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年会旨在紧密围绕国际科技热点,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前瞻学科领域发展新方向,积极发挥学术引领和科技智库作用,展现学部重大学术咨询研究成果,引导社会尊崇科学思想和方法,促进公众提升科学意识和素养。
' q9 p* O( T) y% ^; F
& x/ }' C( n6 K: a& a% y3 U
, W/ @/ g, p0 w) d! |4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李儒新、包信和、高福、焦念志、黄如和翟婉明7位院士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参加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的还有出席本次院士大会的全体中国科学院院士、部分受邀参会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报告会面向中国科学院各研究院所、全国各重点高校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同步直播,在中科院学部学术引领网站、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腾讯网等平台全网直播,超300万人通过网络观看了此次报告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梅宏院士主持了报告会。
8 t% k8 U$ H; F/ C3 B丁仲礼院士的报告以“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中科院学部‘碳中和’咨询项目简介)”为题,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碳中和咨询项目的情况。该重大咨询项目从固碳、能源、政策3个方面分9个专题开展咨询研究,通过科学预测未来能源消费总量,统筹考虑生产生活能源消费,分析非碳和碳基能源结构比例演进路线及非碳低碳变革技术和现有技术迭代供给等,研判必须的碳排放数量,并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及潜力、固碳技术等,汇总描绘我国碳中和框架路线。项目研究成果将提供给专家学者和公众讨论,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2 j' f E5 y9 d# R7 F( k( b4 Y
李儒新院士的报告以“高功率激光与高能粒子加速器的交叉融合”为题,阐述了高功率激光和高能粒子加速器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近年来相互促进交叉研究发展的有关情况。报告介绍了基于高功率激光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基于加速器的高功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基于高能电子与高功率激光相互作用的新型辐射源和物理学前沿研究等交叉前沿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李儒新院士指出我国在高功率激光与高能粒子加速器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激光离子加速领域做出了很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理论和实验工作;新型同步辐射光源作为高性能的宽波段光源用户装置,除了在高能物理和产生闪裂中子源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外,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能源科学等研究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D$ Q' a4 Q1 S8 |3 I包信和院士的报告以“清洁能源科学基础与展望”为题,报告从能源化学和能源材料研究入手,深入分析化石能源优化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和CO2高效转化利用等领域涉及到的能源科学基础,并对促进实现碳中和的氢能技术、CO2资源化利用技术(CCUS)等进行了展望。包信和院士指出化石能源的使用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80%),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必须彻底颠覆从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导的能源体系,重构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世界能源新结构。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会大大地催生能源科学的基础研究和能源技术的源头创新。
0 c& e. Q; F8 t% I高福院士的报告以“疾病控制与健康中国:向科学要答案”为题,阐述了新冠病毒是什么、从哪里来、如何感染人类等关键问题。高福院士指出疾控事业的发展要向科学要答案,科学助力了传染病的防控,同时,也助力了慢性病防控、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健康中国的建设发展更要向科学要答案。疫情再次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面向生命健康。
, r& \/ ~: {/ V8 ?1 X$ r% A3 D焦念志院士的报告以“海洋负排放”为题,指出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自然碳汇无法满足碳中和需求,必须主动增汇,即负排放。报告根据国内外海洋碳汇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海区的实际情况,讨论海洋负排放的理论与方法、可实施的路径与方案,涉及陆海统筹增汇、近海缺氧环境增汇、海水养殖区增汇、海岸带蓝碳增汇、黏土和矿物增汇、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增汇等。焦念志院士指出,可望通过进一步深入研发以及中国科学家领衔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出海洋碳汇国际标准,为我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提供中国方案。
- n+ w. |! E7 p) U' F! n黄如院士的报告以“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探讨”为题,报告从集成电路技术现状出发,从器件、材料、工艺、电路架构等多个层次探讨了推动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新路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黄如院士指出,集成电路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科学探索、社会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当前,集成电路技术已进入后摩尔时代,面临尺寸缩小瓶颈、能耗瓶颈及算力瓶颈等诸多挑战,技术发展进入重要的历史转折期,线宽缩小不再是唯一技术路线,而是走向功耗和应用为驱动的多样化发展路线,技术革新呈现N分天下的态势。
2 P$ _ ~9 r( Y, v翟婉明院士的报告以“中国高铁发展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为题,在回顾中国铁路提速和高速铁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工程科技挑战,特别是在高铁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分别面临的主要科技挑战。翟婉明院士结合学部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提出我国高速铁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实现中国高铁引领世界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翟婉明院士指出未来中国高铁应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智能养护维修、智能服务等方面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中国高铁智能化水平,从而率先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 c* m- H i0 P0 i8 G七位院士的报告涉及碳中和、光物理、能源化学、疾病控制、海洋负排放、集成电路和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从科学前沿热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有关科学研究成果,以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和建议,指出了相关科学问题的发展方向,给大家奉献了精彩的报告。8 M, ]) }5 ^4 A4 o- y5 W
2 q" u* `/ ` F5 Z: J+ y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S# o4 x( \& {$ L( E6 p1 F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