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类型与特征

[复制链接]
1 |- O s$ b0 Q: F
2 x. e. M. w4 j3 u! ~9 g+ d

新闻晨报记者 牛强

; F/ j7 x# E/ [6 `- x% Y' i; e
% e7 y. p# v, a" P0 B
) r; G0 B' g3 _' }; j' j

11月8日上午,华裔数学家张益唐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活动中,作关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学术报告,这场活动吸引到了B站、微博等平台众多网友的关注。将高深莫测的数学理论抛开,张益唐本身的故事显得格外迷人。

' a+ Z- J+ ^, A& Z, b) ]& ?
# i6 F6 b, Y* B# c
! @, Q' O+ i% U- Q

臻于至善

) G R; `+ o8 e. \- L ?0 a; J d9 |
" w# G; f, X% L7 l
/ K# b ^8 j0 F( m0 l+ [% k' @

上午9点,张益唐准时出现在直播间进行为期一小时的关于郎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学术报告。

' H- K2 ]: a, r1 _- V2 U( l
8 \* S. P# y! l) W
9 r! M: ~4 t' t, @

直播画面中,张益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着浅色衬衫和黑色外套。张益唐背过身去在黑板上书写时,可以看到他尚可称为“浓密”的黑发之间一带银河般的白发。张益唐拿着粉笔写字时的手有时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但是他的语调依旧平稳,逻辑表达仍然清晰,透着稳重自持、不紧不慢的气质。

; X6 d; f4 `1 j* p. N) J
! l& Z* U, u- M: F
4 k, V% V+ G, D/ p

直播的前半部分,张益唐阐述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回应了网络质疑:“很多人不是做数学的,不理解郎道-西格尔零点问题的解决是什么,甚至有人以为我证明了黎曼假设是错的。这个我可说明白,我可没有这个本事。我只是在一定范围里部分解决了问题,黎曼假设应该是对的。如果说我推翻了黎曼假设,估计没什么人会相信。”

6 n1 F. p% {9 O- A# A
5 h3 P$ c8 l4 F$ K- l
2 T) h" ?9 ~1 E8 Q

在答疑环节,张益唐与一些线下线上的听众探讨了专业领域的问题。有人询问张益唐是如何在大海捞针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张益唐谈到:“我已经完全把它吃透了,就是做到极致吧。”

9 ~# x9 e- ?3 d) r0 ^4 }9 [) b
\1 n8 d# ^9 m0 s5 i2 j
. M$ `+ ^7 z( v: f

“做到极致”这个说法,张益唐已经不止一次提过。早前张益唐在纽约地区参加的校友会上就提过:“传统来讲,做学问要有一种匠人精神,就像有一个钟表匠,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从八年前开始,因为梅纳德(注:James Maynard,牛津大学的青年数学家,优化了张益唐的孪生素数成果)把我的成果改进了一大堆以后,我不服气,一定要去做。那段时间我就是一个钟表匠,一步一步,就是坚定地做。别人可能都已经做过了,但你能不能把它做到极致。我觉得我把它做到极致了,在这个基础上我才能发现新的东西。”

; k! B: I+ q. e0 X) P5 l
1 u! X* W+ `+ K% Q. K
+ ~5 j( c7 v# l

同时,张益唐也表示,他的论文还要做很多的修改和补充,其中很多细节令他头疼。

+ w) J' Q- y* K
/ i& Q& |6 E% n8 V" z7 Y5 K
1 f W" w& f. o% O. i# a; }

张益唐再次沿用了“大海捞针”的说法,将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孪生素数猜想出来之后,有人说我是大海捞针。但实际上不太对,孪生素数我没有去捞什么针。但是去突破这个理论,我找了很多很多东西,但都有一个问题,最后一步你就是跨不过去。那最后是怎么去解决的呢?”

7 h; y- N0 b7 h3 R+ w" V$ l% r6 Y7 t
! o2 O" m- V# K# j) b) o2 H
, S" @8 ^" d& v4 Z6 m

“我已经用了这么多年去大海捞针,可以说我没捞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我把海底的地貌给弄清楚了。最后发现,我不需要这根针也可以达到这里,”张益唐蛰伏多年,孤身一人在数学海洋里的摸索、触礁、迷茫,最终用下面这句话给这段时光加上注脚,“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数论里面,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能的。”直播镜头里,张益唐的声音平静稳重,一如往常。

: `% j* } n) g
7 R9 ~ x' \2 q
. f& z! Y" F! | q. T; n3 q; V% F

不矜不伐

/ K& M1 s% q9 H
# l, G* r7 b3 ^/ v- p2 q; j; ^
8 f9 T/ I) g+ V. Q- h

课堂上,张益唐背对着学生,一笔一画地将一个数学定理写在黑板上。接着,他转过身来,郑重其事的表情像是即将宣布一件大事。张益唐带着羞涩又自豪的神情说:“你们知道的,很久之前我发布了一篇有名的论文。在那篇论文里,有一行关于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就是我写的!”

" N+ d3 W! }) ?! Y& L' F$ s% [
+ U* |1 A* z; n: Z( z9 C
) i* X/ |5 Z+ i2 ]# r( t5 P

知乎上,一位名为“Sir Teo”的网友,这样形容他眼中张益唐的课堂。他觉得张益唐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常常冒出一两句金句点缀课堂,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有趣。他记得有一次,一阵手机铃声打乱了井然有序的课堂。张益唐放下粉笔,从口袋里摸出手机,潇洒地把电话挂掉,接着带着慈祥的微笑和俏皮的语气对着学生说:“Scam(诈骗电话)!”,引得全班大笑。

+ o: {! O- ~) v, X
( `6 o9 {2 q, b6 N$ z' m
3 b" U3 J2 L* k% J

这样讲话调皮又平易近人的张益唐,和媒体口中寡言内向、不近媒体的张益唐似乎判若两人。张益唐年轻时在北京大学拿到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接着前往美国的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然而1992年毕业后,张益唐没能拿到导师的推荐信,难以在美国找到一份长期的学术工作,也不愿意从事金融、计算机类的高薪工作,反倒主动选择了“落魄”的生活,曾在朋友地下室借住,在中餐厅送外卖,在连锁店赛百味打工。直到2013年,一直默默无闻的张益唐才因为孪生素数猜想的重大突破而一鸣惊人,举世闻名。

2 u) A+ j# s* S5 O" j
|3 U& f$ E# \" e
# E2 O. [2 C" x3 p. h/ y' K1 g

成名后的张益唐依旧选择埋头苦干,继续钻研艰涩深奥的数论领域。但是,他在上课时,从不会将艰深晦涩的理论直接扔给学生。张益唐在10月15日的北大大纽约地区校友会上强调了将深刻的理论用相较简单易懂的方式教授的重要性,张益唐的学生也反馈过张益唐的课一听就懂。

0 Z. B& l5 C6 e6 m7 s) ~ ^
+ X9 e `1 V x; p: a; Z
# T! k& R) e( j8 J+ @. s

而张益唐对教学的体悟源于多年前北大的师风教风,他在校友会上感恩恩师:“北大老师对我的影响功不可没。”他觉得,北大许多老师的课堂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很有感染力,能燃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 N. s% v5 ?! K$ C9 _0 _
! w0 x- Z ~4 U& y( V6 ?
8 N3 N, A+ I2 K2 u0 ?7 ?
# b3 E7 v7 M( C2 `( n8 Y l
# G2 F- ?( L/ A+ v+ F
, C/ d0 k; ?5 f: g% X4 l; N! F9 D7 `

图片说明:张益唐(来源:北京大学官网)

1 d7 ~7 {* T: J0 x, ^$ ?( {
& ~9 J# U/ g: d/ ~
. v l# ^4 c0 i M" i

“北大严谨的学术传统让我印象很深,”张益唐还在校友会上提到了自己在北大的硕士生导师潘承彪,“成为潘承彪老师的学生,读了他的书很光荣。”在张益唐就读硕士之前,潘承彪将一篇博士论文交给张益唐阅读,隔几天见面时问张益唐的第一句话就是:“这篇文章有没有错?”张益唐一五一十地指出了他看到的错误,潘老师听完高兴坏了。

4 Z% l, w' k2 S/ s+ P
8 L+ k1 O' L8 _; ^! @; v
6 r8 u1 o$ s3 v

张益唐始终记得,恩师潘承彪带着平等谦逊的姿态和自己讨论论文,并且对自己研读权威并提出质疑的表现不吝惜溢美之词。这样踏实、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让张益唐印象深刻,且受益至今。

) S; Q" ]3 x# F
8 R' a% A- _, s( @# P
$ Q; c% [8 i$ w* B2 v3 i2 I) Y

另一位名为“Richard Feynman”的网友也谈到张益唐的初等数论课堂:“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一个喜欢摆架子的人。他讲课非常地实在,从来没有半句废话,一节课的容量很大。另外他还非常地谦逊,如果同学们有比他更好的解法,他会在下节课上把这个解法再讲一遍。”

, ]2 D3 Q, }; i, l* s
; {& T; r0 k% g3 k& d0 ^, ~. v- O
8 r. K6 t1 F8 `. I, Y; T' Z2 _

“尽管看着别人挣钱都挣得比我多,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不平衡,但总的来讲,我还是能够坦然处之。我只要有钱花就行,尽管弄的我太太不高兴。”校友会上响起一阵笑声,引得张益唐也开始忍不住“咯咯”直笑。

) \; s# M/ o2 |
* {8 R2 N3 X/ R' I! u
3 M2 K) ^ \+ K) n+ z$ Q

止住笑容后,张益唐继续说:“但我觉得坚持下来并不难。我希望大家如果有志于做一样东西的话,即使生活上经济上有什么困难,当然是在不至于饿死的前提下,可以参照一下我。”然后,张益唐露出一个朴实的笑容:“但我希望你可以过得舒舒坦坦。”

4 @; I" [: \) V! p' U2 O
# `2 K# R) R' N2 s
4 E3 p/ k! n7 s9 Q6 {

曲高和众

; W" u5 Y8 @, o7 ]! g
; l: f' f/ r% i4 H
( B: [: e K( H/ R: f* e/ S: [

此前在网络上流传的张益唐的论文,多达111页。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简直如同“天书”般的存在。

2 E1 s8 I' t. b9 w$ S
* D) R& y2 w9 i
+ s$ n# W$ b1 p! S6 _7 V& {8 V% }( o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博主尝试通过短视频等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但随手点开评论区一看,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一定是“看不懂”——大多数人既不懂什么是“黎曼猜想”,也很少关心什么是“朗道-西格尔零点”。

5 v$ Z) z: @7 y/ f8 L/ D9 z! [
/ [/ J# Y1 O) F* j0 A* m
* p" w1 |+ N, g w, x. q" e

可神奇的是,张益唐和他的研究成果,却吸引到越来越多与数学几乎没有任何关联的人,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5 t- ?- C- a) Z1 V6 {
; G' n. q$ u1 K
$ T! O- l V6 }2 I0 ~* v! {2 N

有人在微博上写道,在张益唐身上看到了“专注”,尤其是在这个渴望一夜成名的年代里,还有像张益唐这样专心致志扎根在学术海洋的人;也有人评论道,在张益唐身上似乎消除了对年龄的恐惧,在这个时代,永远不缺乏年轻的“天才”,也总有一些人大器晚成。

$ H) y1 W8 X, g- W
" m ^, r0 G+ N- ~3 F* Y
) n1 ] J# S+ ~1 H; W; \7 J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陈经告诉《新闻晨报》,这个成果符合张益唐“轻易不放出成果”的特点,放出来就是非常大的。陈经表示,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本身就是个著名的大问题,是与黎曼猜想关联的泛化结论,数学界会非常关注。

. I$ _1 M$ Z3 Y% L; b5 X
, i/ B) i. d& y6 L: f; D, @% j
" j* L8 s( o6 g) l2 \7 c! y

但陈经同时也提出,这个成果本身不宜过度地吹嘘,它只是将问题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并非一些人所说的“攻克”了黎曼猜想。“这个研究没有产生意外的‘大’结果,即找到了零点,这会是一个石破天惊般的成果,立刻可以推出黎曼猜想是错的,但业界认为不会是这样,零点不存在。这个研究也没有证明说零点不存在,是对零点存在的区间,比以前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 a5 r/ [% d6 u4 c A' f
$ P4 ^! a1 W9 A5 d
8 T5 |$ i3 P5 O' F

有人好奇,张益唐的研究未来会产生哪些现实层面的影响?对此,陈经告诉《新闻晨报》,目前来看,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数学领先其它学科独自发展,之后多年才用到其它学科,是很常见的。但是这个数学大突破本身,在智慧巅峰取得突破的故事,天然有它的魅力,对于人们的心智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1 ~) E5 P& s3 P0 ~
$ v5 [% f8 |0 d7 |) M+ ]
Y! k3 c* E! y/ I9 c: w9 d

在陈经看来,张益唐非常执着地做研究,甚至到了不在意生活本身的程度,这种坚持极为罕见。“人们一般认为数学天才是青少年时就要出成果,学界最著名的菲尔兹奖是发给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张益唐突破了这个常规,在整个科学界都是极为另类的。所以他的‘谁也看不懂’的数学研究,才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 O8 x2 \, |$ ^# I, C
0 `( _# m+ t$ L" H1 |7 z8 _2 r
6 }) h! V# b7 c
举报/反馈
% k" ^+ m1 ^4 j! L9 }
" R- I7 h/ S. p: A# T- T/ c) J: s) c # ~- p# I! @4 C0 q! F3 x- N: Z 3 P* p0 @6 X( T% ~9 S$ j% R6 l2 {. [1 H - o! L: C5 {7 m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大狼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