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消息,“长期不作为”“全国罕见”“财政资金严重浪费”“敷衍潦草”……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开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措辞严厉,引发舆论关注。有不少网民发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似乎越来越“刚”了,真正“长出了牙齿”。直指问题、不留情面,通报用词和表述“不客气”,针对的正是地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的典型案例和突出问题。比如,辽宁铁岭市委市政府对环境治理“长期不作为、慢作为”,广西崇左整治黑臭水体敷衍应付以至于官员遭遇“能闻到臭味吗”的灵魂追问,对这些问题就该态度鲜明。类似“跨轮”污染屡教不改的事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过。今年3月,本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3年后,贵州台江经开区园区附近居民在家仍得戴N95口罩,果蔬水稻林木被“熏”坏,疑似大气污染现象不减反增。
8 V" Y& Q( o: A0 H! d- x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目的正是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执行效果看,中央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敢碰硬、动真格,咬定问题不放松,严肃认真对待群众举报,不放过任何环境污染线索。很多地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然而,环保督察利刃高悬,还有一些地方被抓了典型,数起污染问题,跨越5年仍未整改,对光说不练、敷衍塞责的地区而言,不仅该“红红脸、出出汗”,更要深刻反省,环保治理为何“一潭死水”,哪些作风污染了思想水源?9 N# e( M. E7 R; }' F- x' P# [
3 X' C/ g5 s. p% J“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保督察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保卫战,也是转型升级的持久战。从督察通报来看,仍有地方存在认识误区,“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轻视环保督察,企图用不作为、慢作为蒙混过关,甚至施展拖字诀和督察组打太极,“环保一走,死灰复燃。白天不开工,晚上连轴转”。
/ x5 x4 V2 B( S+ G5 p/ y P一些资源大省的地方政府部门,仍受唯GDP思维影响,不与一方百姓站在一处,长期受财政增长驱动,对“纳税大户”的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此次督察通报中,江西抚州市及金溪县就是反面典型——面对群众对铜企大气污染的长期举报,当地不仅敷衍应对,还为企业大开方便之门,牺牲生态环境换一时经济增长。
" i% H. o, L9 j" I$ X2 m5 F$ ]( Y- g4 f+ H4 B* i W) l
2 p" \7 G6 j# }4 o
中央再三强调,生态环境工作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大事。如果还有官员放任污染搞发展,想借“污染”的政绩踏上仕途快车道,可谓打错了小算盘。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官员,落实重大环境问题终身问责制,追责处分“真带电”将是监督执纪的常态。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措辞严厉的通报,也释放出较真碰硬的信号,环保问责不会给任何人留面子,“回头看”更是经常看,此次“不客气”的通报,应该起到处理一批、警醒一片的重要作用,“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各地应以被曝光的典型案例为鉴,对环保高压线产生责任痛感,进一步明确,任何阳奉阴违的假整改,漠视群众诉求敷衍塞责,地方生态旧债未偿又添新账,必将受到严肃执纪的真问责。
: @. ?+ m* Y( Z/ |'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d3 j8 q# q( {0 v1 f' Q& \* {: C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