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洋测量工程师 -海洋测量员工资一般多少钱一个月

[复制链接]
& q3 r' V: K" a6 h! o
[' d3 p2 R N" U# O

阿里天文台(5月22日摄)。  

7 H! n1 h0 _7 |

晚上9点,日渐西沉,在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以南甲马儿灯山海拔5100米的山顶上,阿里天文台几个巨大的白色圆顶建筑在太阳的余晖中闪耀着光芒。身材瘦削的尤显龙停好车,走进圆顶下的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2 U' g' V- I7 S9 E$ d& l. m

“我们晚上才上来,在天黑之前把所有设备检查一遍,然后盯着电脑看设备监测到的数据。”尤显龙对记者介绍他的工作内容时说。  

. O1 b5 H3 d. a! b! i1 P8 d

36岁的尤显龙是阿里天文台的驻站工程师,和7名同事一起负责天文台的设备观测和运行维护保障。尤显龙也是在阿里天文台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工程师,从2006年至今,已有17年。  

`/ n- e' v& d! p: P* O) B$ B* Z0 ?

2003年,国家天文台部署启动了重大科研计划——中国西部天文战略选址,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潜在的优良天文台址进行考察和选择。彼时还是四川绵阳一个中学生的尤显龙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会与这个重大科研计划联系在一起。  

4 _* J! h2 q A

国家天文台选址队收集整理中国西部地区的气象资料,并结合卫星云图,通过资料分析以及实地考察后,于2005至2006年,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卡拉苏和西藏阿里地区的物玛两个站址开展了长期测量。  

# `9 E" P" d5 G6 D

2006年,高考结束后去新疆探亲访友、寻找工作机会的尤显龙,机缘巧合与负责选址的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西部选址项目组负责人姚永强相遇。那时,姚永强正在为寻找适应高原条件并且能够长期坚守在野外对选定的站址进行测量的工作人员而发愁,而尤显龙则对这种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1 ^* O2 _* c# f5 }- i

“那时觉得这个工作很好玩!”尤显龙对记者说,“而且还能到处走,后来我也差不多走遍了中国。当然,都是一些比较艰苦的地区。”  

! _6 O7 I. w# ?" i6 N

于是,尤显龙加入到了姚永强的团队,从此开始了与阿里天文台的一世之缘。  

1 D, d( v# E& p" C1 U

天文台的选址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工作。除去考察地形、地质、运行支撑等条件外,还需考虑诸多天文观测的相关影响因素——晴夜数、视宁度、气象条件等,还要对台址位置进行数年时间的测量。所以,条件优秀的天文台常常坐落于海拔高且远离人烟的地方。  

- Q: z1 D: h+ h8 L1 f

“当时在选址的时候,每隔一小时要拍摄一次云量照片,24小时不间断;还要从日出到日落每小时做一次水汽测量;晚上进行视宁度采集。这些工作的进度在选址测量期间不能断。”尤显龙对记者说,选址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要延续10年、20年,都是数据积累的阶段。  

& Y3 w# q* i7 v5 |, R+ X

确定在狮泉河镇以南的山脊搭建选址观测平台的2006年到2011年期间,尤显龙经历了人生最为“刺激”的阶段。  

* v3 h: ^ r' q; h% Y1 q

“最艰苦的阶段应该是在2006年到2010年,当时在新疆和西藏两个台址备选点长期值守,12个月都得有人。”他说,两个备选点位置比较偏远,离最近的县城有120公里。  

+ y! @ Y) k1 r3 L9 ?9 y- e6 U! Q2 E

在备选点值守,每拨人一次至少三个月。为了平顺度过这三个月,尤显龙和同伴通常都选择白菜、萝卜、方便面、罐头等耐储存的食品。“冬天只能化冰取水,烧开后饮用、擦脸,没法洗澡。记得有一次存着的煤都烧光了,没有取暖燃料,就把木头桌子椅子都拆了烧,我感觉都快坚持不住了。”  

3 ^' t4 E2 `& X- @, n1 [* x

尤显龙对记者说,在对备选点进行测量期间,他和同事多次遭到野生动物的侵扰。“闻到我们吃剩的骨头的味道,狼就来扒我们的帐篷,一晚上都没法睡觉,只能拿着铁锹拍,一直到天亮狼才跑了。”  

9 a5 o# z; I n8 Q4 p$ C; p6 U

经过选址小组漫长艰苦的测量和实地考察,2011年,在狮泉河镇以南的山脊搭建了选址观测平台——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这也是阿里天文台的雏形。  

. U1 i) S; u7 v8 H/ H3 T, f. h1 l

“阿里狮泉河监测点凭借完善的交通、供电、网络通信和后勤补给,以及良好的天文观测条件,被项目组确定为国际一流的天文台址。”阿里天文台台长周云贺告诉记者。  

7 @$ o2 o5 D, X1 [5 ?, w

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海拔高、晴天多、透明度高、水汽低、视宁度好,具备空间与天文观测的绝佳地理条件,适于建立全波段天文观测基地。2013年6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考察队考察阿里站,认为这里是世界水平的优秀天文台址。  

6 u6 }9 m& J0 S+ c5 w

如今,经过10多年的建设,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原初引力波探测计划、空间碎片与时域天文观测……阿里天文台已成为北半球最佳天文观测站之一,一系列国际合作与国家部署项目成功落地,一个融科研科普为一体、世界一流的“高高原”特色天文科研科普基地正在加速形成。  

7 n& Q* i* g, W1 S' i, I

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姚永强说,阿里天文台的建设会促进我国乃至亚洲对类地行星和地外生命的探索,这些都是当前天文学最前沿的课题。根据规划,未来阿里天文台有可能建设口径10米甚至超过10米的望远镜。  

; P; y% V% `, V4 Z% F0 h( I7 E

“我很期待那一天!”尤显龙对记者说,在高海拔地方工作需要一点情怀,自己在这里工作已经十几年时间,对设备、同事都有感情,愿意长期坚守,为将来大望远镜、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  

, \! J3 |7 w5 l

现在,尤显龙的妻子也来到了狮泉河镇,而他们10岁的儿子则与尤显龙的父母一起生活在绵阳。根据相关政策,尤显龙每年有两次假期能回老家与儿子相会。“我发现儿子现在越来越不愿意跟我聊天了,我感觉很有亏欠。”说到这里,尤显龙神情低沉。  

! s: T- Z) O y, q2 R3 }1 a

尤显龙的同事来自河南、河北、四川、重庆等地,他们都是守着璀璨的星空,守着人间最美的风景,却远离自己最亲最爱的人。  

) x# H! O7 W* ~. s) L: q3 w3 @

夜已深,繁星布满夜空,阿里天文台巨大的圆顶与星月同辉。  

! ^6 c' O+ z" d2 X8 g9 T" C! F

当我们放眼星辰大海、窥探遥远宇宙之时,像尤显龙这样努力在为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铺路的人,或许就像天文台下深邃厚重的大山——每一个重大的科技突破后面,都有这样的一群人在默默地付出。  

/ j G) ?' t A( e

星河灿烂之时,大山沉默不语,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挺起肩膀。  

, S7 V+ k$ o: m* a/ f1 t/ P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 s0 M$ u3 k7 U) K; R' M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2 G0 V/ y7 t0 [; P2 `
×
) K+ ~4 D9 t' y" t
; W1 s( p& M4 v" A, D8 y

  尤显龙在阿里天文台凝望远方(5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5 i! j4 D; k/ w4 }! @! X! [4 k
5 m% }( M0 S& F* `. V4 H$ n

  夕阳下的阿里天文台(5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 }9 C. T0 s, t9 n9 w+ f% e/ W6 K J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E+ ]+ W$ H$ h8 y) `6 Q3 o! t' S
×
% _# H# y1 c0 |: T$ y
. Q q7 q4 i0 U; Q& w! x

  5月24日拍摄的日落时分的阿里天文台。  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 e/ T. I8 P% p
' H+ T2 V8 u- w4 N- p. K

  尤显龙凝望夜空(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 z! q3 Q8 T. s" }2 ?4 Y. X7 ?
* X* L8 Y F: @" |

  尤显龙(右)和同事唐鹏前往需要调试的望远镜塔台处(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7 P2 _. K* a& E4 Z( v
7 B6 E: d$ D! K# F8 M8 N

  尤显龙(左)和同事唐鹏在调试望远镜(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0 G7 ?) C0 @% @: l h
3 {+ ^- R j+ ^4 X( @2 V6 X

  尤显龙(左)和同事唐鹏在调试望远镜(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5 {3 h7 P$ ^# y3 _1 B: N& Z
; P' A7 f7 M* c5 A; C

  5月24日,在阿里天文台,尤显龙打开圆顶。  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9 Y+ R/ F* z3 [7 _8 P0 ?
% H' a* d- a- [5 X6 T

  5月24日,在阿里天文台,尤显龙在调试望远镜。  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 H" d- U: L$ K% q0 T& h% Q
/ ^1 J5 ]- ?) b& n1 H; L: z8 ?

  5月24日,日落时分,在阿里天文台,尤显龙走出望远镜圆顶。  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 X# x1 D) i5 O
0 g% D! z( U0 r- O% P

  工作之余,尤显龙用手机与家人聊天(5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 ^8 ~8 z4 _5 V! J) M
/ X8 g+ g9 Y: k( @( o# L$ C$ U1 ?

  尤显龙在物玛站进行夜间望远镜实验(2010年12月摄)。  新华社发

# E) k3 \1 }7 t
! o7 {$ M" _0 x& p9 T$ E

  阿里站第一个观测塔落成(2011年摄)。  新华社发

3 W" {9 p! O9 q
' J, x& Q* `7 d# q; K

  2013年8月拍摄的阿里站一处设施的施工现场。  新华社发

2 @- D+ O' _7 l5 j
- r( M; b& L- J5 o6 A

  这是2017年4月23日拍摄的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  新华社发(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供图)

+ E$ n: ?( h$ u: r, g" m
8 s! s" M; D" A' C1 @

  5月24日,在阿里天文台,尤显龙走向办公室。  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 Q$ q4 v. Z8 L
6 `/ Z# U; v, S& V# I6 L. l5 ?

  5月24日,阿里天文台与夜星相映成辉。  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4 J( N2 L+ Z7 F3 ]; i
7 l. {' x+ V- P/ P8 ?

  夕阳下的阿里天文台(5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 q5 {, h, Y' F4 F) ?
, ~# X1 Z9 s6 u0 d# ^/ b$ n9 L

  尤显龙(左)和同事唐鹏在讨论观测到的数据(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6 w$ t: K/ M9 x1 J 7 w: _0 A4 ?* j* N r, i2 k! m; S! k- a6 j, E7 w ! p- B1 T, Q7 _5 J# K2 ^5 N" e : o3 ^# y7 m+ ~) M2 N* N% v8 R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保温杯
活跃在7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