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F; d$ ]& K5 V* v0 a" i! }9 [ 深潜勇士,生命契约
( ^0 ~+ }& d- O1 E% F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
: p$ w$ ^ Y7 R! V+ k* u! G, H& n 个人简介
" k- P& @1 ~7 o 汪品先,男,汉族,1936年11月出生,群众,江苏苏州人,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学科带头人。积极推动我国深潜科学考察、南海大洋钻探、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等事业发展,为把我国建成“海洋强国”目标不懈奋斗。以82岁高龄毅然参加“深海勇士”号西沙载人深潜航次,9天内连续三次下潜至南海1400米深海底,获得多项重要新发现,被誉为“深海勇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奖等荣誉。 2 }" H) ?/ C j J8 H% t! H
一、奋战科研一线,潜心深海研究
0 d* S3 j( B0 ]+ r |+ N “我国的海洋事业目前正经历着自郑和下西洋600年来的最佳时机,我们必须只争朝夕,自主奋斗,才能早日实现建设海洋科技强国的理想。”汪品先院士说。正是这份紧迫感和使命感,让他数十年来,从未曾停歇过奋斗的脚步。自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成归国后,汪品先院士开始投身于祖国的海洋地质研究和古气候研究领域,近一个甲子的风雨春秋,染白了他的鬓发,但对海洋学事业炽烈的爱却伴随他一辈子。
+ l2 N' ]& M1 Y4 t 以办公室为家,全年无休,即便是春节,也照常在办公室工作……正是怀着这份常人难以理解的痴迷、挚爱,他以超凡的意志和执著于科学的精神,带领着团队,矢志不渝地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科学目标进发,让当今国际海洋学的论坛上有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声音。 + E& k# ?/ ?. S2 Y9 h
二、带领三深团队,走向深海大洋
+ h, b+ p! z% X “深网、深潜、深钻”,是人类进入海洋内部的三大手段。同济大学牵头我国建设海底观测网大科学工程,是我国参加大洋钻探的基地,接连主持南海数次深潜航次,“我很高兴自己跟‘深网、深潜、深钻’这三样事情都有关系。”汪品先院士说。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他敏锐洞悉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和趋势,瞄准国际学术最前沿,带领着同济大学“三深”团队,一直积极推动着我国深潜科学考察、南海大洋钻探、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等“三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把我国真正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不懈奋斗着。 - l& Y) i7 T9 w! q# h
回首20年前,正是在他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不到一年,就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这个航次采集了5460米的深海岩芯,取得了西太平洋海区最佳的长期沉积记录,发现了气候演变长周期等多种创新成果,使我国一举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此后,我国又在南海成功执行了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完成IODP349、IODP367、IODP 368和368X4个航次,汪品先院士是其中最有力的推动者。这些航次的成功实施和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推动我国的深海科学进入深海研究的国际前沿,同时还推进我国对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理论认识,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为南海资源开发服务。 " s1 I* N, v6 d+ U
进入21世纪,海底观测系统的竞争成为围绕海洋的国际之争。在汪品先院士直接有力的推动下,我国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迈出标志性进展。近日,我国第一个基于海底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将正式启动建设,作为海底科学观测网重要组成部分的监测与数据中心开工。这一大科学设施由同济大学牵头,建成后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大科技创新助推力量。
# A+ Q" }% M1 H 自2011年起,汪品先院士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的指导专家组组长。这一我国深海科学领域迄今最重大基础性综合研究计划实施8年来,对南海海盆的起源、形成过程和现代过程展开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性认识。
: w7 H: L O. G a. f/ T7 F; D 三、倡导科学创新文化 % t" x. I+ i1 }6 N0 X
心系创新人才培养
4 L# B" ]$ x ^: I! W) M 潜心研究,不务虚名,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不设主席台、不办开幕式,青年学者与院士平起平坐,平等交流探讨学术……汪品先院士一直身体力行,倡导“学术要回归本位、回归初心”。他敢于直言,质疑、抨击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在汪品先院士看来,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无不源自研究者对科学真正的热爱、长年甘坐冷板凳的恒心和执著精神。
2 h& g ^/ y, J0 u# ~2 P& i/ d “科学家不是论文的写作机器,而是科学真理的探求者和开拓者,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科学家的创新注入了不绝的动力。”“科学成果不是在聚光灯下取得的,而是在实验室里一天天默默无闻做出来的。”这也正是他数十年学术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力主要培育科学文化,让创新人才争相涌现。他一直心系创新性青年人才的培养。2017年春季学期,他主动请缨,面向同济大学全校学子开设一门名为《科学、文化与海洋》的人文素养课,希望引导年轻人思考“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需要文化元素”,激励同学们自觉将科学与文化结合、勇于投身科学创新实践。
9 n. F3 p) `+ i4 ?% ~8 N* L 深海勇士 ( I6 {/ a' U I/ Q* ~" g- U
2018年5月,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9天内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成为“深海勇士”号深潜年龄最大的“乘客”。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海洋事业和科学探索的热爱,令人动容。与此同时,汪品先还用自己身体力行的深潜,针对当今学术风气“做一点无声的批评”。一直以来,他也是一名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
6 K$ `' T5 {0 l/ R6 N) D1 }. F 汪品先第一次听说深潜是在1978年,他到美国和法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某次晚宴,他遇到一位破深潜纪录的法国科学家。“他对我说,海底的海百合林非常漂亮,你一定要看看,而且深潜绝对幽静,和上天不一样。”彼时中国还没有实力将科学家送入海底,但这件事在汪品先心里埋下对深海的向往。 , N' O+ a/ p% u( B+ T$ k# @
“深潜每一分钟都很‘贵’,我可不是去‘逛马路’”汪品先说。他三次下潜到1400米水深以下,在海底亲眼观察了两种“生活节奏”——甘泉海台冷水珊瑚的“慢生活”和海马冷泉动物群的“快生活”。谈起深海景象,汪品先高兴得像个孩子。他的快乐不难理解,这一潜,汪品先足足等了四十年。 $ N$ b3 Y. Y0 h/ M' j, ^$ _
“深潜海底,我看到的,正是我苦苦寻觅的。”
/ ~2 M4 d5 o! i) T# _3 @; i 对他来说,深海科学研究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是报效祖国、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方式,更是年少时心中种下的梦,是他与海洋签下的为期一生的“契约”。
/ d# W4 h3 {1 o! g$ q 素材来源|百度百科
2 [7 V* q7 ?. U- @; G2 n3 c: ~: D2 d6 R ' d3 _- D$ A- l: l
编辑|李佳洋 7 t6 V( Y" I- O( B, T, t3 ^
审核|安杰晶
6 d0 H, g, c1 j' g! H C/ N ) z, u* Z1 d( T
7 B( [$ S& t8 t r# i: `4 b2 {0 w s
o# A7 z! Y! F+ ^6 t3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