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H) v: L4 l2 p3 I- u5 N& z( v “老周,排体右侧有轻微隆起,船位走正,再稍微拉下,力保铺排平整。”三航局长江口南槽航道整治项目正进行软体铺排,项目质量部部长赵启忠一边紧盯着电脑,一边向铺排队伍现场带班周正发出补救指令。 9 V$ ~( W6 T; ]" z; y. u7 K
9 y; P7 Q: v& H/ V' n, G" l, c/ h 老周是有着二十多年铺排经历的“老江湖”,面对小年轻的指令,根本不放在眼里,“也不来施工现场,只盯着电脑,能看出问题?” + ^) x% E7 h* |7 F! a7 b
长江口南槽航道整治工程是长江口航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航局主要负责新建一条总长约16公里的护滩堤。铺设土工织物软体排是项目施工第一步,起到削减水流冲击力,防止土体流失的作用,为大堤形成“底座”。但施工能否成功,取决于相邻软体排的搭接质量。因此,要确保相邻排体的搭接宽度不少于3米,既要抵御水流冲刷,也要精准掌握每块软体排的实际平面位置,以便指导下一次铺排。在软体铺排领域,传统的凭老师傅经验施工,潜水员再下水验收的方式存在诸多弊端。长江口水域泥沙堆积、流态多变,铺排过程中无法准确控制搭接宽度,验收全靠潜水员下水探摸,耗时费力,还存在安全风险。而且,探摸有视觉盲区,极易发生漏检。软体排铺设检测技术急需升级。“咱们能不能在水下安插‘眼线’,来个现场直播?实时‘监测’水下状况。”一次例会上,项目总工杨立文的提议让大伙思维活跃起来。 7 b7 l+ j5 H$ X& h- v! a) P
为寻找合心意的“监工”,技术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咨询专家,查阅资料,了解到多波束技术和三维声呐成像技术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水下探测技术,但应用在长江口南槽航道整治工程上却出现了“水土不服”。几经了解,终于找到一套集多波束测深系统、三维扫描声呐测量系统、专用数据处理于一体的智能无人巡检系统——MS-1000铺排实时扫测系统。项目团队引进该技术,完成组装调试,迫不及待投入现场进行系统试检。
2 X2 i7 k0 G: B" b. k* z 只见摄像机一般大小的设备加速下水,接着,声纳探头和传感器围着软体排“探头探脑”,不一会儿系统云平台就收到了高清巡检画面,水下软体排上每小块压载联锁块的位置、高低起伏变化,和搭接堆叠在一起的联锁块一目了然。但自动采集图像只是第一步,评估报告才是关键。每次巡检完,技术人员还要使用便捷诊断工具对图像进行诊断,系统自动生成一份专业评估报告,如果相邻软体排搭接宽度不足,报告会自动警示,建议补排。
5 k! [) x* M! b& x
; U" q! v; ?. V, x “有了这位水下‘监工’,咱们就能即时判定铺排是否有问题了,可随时调整搭接宽度。”赵启忠兴奋地说。但没曾想,正式投入没多久,就与周正发生“冲突”。这才有了开始的一幕。“要尽快消除老师傅的不信任,他们有经验,如果再掌握这门新技术,就能更好服务工程建设。”赵启忠说。
- y% e2 u/ e& F+ _- ^; r6 p3 f% I9 S 赵启忠将老周请到了电脑前,一边操作一边解释。当看到传回的高精度图像,周正不禁感慨:“这冷冰冰的机器还真神,这么浑浊的水,水里的状况居然能看得这么清楚,就和眼前一样,我这个‘老家伙’终是败给了高科技啊。”
# o$ U7 r2 j# [) j3 m' P 从此以后,老周便爱上了这套新设备,“好,右边,右边再下去一点……”老周正熟练地指挥着。新技术的应用,让水下铺排控制由“事后补救”变为了“事前预防”,形成了全过程监管,保证了软体铺排一次性通过,合格率达100%。
+ [; s3 c; m9 r+ t5 X/ a 来源:三航局
9 m9 Q4 T0 g# K& b
4 S) x/ o) D" ~) A9 P' b' o# m0 D0 R4 V) {6 h
5 E9 m* F! p( r
7 y* l) ?3 H0 U4 [3 t1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