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震学 -海洋地震的危害

[复制链接]
: T, K; w% Y3 }: a1 b% P
专家学者会聚南科大研讨密集地震台阵前沿技术。(主办方供图)
* Z% B& L+ `1 I; J$ [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通讯员 颜莎

$ e5 `7 e; R8 ^: u

   近年来,随着节点式地震仪、分布式光纤等密集地震台阵观测手段的发展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地震学的发展迎来了全新机遇。6月16日至18日,密集地震台阵壳幔结构探测新技术与新应用研讨会暨第六届密集台阵学术会议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80余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 l# _3 o' |- t# [, f$ j

   为地下结构“做CT”意义重大

. r" d2 a9 I' i+ h. d

   节点式地震仪因为其便于携带的特性,因此被地球物理学家广泛应用在不同区域的科学研究上。而不同的布设方式,对于不同的科学问题又会有不同的作用。近年来计算机和存储的发展使得数据处理的算力大幅提升,“密集台阵”应运而生。密集台阵得益于其布设的密集性,能够对区域地球物理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能力。

6 ], [0 A0 k8 m

   会上,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陈永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聚焦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密集地震台阵的观测手段,深入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希望通过与会专家们的深入研讨,能够推动地震学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地震预警与监测的准确性,为社会的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 ^; a# X/ M+ f3 v

   为何研究密集台阵观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张海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人们都很关心地震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发生,震级多少,这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但是目前地震还很难实现精准预报。”张海江将对地下结构的精准观测比喻成医生确诊前需要为病人“做CT”,而密集地震台阵就是为“地下CT”提供了可能。“通过精细成像,把地下断层的精细结构及随着时间的变化确定出来,再附加其他监测手段,某种程度上就接近实现对地震的预测。”

/ ]. T+ D7 Y F* g% ?9 Z

   观测手段迭代或让地震“可预测”

6 p4 b0 K# \, u) L8 s

   密集地震台阵在诱发地震监测、火山和盆地精细结构、大陆构造活跃区壳幔结构和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并在基础理论和观测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M3 M# n3 B1 x; e+ }' K: J

   张海江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手段的应用,地震学研究也有望取得突破。“通过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对海量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出潜在的前兆信号。在这些技术手段的助力下,如果密集地震台阵的观测和分析手段再不断完善,我认为,虽然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科学界正在向着地震预测的目标不断前进。”

: M7 f, Q1 n; Z* z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党委副书记郭震副教授告诉记者,虽然南科大的地震学研究开展时间不久,但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学校与广东省地震局合作,在新丰江水库布设长期运行的分布式光纤实时地震监测系统。今年2月,河源市源城区发生4.3级地震,该监测系统就成功监测到了多通道和单通道波形信号,极大地增强了现有地震监测网络的监测能力。

* d# ?0 H8 V( \/ p2 y

   目前,由南科大团队引领的对于大都市地震的研究课题正在上海、广州、深圳展开。郭震表示,南科大地震研究的另一个亮点是在海洋地震学领域,团队研发出新一代分体式、宽频带地震仪——磐鲲,数据记录续航可达15个月,最大安全回收续航可达2年,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目前,相关团队正在新西兰展开国际合作,将对新西兰地震、火山等地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为世界地震学的发展贡献南科大智慧。

9 J% W1 z1 r& q0 L2 I" r & w q& b: @" D- p. D4 r6 @3 @" L k' _% b( r% _8 E2 G 9 q( W* g6 P9 F ; R W0 s) a. | g7 q3 I) D 0 f% v; E1 {: f * ]3 w1 M9 x7 N9 Z/ @4 J% }% S# w o# t5 ^& P' X $ ]5 k9 o: E4 a* J+ y( x ) w* v0 o& p1 w8 B) U, T1 x' c8 g" w) \" ], D! E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礼子
活跃在5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