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o" [4 M; B" Q 众所周知,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影响了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海水调节着全球水循环,封存了部分温室气体,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则为地球贡献着氧气。
- |+ x% P2 ^7 ~/ C- K 可是,在自然资源部今年2月下旬完成的中缅国际合作海洋科考航次中,研究人员却发现缅甸临近的孟加拉湾北部和安达曼海盆均存在广阔的低氧水层,浅于60米深度的安达曼海北部陆架海域底层水体有明显的缺氧特征。航次首席科学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锋认为,从目前所获数据来看,缅甸近海海域缺氧了! k! p! \) x3 P
: d+ Z+ K8 a: n6 e7 t/ H) I( T1 V
中缅国际合作海洋科考航次中,研究人员在取水样。 6 A `+ Y' n X P4 ~( v: E( @5 g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缺氧?! v! P1 ~2 a) h; N) X
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地球上的氧主要存储在大气中,海洋仅仅容纳了地球全部氧含量的1%,但正是这1%的氧气养活了众多海洋生物。
3 E5 F: h& N7 {' j+ B 如果海洋发生缺氧,那鱼类等海洋有氧生物岂不是面临“窒息”? 7 V- S5 i% V C
事实上,科学家早就发现,水温越高,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便越少——这就是为什么超市里的汽水都摆放在冷柜的原因,因为气体更易溶解在冰水里。而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更多的氧气从水中回到了大气。全球变暖将导致海洋逐渐失去氧气。 $ h3 k! n' B* k+ D# p4 m, t
然而,全球变暖并不是海洋缺氧的唯一原因。有研究认为,近海缺氧主要源于快速增长的人类活动。工农业活动、大城市排污,都会导致河口和近海水体的富营养化。例如种植作物时大量使用化肥,会使过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河流并输入海洋,造成海水营养盐浓度上升、营养结构变化,使得藻类生长能力大幅度提升。
" S3 c" L2 B( T4 ] 藻类虽然消耗了水中部分营养物质,制造了氧气,但是藻类在死亡和沉降到海底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消耗氧气,尤其是水下低光、弱光甚至无光层,无法靠光合作用补充氧气,耗氧速度更快,水体在几周甚至几天内就可能缺氧。
1 P+ V1 p) Y7 G 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全球海洋中的低氧水域一直在扩大,此次中缅合作航次发现的缺氧水体显然也是其中之一,这些区域又被称为“海洋死亡区”。全世界大多数海洋生物,包括鱼类、贝类以及人类餐桌上的其他海鲜,都正受到“海洋死亡区”的威胁。 # C" @9 h* F6 \- L& _8 U
藻华暴发加剧水体缺氧% a4 H9 s4 t4 { o# ]
2005年,周锋曾在我国长江口研究海洋缺氧现象。他所在的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一套计算模型,可以科学评估长江输入的营养盐对海洋缺氧面积的影响。营养盐是指海水中的硅、磷、氮等营养元素,海水营养过多会导致藻华发生的频率增加。 / T- W7 M7 p9 u, ~$ X6 T
我国近海的有害藻华类型多样,包括赤潮、绿潮、褐潮等,都会对近海生态系统健康造成威胁。大规模藻华暴发会导致底层水体缺氧,使得对氧气有较高要求的海洋生物因缺氧窒息死亡,或者使得这些生物及其食物链逃离,从而改变原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 * E' C+ X# l/ J$ o
周锋告诉记者,大多数近海国家都会受到有害藻华影响,我国局部海区的严重程度可能更为突出。以长江口和长江流域为例,该区域的人口密度、工农业生产活动、用海强度均远远超过其他海域,也使得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u# X$ y4 ~. z5 R+ U 解决诸如缺氧之类的海洋生态问题,急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周锋呼吁,除了海洋学家的研究,社会经济学者、管理部门以及公民个人都应关注和参与相关问题,共同探讨原因、寻找解决措施、评估措施的有效性,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为逐步恢复生态环境的健康争取一些时间”。
, G2 K3 F5 ^/ Z1 t2 C/ J0 n “死海”来临需警惕
: v4 L- L3 N% G& u8 z* T 由于全球变暖和富营养化,不仅一些海区正在形成缺氧现象,部分已出现缺氧的海域还将进一步恶化,成为真正的“死海”。周锋表示:“客观来讲,自然界的水体发生局部缺氧是正常现象,但是当前海洋发生缺氧的频率不断提高,面积逐渐扩大,程度进一步加重,并且与人类活动有关时,就需引起人们的警惕。”
+ T4 Z+ U( E& g1 S& n ^ 当前研究显示,全球大约500多处海域曾经有过缺氧记录,发生缺氧的海域数量仍在上升。如果按照缺氧持续的时间划分,可分为间歇性发生、季节性发生、长期存在以及永久缺氧。譬如浙江南部部分海域、长江口就属于短期内的间歇性发生缺氧,黑海海盆则属于永久缺氧层。
- q# L) K" i* ^* j 如果按照溶解氧气浓度的高低划分,又可以分为低氧、缺氧、厌氧和无氧。目前,一些海域正在从低氧向缺氧发展,譬如渤海。有些海域从原来的缺氧向厌氧和无氧方向发展,2016年,海洋二所研究团队在长江口外就发现了较大面积的近似无氧现象。 h7 f* L9 c: T* W" y
目前,国际上一些基于气候模型的研究预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氧含量会持续减少,到2100年会减少7%。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也许,最稳妥的仍是从自身做起,关心海洋、爱护海洋,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好垃圾分类,减少污染物直接入海机会,监督涉海行业对海洋的使用。但愿“死海”不要到来!
4 K) k, i. x8 f; L* n. H: m5 s- A 记者:王自堃
, S- ^/ O/ |/ C( E. h; Q- r/ P1 s4 u( o: c0 Y( g
* t2 [, N3 J: {: G! [1 I+ v, M. F: t$ m& p) x% {
: V+ h- D3 Q f! \9 c! m- E( S-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