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

[复制链接]
% B" L+ m- V$ x- Y$ D( \

文章来源:文献信息中心

^/ t4 M& V A H+ e

“大洋一号”是目前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开展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底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 r0 R# J& J1 t* e4 w; {
8 f. {1 G8 W- i/ @7 l5 E9 j: A

1、历史简介

: i# R1 I5 @# X' L- a* N

“大洋一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她于1984年在前苏联的赫尔松船厂建成下水,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母港位于青岛。

# _1 l& ?9 U+ p$ x# J3 ?4 W5 b

从1995年开始,“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为中国的大洋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 [9 z4 T% `& C: T2 ?0 U9 v

2、现代化改装

# ?) p( H2 L0 p }* f

  为了适应中国大洋资源研究开发从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向多种资源的战略转变,在国家综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大洋协会于2002年对“大洋一号”进行了现代化改装。

2 j& _" W) W3 b9 l1 b+ d1 N

改装的重点内容是:增装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调查设备;更新甲板收放设备;改善生活及安全设施;对实验室进行统一布局和建设;构建现代化船舶网络系统;提高通信、导航和驾驶能力。

3 q0 P, X/ c/ [/ ^

改装的主要目的是:将“大洋一号”建设成为一艘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在未来10~15年期间满足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研究开发需求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科学调查与深海设备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船。

( N6 {9 a( e+ |3 E7 p% S% z
# l! Z9 z8 Y! M/ s# c

3、基本参数:

- h# Q& G7 K2 L& n6 \% A

长 度:104.5米

) U( v, o5 f. L3 v

宽 度:16.0米

! q* C2 O6 s* g4 g; h8 t# y

吃 水:5.60米

* {9 Y/ ?: B. p/ r/ E `+ ^" i

排 水 量:5600吨

& ~3 a1 _+ U5 b% f

全 速:16节

* h1 P! g% k( a

巡航速度:12节

& u. Y- l. ^5 o0 B. G2 x: G

定 员:75人 (船员25人, 调查人员50人)

6 Z6 ^$ h6 @: p& G. L! `

“大洋一号”共四层,里面犹如一座迷宫,让人身处其中,东南西北傻傻分不清楚。船上共有十几个实验室,包括多波束和浅剖实验室、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分别位于第三、四层船舱;船尾安装了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实时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可以在海底“走马观花”,并可根据需要随时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矿物样品和保真采集海底水样。还有我国自行研制的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不仅可以对海底一览无遗,还可以在水下3000米海底的坚硬岩石上钻取直径达60毫米,长度达500毫米的岩芯,同时具有自动调平功能,可以在坡度30度以下深海海底工作。测深侧扫声呐具有“海洋顺风耳”功能,可以监听海洋中所有异常的声音,并可利用声波回声定位得到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的电子地图。 “大洋一号”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环球科考的征途中还会有怕的吗?

) f1 D, F* j; z

4、捕获“黑烟囱”之三次环球科考

* _; O6 J( [- g; X2 d" {0 o2 n) }8 ]* y

十多年来,“大洋一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大洋科学考察任务,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海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洋一号”先后进行了三次环球科考,它们都是奔着一个与未来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任务—“捕获海底热液硫化物‘黑烟囱’”。“黑烟囱”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之间的火山口,位于海底热液区,状如烟囱,富含各种稀有金属,是各国争相开采的矿产资源。

* N3 [' a+ k* ]- T9 x7 z0 j
6 t' X7 Y( B6 d y, b* a/ z W

1)探索之旅

: |! o8 M" Q9 t* Q0 l7 p$ g0 N) C

“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始于2005年,环球考察长达300天,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里程大约6万公里,包含6个作业区,分别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生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此次考察获取了三大洋目标区海底热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积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实物样品,并对海地区域内的热液硫化物的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考察,为今后的环球科考和深入开展海底热液硫化物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经验。

: X2 ]/ b6 a" D5 I- w! L

(2)发现之旅

8 O& u) M6 n3 N1 m3 y0 n4 c5 _) u+ ]

将“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视为探索之旅,那么始于2009年历时300多天的第二次环球科考就当属发现之旅。在这一次的科考当中,科学家们在开展了深海底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深海海山区、富钴结壳、深海洋盆、多金属结核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特别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发现了11个海底热液区和4个热液异常区,此次科考称得上是“史诗般的发现之旅”。

: g5 B' ~+ N n9 n

(3)勘探之旅

3 i; ]5 E; R# |; N: `; b

前两次的环球科考为“大洋一号”的第三次征程—勘探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征程始于2010年12月,历时376天,行程4.5万海里,搭载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为确保勘探之旅的圆满完成,出征前可谓做足了准备,其中最让人惊喜的是号称船上三大新宝贝的高精尖设备的引入,它们分别是拖曳式探测系统、深海底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以及“海龙”号3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使得此次“勘探之旅”如虎添翼。此次科考共发现了16个海底热液区,并首次开展中深钻硫化物区试用并取得样品;同时首次在南大西洋捕获了疑似新物种深海鱼和大量盲虾等热液生物、获得不同深度水体中的微生物滤膜样品和大空间尺度不同环境的基因资源样品等,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3 p+ N8 D* B$ c7 H% \1 ?# Y6 V6 y

(4)历史300多天的船上生活如何度过?

1 p5 ^+ f# e- n& d; h

三次环球科考,时间都不少于300天,人们不禁要问,这么漫长的时间,“大洋一号”上的科研人员和船员是怎么度过的呀?其实相当一部分成员只是执行某个航次的任务,每个航次都要在附近的口岸停靠多次,每次停靠都会休息几天,进行燃油、饮水和蔬菜的补给。船上装有卫星通讯无线上网设备,可以接上互联网,船员和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邮件和家人联系,以减少孤独感。当然人活着哪能不娱乐,船上配有多种体育、娱乐设施,大家累了一起嗨,烦了一起吼,在这漫长的日子里,懂得调剂生活,寻找快乐无疑是保证科考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 j1 L/ m% U$ A, r& }# D( ~: L, p X6 ]5 V, t ( s# n3 v0 c& e2 D/ O% p* z: x, Q& t& m/ t% X$ U 8 s7 D+ t" F ~4 P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盖好我的小被子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