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首批次“中国海域冷泉”载人深潜取得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个冷泉环境耗氧通量的观测实验!

[复制链接]

  g4 J$ m2 l9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i4 E9 x) B) L! ?5 j. D(1)布放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培养装置;(2)海底取样;(3)满载而归8 e/ A9 Z  N4 J; L- h4 A3 x

# e0 {8 Q& i* U) R2023年12月4日至13日,上海海洋大学冯东教授团队青年教师宫尚桂博士、王旭东博士和在读博士生傅建融,搭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探索二号”科考船及“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组织TS2-30-3航次赴“海马”冷泉,顺利完成了上海海洋大学首批次南海冷泉载人深潜任务。
& b. B, r9 M( o% J4 i# `在八天的作业时间内,团队完成了6个潜次的科研任务,最大下潜深度1432米。“我们的工作强度比较大,每次下潜时长超过八个小时,每次下潜采集的样品至少还需要十小时来完成前处理、测试与保存等工作。”宫尚桂介绍,“深潜对装备成熟度、队员心理生理状态、团队配合默契度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深潜航次队员们不仅克服了海上不利工况,还突破了能力极限,在24小时内完成两次下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既定的下潜任务与目标”。
: P/ \6 ~8 k5 j9 M/ P: y3 G
4 _1 b+ C6 F! \' U4 o'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H$ u- R" K  x
$ G" }0 M  q, F" \8 X# E2 `' p宫尚桂出舱
3 a1 D' {+ u! r/ V) B0 R王旭东介绍,团队共采集了不同冷泉生境沉积物插管50根,块状和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60多公斤,生物类型十余种(>40kg),千余个孔隙水样品,“深潜航次带回的样品,为推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课题提供了样本和基础数据保障,也为上海海洋大学在深海极端环境过程与资源方向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
& m4 e8 T" W; M5 O此外,本航次还对上海海洋大学自主研发的全海深原位培养与取样装置开展了测试工作,完成了国内首个冷泉环境耗氧通量的观测实验,填补了国内海底冷泉环境耗氧通量评估研究的空缺。- q7 [! q: d) \! \; [/ }& v3 _+ b
科学和技术深度融合的载人深潜,已成为引领新时代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 “本航次深潜成功,我们也顺利完成了团队里的‘传帮带’。”冯东教授介绍,上海海洋大学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研究中心拥有一支优良的深潜队伍。中心主任陈多福教授早在2002年通过载人深潜器对墨西哥湾海底冷泉和水合物进行了实地考察,冯东教授是2013年“蛟龙”号首个实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批下潜成员。本次科考,航次执行首席宫尚桂博士和核心成员王旭东博士加入深潜队伍,成为了新一代的深潜科学家。( [* M( f- J3 k
* K2 L- k1 m1 N: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 ^" z$ J$ r/ b+ b6 t* z, Y! {. i' e& C( m: J+ U" M' R! |
(1)团队合影(左起:王旭东、宫尚桂、傅建融);(2)宫尚桂出舱;(3)王旭东舱内工作
3 A( r, m+ k) D  Z5 u
8 h/ _7 N* c9 `' {1 w; U-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O' M& u1 b$ U; q) e- w/ O
4 m+ C/ K# z4 \. Z: q8 E8 P
! q! [( _+ m, `! u$ |. K
, P: Z/ j+ D' t. y! u( M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徐凌。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上下五千年
活跃在2024-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