器人采用双点火系统设计,能有效降低空中熄火的风险,且能经受9级大风的考验;冰盖漫游机器人“身上”则佩戴了激光雷达,能够自动探测前方的障碍物和冰裂隙,独创的三角履带比一般雪地车的一体化履带转向更加灵活。与一般机器人相比,极地机器人能耐受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

7 E2 ~7 E+ {. F

2015年1月,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派遣专业测绘人员奔赴南极,利用中国首艘无人智能测量艇-“海巡166-01”艇以及多波束声呐、卫星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系统、磁力仪器等扫测设备,在罗斯海首次发现新锚地。

6 o; \9 ?5 N+ ~# i$ n0 \$ C5 d) W8 \' V

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已于3月8日离开南极返回。2015年4月8日,雪龙号已经抵达长江口1号锚地,并将于10日返回其母港——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此次随“雪龙”号归来的科考人员共有113人。

, ^0 ~4 E/ `6 R F. w5 K

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所属科考船“雪龙”号,完成历时156天的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抵达上海吴淞锚地。

, w( d3 N9 @; K. V+ ~) [) ]

2017年11月15日8时,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

' V9 c0 ^! J, s& B- _

地考察船从东经148度海域穿越赤道,开始在南半球航行。

/ v. }& U% H& |1 T; v

2018年11月2日10时10分,“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一声长鸣,驶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航向地球最南端的大洋和陆地,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科考征程。 [9]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再赴南极,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在距离南极中山站28公里的冰盖上建设我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

9 G7 E: ~, Y9 h. H3 k$ o

2018年11月9日15时,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东经152度05分由北向南穿越赤道,进入南太平洋。

9 v$ Z: e5 C# T1 ~5 |6 y6 c

2018年11月18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北京时间18日16时离开澳大利亚霍巴特,开始穿越海况恶劣的“魔鬼西风带”。这是“雪龙”号本航次中首次穿越“魔鬼西风带”。 

( g/ A7 r/ d+ U. ~+ B

“雪龙”船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期间,于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10时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因受浓雾影响,在南纬69°59.9,西经94°04.2位置与冰山碰撞,碰撞时船速3节(约5.56千米/小时),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压载水舱、油舱、主机及其他船舶动力设备、通讯导航设备运行正常。 

u& e) M; G1 @4 \& s

情况发生后,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立即研究部署并开展应对工作,把人员安全放在首位,及时对船舶安全状态进行监测,精心组织对受损部位进行检修,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制定后续科考作业方案。

2 V M. B0 {1 g5 v! s Z( f

2019年2月14日,“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126名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离开南极中山站,返航回国。 

: c. g& w" y# L [7 z$ e/ C

2019年3月4日凌晨3时28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中国第三十五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由东经107度01分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 W2 R* E* J, G2 E' s* v' h

2018年11月2日,“雪龙”号从上海起航赴南极考察,2019年2月14日自中山站附近海域启程回国。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南极严酷自然环境和各种挑战,积极应对“雪龙”号意外触碰冰山突发事件,取得了一些重大科考进展和考察成果。 

2 i* g& O5 _- `0 w* g

2019年10月15日,破冰船“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首航南极,与“雪龙”号一起展开“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考察以“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为根本遵循,掌握南极变化对全球影响的趋势,提高中国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参与南极全球治理。“雪龙”号将于10月22日从上海出发,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开展罗斯海和阿蒙森海科考作业,再到戴维斯海、普里兹湾、中山站作业,之后回国,预计2020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 u1 }' `/ m2 `0 [4 e

2020年4月25日,“雪龙”号完成了历时183天的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返回上海外高桥中国极地考察基地码头

! p& \' V3 ^! z) f

北极科考

( U0 i0 ~0 U9 Q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75度02分。

8 b, u; F! @& ]* g4 G

2003年7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航行12600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雪龙”号在中国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80度。

! ^* U6 |0 c- L8 e

2008年,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85度25分。随着“雪龙”号航行的纬度越来越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了解北极冰情对于认识北极至关重要。一旦北极冰川融化,将在地球上出现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西北航道”,这将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大大降低航运成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加速消融,加上中国科考能力的提升,预计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有望突破第二次科考到达的最北纬度(北纬80度),前进到北纬82度至85度之间。”这将为人类探寻“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贡献。

/ e7 ~0 Y" S/ ^% k. _

2010年06月25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雪龙”号在一路北上过程中,遇到许多大块浮冰中裂开的开阔水道,“雪龙”号几乎可以全速前进。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两大科学目标。

6 o0 y7 w- T+ @5 |

2012年7月2日上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极地科学考察船青岛出发,前往北极进行科考任务。在为期80多天的考察过程中,18500海里,其中在北极冰区航行5370海里,并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开创了我国船舶从高纬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最北到达北纬87度40分。2012年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

( K3 P3 e4 b# @- V, Z

2014年7月11日,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程,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考察区域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和海台、加拿大海盆等,计划考察时间为76天,总航程约11057海里。本次科考的重点是执行“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中的北冰洋区域现场考察任务,考察内容涉及北极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此次考察将通过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长期观测、走航观测、抛弃式设备观测、冰站观测等手段开展,计划在北冰洋海冰上设置8个短期冰上观测站和1个长期冰上观测站。考察队配备了船载直升机用于海冰航路勘测和科研保障。考察的重点项目为海洋环境变化和海-冰-气系统变化过程的关键要素,了解北冰洋重点海域以及北太平洋边缘海重点海域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冰等基本环境信息,获取调查海域海洋环境变化的关键要素信息,建立重点海区的环境基线,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北极航道利用、极地海洋数据库的完善等提供基础资料和保障。本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由科研人员、组织协调与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媒体记者和“雪龙”号船员组成,共计128人,包括6名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的科学家和1名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科学家。

' n! X) ~% m7 \! r/ Y

科考收获完成了90个海洋定点站位的综合考察、7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的现场考察作业任务,获得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和样品。考察队首次在楚科奇海台和加拿大海盆区域进行综合地球物理考察作业,获得重力、磁力、地震和热流等多项数据资料;首次在直升机支持下,由中美双方合作布放3套冰基拖曳式浮标,并首次在北极地区成功布放3组由多个冰浮标组成的浮标观测阵列;继第三次北极考察成功布放沉积物捕获器后,再次在加拿大海盆区域成功布放一套沉积物捕获器

* m! o. w! S& c- S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北极ARV”水下机器人在此次科考中一试身手。其先后三次自主完成长期冰站指定海冰区的冰下光透射辐照度、海冰厚度、冰底形态、海洋环境等参数测量工作,并执行了“雪龙”号船底海冰分布、尾部甲板重力柱下放、布放冰浮标在水下形态等勘察任务。

- t& k, h* p; n! K) _

“雪龙”号将按计划于2014年9月24日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 y- m3 J4 F9 @

2017年9月23日,顺利完成中国首次环北冰洋考察,考察中共实施了7个海冰站位和49个海洋站位作业,开展了以海洋基础环境、海冰、生物多样性、海洋塑料垃圾等要素为重点的多学科综合调查,收集了丰富的冰芯、岩心及生物样品,获取了大量大气、海冰、海洋观测数据和影像资料,助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 D. E2 y0 A4 T Z4 }+ L

2017年10月10日,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顺利返回上海。

% x3 c' @0 V, B3 I$ ^7 L5 s5 c

2018年7月20日,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 A. U* y/ `5 z

2018年9月8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出北极圈。

- e" p# d" i& a9 h+ C N) t

2020年4月23日,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已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此次南极考察队共有394人组成,历时198天,两船行程共7万余海里,完成南极陆地科学考察与工程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海域调查等62项既定任务。 

$ V" Z! o# i; {; g4 P& ^5 S

2.雪龙2号

/ O @. q( S' h7 b8 d' l' s {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H2560)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9年7月交付使用。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填补了中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

& R/ W3 B3 }7 p( F; E- |* Z' n- _' {

2019年10月13日,“雪龙2”号及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抵达深圳蛇口邮轮母港CR2码头,参加于14日开幕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雪龙2”号在深圳期间于10月14日全天和10月15日上午举办公众开放日、科考队员进校园“开讲”等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10月15日下午,“雪龙2”号船还将举行首航活动,从深圳出发奔赴南极,开启“雪龙2”号船首次出征暨执行国家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

3 d, B; N8 m* g9 {3 c+ h% ^4 p

2019年10月24日,雪龙2号首次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于11月4日抵达澳大利亚霍巴特港。靠港期间进行了燃油、淡水、食品和备件补给,并迎来33名考察队员上船。此时船上共有89名第3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进行补给和人员轮换后,前往南极中山站。随后进行南大洋的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2020年3月回国。 

& `3 [" Q) n9 Q5 O

2019年11月8日11时,雪龙2号起锚,准备用大约4天时间穿越“咆哮西风带”。 

) Y1 F) @! V) t+ i

2019年11月20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进行了首次陆缘冰破冰作业,抵达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首个目的地——中山站附近海域。

/ |( h% t$ |# Q* T2 L2 ]8 {

2019年11月23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了中山站附近的航道破冰,以连续破冰和冲撞破冰的方式,为“雪龙”号海冰卸货开辟了一段约14海里(1海里约合1.85公里)的冰上航道。“雪龙”号沿着这段冰上航道,到达更靠近中山站的预定卸货点,冰面雪地车运输和空中直升机吊运等南极冰上联合卸货全面展开。

* S. L: X1 A2 T) Y0 e% R

2019年12月1日,“雪龙”号与“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考破冰船停靠中山站固定冰外缘,相距约500米。计划从“雪龙”号船上卸下的1450吨物资中,已运达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的物资达1253.9吨,其中直升机吊运466.4吨,雪地车运输787.5吨。

5 B7 Z% C0 p# h# F8 T4 v9 H& v2 r! e

2019年12月3日,“雪龙2”号协助“雪龙”号完成在中山站卸货等任务后,启程前往了位于宇航员海进行大洋科考。

" {6 V* X& R: F6 H7 F: s

2019年12月6日,3只帝企鹅在围观“雪龙2”号约半小时后跳入海中。当日,“雪龙2”号在普里兹湾海域一处浮冰处的海域作业时,充满“好奇心”的3只帝企鹅从远处赶来围观“雪龙2”号。约半小时后,3只帝企鹅跳入海中,“心满意足”地离去。12月3日至12月7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在南大洋普里兹湾进行多学科科考作业。2019年12月24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4日在南大洋宇航员海进行综合科考  。

9 k8 a6 g' T- `; C( ], p5 C# A) v

2020年1月5日,新华社在“雪龙2”号传回消息,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首次用大型底栖生物拖网在宇航员海开展底栖生物调查,这是中国在宇航员海首次开展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海洋生态调查包括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各个类群。同一天,科考队员在同一海域还布放了一套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潜标。 

( X4 L# G; _2 I: ^8 {* b! a

2020年1月10日,“雪龙2”号完成宇航员海综合科考后,从宇航员海的密集浮冰区出发,向北穿越西风带,前往南非开普敦进行人员轮换与物资补给,随后将奔赴南极长城站

' r2 _9 j2 w) @* I. U, C

2020年1月11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在“雪龙2”号上释放了第一个探空气球。科考队员将在在穿越西风带期间保持每天释放4个、每次间隔6小时,持续释放6天,以探测不同高度的气温、风速、风向、气压和湿度等气象要素。南大洋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西风带则是南大洋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

! U( L. ^! F8 b* Y. |

2020年1月16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经过东经23度11分、南纬40度的印度洋海域,顺利穿越“咆哮西风带”,驶向南非开普敦。

9 }9 ?: u; H8 J: ~' I

2020年2月15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南极长城站卸货任务,离开长城站附近海域,驶向正在建设中的罗斯海新站。

' @& L$ x: ^- N' G( x2 |

2020年4月22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圆满完成了历时183天的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凯旋归来。返回上海外高桥中国极地考察基地码头,人员入境、分流转运实行闭环管理。

" f8 S4 o9 W$ h

2020年4月23日,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已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此次南极考察队共有394人组成,历时198天,两船行程共7万余海里,完成南极陆地科学考察与工程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海域调查等62项既定任务。

" N/ ?4 Q$ I& l8 B# v

2020年7月15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船从上海出发,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是“雪龙2”船继顺利完成南极首航后,首次承担北极科学考察任务。

, ?5 [ L' O+ s4 R, \

2020年9月27日,“雪龙2”号靠泊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上海)码头。 

# c0 N ]" w8 e

2020年11月2日,“雪龙2”号船解缆起航,结束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设备检修和保养工程 。

, A) |9 n1 j4 W. L) x% }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考察任务。本次考察计划航程3万余海里,预计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第37次南极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开展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并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业务化监测任务。同时,还将开展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工作。

, d" K7 G; k9 E5 w( z" J

2021年5月7日,“雪龙2”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本次考察系“雪龙2”船首次单船执行环南极考察任务。考察队于2020年11月10日出发,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开展了南大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成功回收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  。

8 @! Q/ P/ z4 x. ?: q3 u Y! J5 Z) x

2021年7月12日上午,外高桥边检站为“雪龙2”号“一站式”办理船舶和人员出境边检手续,助力搭载62名科考队员的国产科考破冰船前往北极执行中国第12次北极科考任务。 

8 z# n& F0 P6 U3 V* f1 `! @8 a3 Q

, w( R" l: W% {2 [! Q

E

( O M! H0 ]" h; |& g0 H0 t- I6 H

N

) B9 ~7 C& M, F/ S0 h

D

3 v8 R( Y6 o8 D. f1 [2 C5 z

. v; V/ L$ ~9 ~9 w* T9 { ' ?) G" G6 {3 s& }! U . {: W0 ]* l# k; m) G1 j( { 5 K) z, ]+ }5 a$ y! \& H% r6 G& E; E, x9 s. Y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春风里
活跃在2024-1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