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话语体系的中国构建

[复制链接]
作者:张景全(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7 b! c+ ~" x2 i
1 v) T$ W5 b8 v& ~5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实践深度与广度的增加,海洋话语的中国参与和中国构建日益迫切,海洋政治学作为新的知识体系成为时代需要。简言之,海洋政治学是关于海洋客体群落的实践、认知与感知/状态之政治意义的系统研究。
6 E7 }/ U! d* H研究客体得以拓展
* t" o% U. V2 @0 q6 x0 C自人类海洋实践开展以来,海洋政治与海洋政治研究便应运而生。但是,以往的海洋政治研究呈现如下特征。
; x: q( G- ]' R# T9 F3 O- I第一,海洋政治研究基本上是西方叙事。大航海时代之后,受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海洋实践的影响逐渐深远。其结果是,海洋政治的一系列概念、理论等知识体系基本上是西方话语。第二,有海洋政治实践与海洋政治但无海洋政治学。人们熟知的涉海政治概念在知识体系上基本归属于地缘政治学,尚没有在研究客体、研究特性、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理论等方面形成基于海洋场域且自成体系的知识脉络。第三,海洋政治研究客体的单一与缺位。以海权为核心的传统海洋政治研究,基本是以国家为研究单位。随着海洋科技的赋能与全球海洋治理需求的增加,曾经缺位的海洋生物与海洋非生命等研究客体在海洋事务与海洋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第四,海洋政治研究沿袭二维传统。以往的海洋政治研究,基本沿着实践与认知两个维度演进,即关注海洋实践与海洋认知,存在着研究维度的二维传统。第五,海洋政治研究的政治要义基本锁定权力与利益。传统海权视域下地缘政治学的政治要义,基本上是为国家在海洋场域谋权力、争利益。" U+ W0 b, ~$ O3 F, o
在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海洋话语的中国构建具有了广阔的理论空间,海洋政治学的研究客体得以拓展。海洋政治学研究客体呈现出群落性特征,即国家与组织群落、人与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非生命群落,三个群落分别以组织形式、生命形式和非生命形式介入海洋以及海洋事务。
, K+ |+ o" [, @& r第一,国家与组织群落。国家以及各种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间组织构成了海洋政治学研究的制度客体群落,该群落的特征是以组织形式介入海洋与海洋事务。国家与组织介入海洋事务的动因、过程、博弈及影响,是海洋政治学研究的传统关注议题且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第二,人与海洋生物群落。人与海洋生物构成了海洋政治学研究的生命客体群落,该客体群落的特征是以生命形式介入海洋与海洋事务。海洋政治学将分析人与海洋生物客体群落互动的形成、演化、机理及影响。第三,海洋非生命群落。海洋非生命群落构成了海洋政治学研究的非生命客体群落,该客体群落的特征是以非生命形式介入海洋与海洋事务。海洋政治学将对前两个海洋群落的载体即海洋非生命群落进行物质复位的研究,建立海洋非生命群落与前两个海洋群落的政治关联,进而赋予海洋非生命群落以政治意义。
) |5 y; R' {8 o: x, L7 k海缘政治的研究张力* ~) y8 U2 U% Y
一般而言,自洽的知识体系需要自身的研究视角。海洋政治学的研究视角是海缘政治,这一视角将呈现出自己的研究特色,从而带来独特的研究张力。
# t7 s! \7 m1 t- Z( w) U2 x( q海缘政治是指海洋客体群落的实践、认知与感知/状态深受海洋的塑造,从而对权力与利益、竞争与合作、生存与毁灭等基本政治问题构成影响。该概念强调将研究客体群落的场域置于海洋,在传统实践与认知分析维度基础上,将海洋生物与海洋非生命所具有的感知/状态引入分析维度,从而使海缘政治成为呈现实践、认知与感知/状态三个维度的全海洋场域概念。9 D. |- z6 Y$ v/ p' L
海缘政治作为海洋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其特性源于海洋属性。海洋属性包括海洋自然属性的流动性与连续性,以及海洋社会属性的权属模糊性与认知模糊性。海洋自然属性与海洋社会属性塑造了海缘政治特性。总体上,海缘政治特性具有开放性、共生性、竞合性与未知性。! o. W1 x. l$ i  ^7 \' N
第一,海缘政治的开放性与共生性。海缘政治的开放性,是指海洋场域内一切事物与现象的流动性与连续性导致其空间与思维都是开放的,海洋自然现象以及海洋活动的参与和回应过程其起点与终点都是非闭合的,都具有开放性。海缘政治的共生性是指,海洋场域内一切事物与现象,在海洋流动性与连续性作用下都是一个生息融通、相互依赖的群落。海洋是一个联通的整体,各种生物置身于海洋这一巨大场域之中,形成了一个物理共生、命运共生的群落。* W1 q- Q3 @) B6 q) p, \9 `
第二,海缘政治的竞合性与未知性。海洋社会属性的权属模糊性,导致海洋场域的权力、利益、生存、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博弈,但由于海洋是连续性与流动性的存在,这种博弈不同于传统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非零和的、竞合性的博弈。由于海洋社会属性的认知模糊性,导致海洋场域一切行为、现象的政治影响与后果塑造,在目前以至可预见的未来,其领域、过程、后果都是难以预先知晓的,这塑造了海缘政治的未知性。0 t; c" O7 T/ J& t. _% o9 V  Q- V
传统海洋政治研究的提升与转化# A9 J; v' g+ e# a% f- J; w2 t9 F1 Y
新时代的海洋政治学,以其研究思维的群落性、研究议题的整体性、研究时段的长期性、研究态度的包容性、研究取向的伦理性,展现了海洋话语体系构建的中国方案。
+ x! S/ z. s, Q' a作为海洋话语的中国构建,海洋政治学尝试在如下方面完成传统海洋政治研究的现代化提升与转化。在研究视角上,完成从地缘政治学之海权到海洋政治学之海缘政治的转化;在研究场域上,完成从以陆为主或以陆思海到海洋全域转化;在研究对象上,完成从抽象与单一客体假设传统向具体与多元客体群落假设转化;在研究维度上,完成从实践、认知的二维到实践、认知、感知/状态的三维转化;在价值偏好上,完成从竞争到竞合转化;在政治要义上,完成从权力、利益界定到权力、利益与伦理的界定转化。$ j" g- q* Q5 D% `; f
总之,构建海洋政治学,是“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谋识、谋士、谋域、谋势之举。进行海洋政治学的自主知识生产,构建中国海洋治理的话语,以谋识;进行海洋政治学的人才培养,储备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人才,以谋士;唯有先谋识、谋士,方能谋域,即实现陆海统筹;唯此,方能谋势,即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U; r) V3 D9 I: j5 G0 B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实践及国际海洋话语权塑造研究”(23AGJ001)阶段性成果)  [! M: e! K1 X% b2 |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 Z( x0 R$ P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