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8 z4 @1 {. z& I' F/ W0 W日前,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组织专家开展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竞争性评审工作。经过激烈竞争,天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全国23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获得中央财政4亿元资金支持,成为获得资金支持额度最高的城市。11月16日,中央财政首笔2.5亿元资金下达到位。 & M7 H, e# I$ w: e" o
为何国家将这一重大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投向天津?这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将为天津带来怎样的生态改变?为寻找答案,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
6 O) a% x! p# B30分钟答辩,“顶格”拿到4亿元 “这次选拔竞争非常激烈,全国23个项目申报,最终只有16个过关。”在市规划资源局办公室,局生态处副处长张士琦拿起厚厚的一沓申报资料向记者示意。天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6.678亿元,按照申报要求,对于通过竞争性选拔的项目,中央财政按照每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最高奖补4亿元安排资金,分两年下达。“天津这次获得中央财政‘重金’支持,凝聚了多部门合力,从今年3、4月份开始筹备,7月份准备申请资料,到9月初完成项目申报和专家现场核验,10月份参加视频答辩会,可以说是一路过关斩将。” 说起那场激烈的竞争性答辩,张士琦记忆犹新。“10月12日上午,天津是第一个进行答辩的城市,先是15分钟项目陈述,然后是15分钟专家提问。我市财政、滨海新区和规划资源部门负责同志都在现场,按照各自分工等待答题。”他说,专家抛出的问题,非常具体也很尖锐,从匹配资金保障,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方法,再到污染治理现状等。“经过几轮紧张的你来我往,看着专家频频点头,大家心里感到有谱了。” 不出所料,天津顺利过关。没想到的是,通过评审打分,天津“顶格”拿到最高额度资金支持,满载而归。
( N+ T3 B2 ?3 a( ?9 U) Y$ A三年努力,满满都是“加分项” “天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位于天津北部汉沽海域,拥有丰富的滩涂湿地资源、牡蛎礁资源,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上重要的节点,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重要越冬地,区域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市规划资源局局长陈勇表示,这次申报是天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海洋强国战略、实现“双碳”目标的一次具体实践,项目实施后对于改善渤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看护好东北亚鸟类重要栖息地将发挥重要作用。 “多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丰富实践、丰硕成果,为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支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勇说。 天津大力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经过三年努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据了解,我市实施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5个生态修复项目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为京津冀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逐步将我市渤海沿岸打造成“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蓝色海湾。 “从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结果来看,天津实施的5个生态修复项目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预期目标要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员杨翼说。 杨翼分析,从生态效益来看,中新生态城临海新城西侧湿地修复项目,畅通了临海新城水系统的水体循环流路,有效降低了防潮风险,同时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丰富了湿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永定新河口左岸滨海湿地修复项目,保证了周边鸟类栖息地的生存环境,提升了自然生态景观;天津港保税区临港湿地二期湿地修复项目,增加了鸟类栖息地,提升了纳污、调解等生态功能;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和东疆东部沿海岸线基础设施环境提升生态修复项目,改善了岸线生态环境,提升了区域整体形象,同时增强了防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从经济效益来看,5个修复项目的顺利完成,改善了天津海洋环境,成为居民临海观海亲海的热点区域,通过人流量引入和交通引导,进一步拉动区域消费和土地出让进度,加快了区域开发建设。 从社会效益来看,3个滨海湿地修复项目和2个岸线生态修复项目的顺利完成,对渤海湾环境质量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公众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识,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这些宝贵的治理经验和实践探索,有效推进了天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成为这次评审的‘加分项’。”杨翼说。
* d0 R5 ~# C; m' d两年可期,未来还有大变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次天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囊括了七项工程,包括实施退养还滩28公顷;退养还湿155.7公顷;治理互花米草57.3公顷;海堤生态化改造17.7公里;湿地微生境改造10公顷;在680公顷范围内开展牡蛎礁修复,投放牡蛎礁体34.5万方;开展蔡家堡与大神堂两个渔港码头的环境污染治理。 据滨海新区海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根据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实施将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恢复淤泥质滩涂、盐沼及牡蛎礁生态系统,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力碳中和目标,保障生态安全。 具体来说,退养还滩工程将在滨海新区中心渔港东侧实施退养还滩12.5公顷、北疆电厂东侧实施退养还滩15.5公顷,合计28公顷,拆除周边围堰及下部基础,直至原泥面,实现“退围还海”“退养还滩”。 退养还湿工程将在大神堂东侧至津冀北界约155.7公顷的养虾池范围内进行退塘还湿,实施养殖围堰拆除和土方整理,然后开展湿地地形塑造、鸟岛设计、水系构建以及盐沼植被营造等工程,为鸟类、鱼类等提供适宜生境。这项工程预计将营造碱蓬湿地120公顷,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年固碳量预计超过1000吨。 互花米草治理工程,将主要对分布于力高阳光海岸东侧、中心渔港东侧以及北疆电厂西侧约57.3公顷互花米草,采用生态影响较小的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物理方法实施清理,恢复原有滩涂面貌。 湿地微生境改造工程将对临海新城东侧永定新河大桥附近面积10公顷的湿地区域实施构筑物清理、潮沟疏通、地形塑造等湿地微生境改造措施,修复和重构利于鸟类等多种生物栖息的湿地生境。 牡蛎礁修复工程将在天津滨海国家海洋公园规划的牡蛎礁养护区范围内,通过将人工牡蛎增殖礁体与袋装牡蛎壳投放至天然牡蛎礁周边,对天然牡蛎礁起到保护作用,并通过牡蛎的不断附着与天然牡蛎礁连成一体,扩大牡蛎礁分布面积,预计将投放礁体34.5万方。 海堤生态化工程将在临海新城东侧至津冀北界之间的海堤范围内,通过利用植被与岩、土、牡蛎复合的形式对海堤堤身、堤顶、堤脚进行生态化改造,其中堤身、堤脚生态化11.2公里,堤顶生态化17.7公里,使之既能满足对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又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渔港环境治理工程将在蔡家堡和大神堂两处渔港,通过实施垃圾清理、漂浮物和油污治理、防污设施升级改造,在改善渔港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项目整体修复效果。 “随着中央财政首笔资金到位,我们已经着手启动项目各项前期工作。整体项目计划工期为2年,其中2022年主要开展项目准备与部分工程的实施,2023年将完成项目验收、监测与效果评估工作。”张士琦说。 来源:天津日报
4 E* M) z( u \. d/ W7 ?+ y
7 [& g. M5 N$ M( @& B/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