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R- }) X+ P+ T/ D& l
: \/ t4 z% W; N6 ?! T/ ~. p
每当潮水退去海滩上的贝、螺、螃蟹等无脊椎动物还有没来得及撤回的小鱼纷纷现身,大群海鸟也会循饭而来这些群集在海滨滩涂上聚餐的水鸟里面有一个大家族——鸻科鸟类
2 j* o- ~8 |% N" W! Y3 d2 `* y
0 G& G; V) j3 }% S; ]9 ^+ m 8 i3 ~2 K4 B% Q
+ O( x% \/ y, L7 I$ _ 0 ?, i0 ~; k6 S6 l$ @$ P5 f
% x# t. k" a5 a- V 鸻科
E! k, e7 W: _2 i7 W 鸻科共12属71种,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上,中国有4属17种。小到中型鸻鹬类,典型特征是圆圆的脑袋上长有大大的眼睛和短而尖的喙。栖息地包括多样的海岸和内陆湿地、草地、苔原、干草原、半干旱荒漠等。
* A7 a7 v( x3 Z/ t' a- ^1 V } 01
5 [3 _6 _5 o o: y$ | 形态特征 - T& V8 }8 d! j- b7 h2 [( m: {
相对于它们极多的物种数量,鸻科鸟类的形态相当一致:最大的物种体长只有最小的3倍,腿不太长也不太短,后趾极短或仅存残迹。鸻类最容易便是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大眼睛了,通常它们都是依赖视觉寻找食物。喙部通常厚、直而短,喙长比头短。
" t/ ~( c) O. i v0 j0 g' H 剑鸻金眶鸻鸻属Charadrius通常具有更加细长的翅膀,其中最外侧飞羽最长。长长的翅膀会影响飞行时的灵活性,但会加快飞行速度、降低能量消耗。为了长距离迁徙,它们还需要强健的肌肉和足够的脂肪储备。
; r* N: p" C" U6 v, E, e* D+ } 鸻科鸟类的羽色相对隐蔽,生活在具有间断的栖息地里的种类常有胸纹,笛鸻、白额沙鸻和环颈鸻等在海滩附近单一环境中筑巢的小型鸻类胸纹不明显或完全没有胸纹。鸻科鸟类的另一个特点是雌雄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只有10%~20%的古北界鸻类具有一定程度的雌雄差异。
# O$ V/ G' I- [" Y 1 W. |# ?: }/ z4 Q) h+ t# L! t% n" m
3 t- @- z* Y( _8 A9 D1 _* B- @, l
鸻科鸟类在弱光中仍然具有极好的视觉,因此它们能在夜间觅食。这可能与它们眼睛内特有的感光细胞有关,它们的视网膜上有比鹬类更为丰富的视杆细胞(用于在弱光下感受光线)和更高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用于在强光下感光和进行色彩识别)比例。它们大脑的视叶也十分发达,可以达到同样大小的鹬类的两倍。 $ }3 ~- T; g! @( J
鸻类的喙粗硬,结构简单。头部擅长快速转向,也能够承受与硬质基质的撞击。鸻类的喙部有发达的触觉,但并没有像依靠触觉觅食的鸟类那样有所特化,所以这些触觉感受器似乎并不适合用来探测寻找食物,而更适合用来帮助处理已经捕捉到的猎物。
* Z5 Z) P3 W" V& S: E; r2 _ Q 02 & |0 s1 {2 \9 H! h+ ~, g2 `
栖息地
( v- d( s5 j' r: }/ p 鸻科鸟类主要栖息地是植被较矮或裸露的区域。它们利用河岸、湖岸、沼泽、干旱草原等内陆地区,也会和其他鸻鹬类一样利用海岸。有几种鸻属鸟类繁殖期和越冬期都依赖滨海湿地,而另外一些在高纬度地区繁殖的斑鸻和鸻属鸟类则会在不同时期利用完全不同的栖息地类型。 # v- |8 K. R, i8 M- ?9 E5 T
金鸻灰鸻包括中国的金鸻和灰鸻在内的斑鸻类都在相似的、具有一定植被的高地沼泽和苔原带繁殖,迁徙和越冬季节则利用开阔的田野和草地。其中金鸻特别偏爱草地和农业用地等内陆湿地,而灰鸻迁徙期总是在海岸带觅食。也有些鸻科鸟类无论繁殖还是非繁殖季都只利用含盐的近海岸栖息地以及盐湖和盐田,广泛分布于中国盐城黄海湿地的环颈鸻就是如此。除了海岸附近,它们也会生活在内陆地区,甚至半干旱的环境。 3 S5 r4 ?1 T7 ~4 T
环颈鸻最显著的特征是颈部的环不闭合金斑鸻凤头麦鸡在潮间带觅食的鸻类和鹬类,选择偏好有所不同:鹬类通常喜欢跟随潮汐觅食,而鸻类常常留在高潮滩。与在觅食地和休息地之间来回移动的鹬科鸟类不同,鸻类的觅食地常常也是它们的休息地,它们通常不会栖息在灌木或乔木的树枝上,因为它们后趾退化,不像雀鸟那样可以稳稳地抓住树枝。但在热带地区,它们有时也会在红树林上休息。 4 ^7 N) F$ n$ c. W4 S: G
03
. c: t: C) G. Y _/ W 习性 ( c9 u; B. r5 a+ \! {. H: f2 s2 _1 R
鸻类最常集小群活动,但这些群体数量并不稳定,能够在几只到上千只之间变动。与鹬类不同,它们通常不会聚集成几千只或上万只的“超级大群”,迁徙过程中几百只的灰斑鸻在鸻科鸟类里就算是相当大的群体了。
* z/ ~; G: N7 ?9 h& k/ y4 u , g, s% F) Y5 T Q9 m2 h; u
鸻科鸟类可单独迁徙,也可集结成几只到几百只的群体。通常在迁徙特别是长距离迁徙时,呈现较为整齐的梯形或“V”形。鸻类的迁徙群中通常只有一个物种,但在非迁徙高峰期,例如迁徙即将结束时,也会见到个别个体跟随其他迁徙路线类似的物种飞行。
$ X4 M2 S+ o' O 04 0 m7 n& p' N" \# Q
食性
7 s/ b Q. X" ]9 i8 @& W9 w* T1 W 鸻科鸟类取食生活在地表附近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节肢动物和蠕虫。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它们以蚯蚓、蜘蛛,以及蝇类、甲虫等各种昆虫为食,有时也会取食浆果或种子。生活在淡水区域的种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小型甲壳动物为食。海洋和陆地鸻类都会偶尔取食软体动物。
5 N0 X' e% J8 l7 U 草地取食的灰头麦鸡滩涂取食的灰鸻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同种类的鸻集群在一起觅食,比如麦鸡和斑鸻。所有的鸻科物种都依赖视觉觅食,通常从裸露或者覆盖有浅层植被的基质上啄取食物。鸻类白天和晚上都会觅食,时间节律受食物状况和捕食者影响。由于依赖视觉觅食,它们在夜间或光线阴暗时觅食效率较低,停顿时间长,观察距离短,啄食频率低。 6 O: v/ b- x5 d$ H% o& {
05 6 A3 p7 y2 R% G
繁殖 6 L3 g: z7 {: U, M% ~% |
繁殖成功率最高的季节繁殖,也就是在节肢动物最繁盛的时期-温带、寒带地区的夏季,热带地区的雨季过后。通常来说繁殖地越往北,它们开始繁殖的时间也就越晚。 4 `1 K& [1 B1 Y& b: u. S
- ~/ a7 L3 _% Q; z8 [
鸻类为早成鸟,雏鸟一出生就独立觅食,但亲鸟的照顾还是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鸻类的幼鸟有不成比例的大而圆的脑袋、非常短的喙部和强壮的腿脚,全身布满密集的短绒毛。身体前部呈现卵石状花纹,后部偏白有黑色条纹,尾后常有轻微膨大。后颈部几乎总是白色,由暗色的粗横纹将其与斑驳的头顶分开。从远处看,雏鸟最显眼的是它们的深色颈圈。 3 _5 E1 t, K4 Q( L+ @$ M
06
6 ^: O* ?' f j 居留型
2 r1 r5 s/ ^! S2 c 迁徙中连续飞行4000km的金鸻一度被认为是连续飞行距离最长的鸟类,虽然这一纪录已经被斑尾塍鹬打破,但鸻科鸟类仍然是迁徙鸟类中长距离飞行的佼佼者,金鸻也是最早被用来研究定向和能量积累等迁徙相关特性的物种之一。
: |) g$ ~3 j. P. u; u9 C % R/ c L2 p8 R
3 d k! l* v* F, \) |
蒙古沙鸻和铁嘴沙鸻可以从澳大利亚直接飞到东南亚或中国的海岸线,然后再飞往蒙古等地区繁殖。但更多的小型鸻类,例如环颈鸻、金眶鸻等仅进行短距离迁徙或者不迁徙。鸟类翅膀的形状与迁徙模式有关,那些进行长距离迁徙的物种具有长而尖的翅膀,而留居物种的翅膀更圆而灵活。 7 i* e/ J& V8 Q; H/ t% d
对于一些鸻类来说,在特定区域繁殖的个体都会到相应的地点越冬,但不同个体会选择不同的迁徙路线。迁徙经过中国的灰鸻越冬地可以从澳大利亚一直到中国南部,而不同的性别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越冬地。 ( B9 F) W2 }$ B
# M- C$ r9 Z8 D) c6 V5 }
灰鸻成功的迁徙对于生存和繁殖都极其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在高纬度地区繁殖的物种:那里夏季短、适合繁殖的时间窗口窄,所以鸟类必须把补充能量和飞行的时间都进行足够的优化才有可能完成繁殖。
: r1 L" R- y# l; Q" J 07
8 i% M) U& w. M+ F( `# ^! n5 h 种群现状 4 U& g2 U) V# _$ j9 W
# [: i' o" U6 V7 p6 E i
通常来说,鸻类对于人类干扰较为敏感。在20世纪被认为已灭绝的至少有一个物种,爪哇麦鸡,它们曾经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群岛,1939年最后一次被发现,可能由于农业导致的栖息地退化和捕猎的双重压力而灭绝。不过IUCN仍将其列为极危(CR).其他的岛屿种群也面临着灭绝,例如,新西兰鸻在北岛和南岛的种群都在大幅下降。 * ~3 i$ d- ?0 ~! {/ K, l0 C
有些并非生活在岛屿上的、广泛分布的物种也面临着生存危机。美洲的笛鸻、岩鸻,以及新西兰的弯嘴鸻也是近危或易危物种。对于生活在中国的鸻类,随着经济的发展,草地、盐田和滩涂等栖息地减少,很多物种的种群可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广泛分布在中国和俄罗斯边境附近的凤头麦鸡的数量下降已被证实。
0 B: _5 c0 {7 ^5 @ % ?) ]2 o. Z3 u$ N; S
: c( g( L7 F/ Z* T3 G& w7 n
& ]4 P$ ^) g+ p, Y$ D3 d
& M2 n, H1 R; j/ ?. c%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