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逸航:联合国海洋舞台上的第一位中国人

[复制链接]
偶然与海结缘,半生以海为伴!6 n) m7 r8 E. o& W1 O) g, t. H

: Y" z+ s& u2 f# b  H1 o3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W' r4 w3 t! R8 q

; x1 M7 Y, V/ e2 V, `蒋逸航接受i海洋强国号记者采访
7 C  m/ f( a0 m' x' l* H# g6 M, p5 X蒋逸航,物理海洋学家,联合国资深外交官。自1988年在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起,开始了长达20多年、遍访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联合国工作。在启动西太平洋海洋国际合作中发起和促成了多个国际项目,1994年工作调动到泰国曼谷,进一步加强了国际海洋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合作。1998年开始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东亚海行动计划,开始了保护红树林和珊瑚礁的工作,并参与了GEF南海海洋合作保护海洋环境。2004年作为项目主任参与并指导了GEF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为促进区域海洋的国际合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T) t/ Y$ t6 s# w5 a; F
一切偶然,上大学前从未见过海!6 a' o; k4 d. c
1977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如期举行,蒋逸航和全国570多万名考生一起走进了考场,凭借优异的成绩,蒋逸航成为通过录取线的30万名考生中的一员。填报志愿时,因为数、理、化成绩不错,在前去北京招生的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学院)招生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了海洋水文专业
* f2 _* y" t5 F/ F蒋逸航回忆:“当时其实报考的是山东大学,招生的时候,山东大学的招生老师跟山东海洋学院的招生老师住在一个房间里,由于北京报山东海洋学院的学生只有七个人,他们两个就把我的档案从山东大学的那个床上拿到了山东海洋学院,我就考上了山东海洋学院。”
! O" a* k" l) a9 b2 K% N1 v在这之前,蒋逸航从来不知道海洋是怎么回事,甚至没见过大海。阴差阳错走进海洋领域的蒋逸航,还一心想学父母期待的化学专业,为此,他拜访了山东海洋学院时任教务长赫崇本,想听听他对选择专业方面的建议,赫崇本开导他:“海洋水文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专业,要对自己和这个专业有信心。”蒋逸航放弃了转专业的念头,安心于海洋水文的学习。* g; d! T  C* q. D( F+ s# ]7 {
来到青岛,蒋逸航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鲁迅公园,用手捧起一捧海水,尝一尝海到底有多咸。“上学才知道,那叫34‰,我才知道34‰的盐度到底有多咸。”蒋逸航笑道。
! H( s% x% S/ {: S" T2 ~! g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1977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皆是万里挑一的佼佼者,蒋逸航所在的海洋水文班也是如此。蒋逸航不仅是学校篮球队、乒乓球队和话剧队的成员,还担任了海洋水文气象系的学生会主席。1982年2月,1977级毕业了,蒋逸航重新回到北京工作,被分配到了国家海洋局调查处,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C2 H9 Q& A# L7 ?* [

" ~* n8 X8 j8 F4 t- h4 t+ y3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O: }! B2 G% L' ^5 I: u  v) V. |, o' [. f
1977级海洋水文专业毕业照! ?$ A) O' i/ a  F- I- _
走出国门:海洋是个大舞台!
" Y  B1 _% s2 i! X6 E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的海洋调查事业开始与发达国家联合对接,开展工作。专业出身的蒋逸航很快融入其中,先后参与组织了中日黑潮调查,中美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研究、大洋锰结核调查等多个项目。8 r2 N1 D8 m$ D+ T

% ]- _- b$ M% Q2 u4 c/ Q* C# I因为蒋逸航的出色表现,1983年他被选派日本学习,回国后,被任命为北海分局调查处副处长,28岁的他成为当时海洋系统最年轻的副处长,一年后,又调回国家海洋局调查处。9 K8 E2 g' Y+ s9 A; ^! F+ Z7 v
1987年,国家教委要选派一位有海洋工作背景的年青人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经过国家海洋局推荐、选拔,最终确定蒋逸航为合适的人选。) O& ?* Z2 l; N- @) x
“当时给我的任务就是去工作两年,学会和联合国合作的机制、规则,两年以后回到国内来工作。”蒋逸航介绍。
( u! X/ T9 E% H% w经过一段时间的外语培训和对教科文组织工作的熟悉之后,1988年3月,蒋逸航抵达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在其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任职,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蒋逸航成为第一位在联合国从事涉海工作的中国人。
/ Y- x1 b1 _' x

' h6 s: w" k3 N$ k/ P% h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p/ h# [7 ^+ y" b8 I
: Y0 {" _7 D6 O3 B
1989年在法国巴黎! P# ]7 H" y3 F# P3 g7 H
蒋逸航与海委会时任秘书长Mario Ruivo 先生交谈7 \" z. a* _& w% h
“后来两年过了以后,我们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就在那边就留下了,结果做了快30年才回到国内。”蒋逸航说。
" C# K/ G1 k, S1 R1 o! b4 b
3 ^6 _0 i( H  k) S4 z7 e( \. F当时,蒋逸航负责的很多国际海洋合作项目正处在关键推进阶段,在取得国家海洋局的支持后,蒋逸航继续留任联合国,工资由教科文组织支付。
( ?' c3 h* L7 N, {  O% i! a' _' j就这样,他在巴黎工作了5年多,先后参与组织了海洋陆架环流项目、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项目,特别是后者的建立,为人们实现海洋资料和信息共享,安全、有效、合理、可靠地利用和保护海洋环境、进行气候预测和海岸管理提供了依据。
8 `  w+ C& x; R0 t/ U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酝酿成立西太平洋分委会,办公地点选在泰国曼谷,1994年10月,作为西太平洋分委会的第一位国际职员,蒋逸航被派往曼谷负责与各有关国家政府接洽,并开展在西太平洋的海洋科学项目的合作。就这样,他离开巴黎,转任到曼谷开辟新的天地。这期间,他参与组织创建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东北亚区域观测系统(NEAR-GOOS),进一步加强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数据和信息采集,丰富和完善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架构体系。- J1 Q5 k; B( C% J$ _. a7 v7 Q, M
在蒋逸航的努力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的工作逐步转入正轨,项目进展顺利。他们不仅开展了海洋环流和海洋污染检测项目,还开展了赤潮等海洋生物研究项目,使当时的西太平洋海洋科学研究与监测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成为当时西太平洋地区最活跃的国际合作组织之一。0 g% W0 ], V' _& L" s( H& v7 s

) _/ B% [9 h, t( W- r7 c. @9 X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M  v; n2 ~: D* o$ H

2 G8 ]0 M: ^% O; Y4 A1996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第三次会议上3名中国人同时登上主席台  H0 {3 G9 w: ^* o4 y
(从左至右:蒋逸航、苏纪兰、李海清)
9 M& p" {- S' x+ I不知不觉间,蒋逸航积累了丰富的国际海洋管理的经验,从一名海洋事务的管理者,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国际海洋外交官。
* x  e6 D' T, U8 T5 {* f5 j2 E“后来去北京招生的老师退休的时候,我们去看他,他还说:‘小蒋,幸亏那一年我把你拉到海洋领域了。’我说:‘我真的谢谢您,海洋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舞台!’”回忆起1977年,蒋逸航对那位老师满怀感激。
) w& W: s+ Q8 x' k! J6 o. s海洋是人类的朋友,让海洋生态概念深入人心!/ K. L! k, g0 O$ x$ w$ f; r+ T: G8 f
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东亚海地区海洋合作计划在全球招募项目负责人,蒋逸航积极申报,成功当选,负责组织开展东亚海行动计划项目,开始了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湿地的工作。由此,蒋逸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方向从海洋科学研究转向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 j( R! L+ s; W7 q+ x- {3 t
这期间,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资助下,他参与组织开展了涉及中国、越南、菲律宾、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7国的南海海洋保护合作项目。蒋逸航表示,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事件比以前减少了,但是红树林和珊瑚礁等海洋资源的恢复却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
$ ]( |2 l5 Q& P3 M; i! Y" b200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中国和韩国政府,围绕黄海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命名为“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面向全球招募项目办主任,蒋逸航再一次实现了在联合国海洋舞台上的跃升,成功当选为该项目的项目主任。
) C3 I* W$ W% N( D7 W2004-2011年,“黄海大海洋生态系”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一期工作顺利开展。蒋逸航积极奔走于中、韩、朝三国之间,协调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研讨政策、制定框架、开展调查、论证等,最终形成了由参与政府签署的以生态为基础的“黄海地区战略行动计划”。“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的成果受到国际海洋界,特别是大海洋生态系统各个项目的管理者的一致好评, 最主要的是把以生态为基础的概念引入到海洋管理的具体实践之中。
; ]5 s3 S# }5 W3 h

2 Q0 j6 j3 V2 b: _1 p6 O+ ~+ O. H;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i& V9 Q* T- D3 d3 q
  E( A  P! b( @9 P( m4 n9 h: l8 i
2004年蒋逸航(右)与韩国海洋开发研究院时任院长Sang-Kyung BYUN 签署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办公室协定
2 o- }  d  k9 a6 z1 [& [& a% R, x“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一期工作结束后,蒋逸航重新回到了国内。
1 u- n# n' R3 w; p% F- z蒋逸航致力于全人类共同的海洋事业,24 年足迹遍布 60 个国家和地区。
, x* y* z- v; i, Z3 n, I: ^& m& Y/ J' G5 r! t- Q! ?7 A, U7 ~
; }: ~, p" K/ k!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 @$ M: ~5 B. u
/ f5 ]2 |: a) U# R; c2006年在韩国首尔蒋逸航与联合国时任秘书长科菲·安南交谈( `! ]( H8 L4 S% z; S8 x
2016年,步入花甲之年的蒋逸航退休之际,收到了几所高校的邀请,希望他前去讲学,共同培养国际涉海管理人才。蒋逸航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我这不是给海大讲课,我是给我的同学讲。”
$ p! \3 s$ L8 x7 i+ l/ m在课堂上,蒋逸航努力让同学们对海洋有不同角度、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在(联合国)的这几十年中,一直在从事海洋方面的国际合作,海洋不仅是一个资源宝库,也不仅是一个调节气候变化的机制,海洋实际上是连接各国人民一个很好的纽带。”2 ]' C; K+ @  f8 Y. `
# B9 V, ?$ f6 Y2 W7 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 H6 T0 K3 e  w+ S: \' u( A0 M& T6 g, q, g8 S% v- ~
2009年在韩国首尔蒋逸航与联合国时任秘书长潘基文交谈
, y- i2 R5 G; _: X/ _蒋逸航认为,全球海洋治理是一个前沿领域,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更需要利用海洋优势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我们过多地把海洋作为一种资源来看的时候,我们有些功利主义。当我们把海洋作为我们的朋友来看的时候,海洋就是我们的家人。如果我们有了这种意识,保护海洋,利用海洋就顺理成章。”
, q$ f: y6 u) }# t作为一名对国际政府间海洋合作有杰出贡献的海洋工作者,蒋逸航说:“海洋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不仅考虑我们自己的命运,还要考虑别人的命运。所以如果大家能够在一起,都为共同的事情来考虑的话,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海洋命运的共同体。”
- G8 O/ o* {9 U& O* L4 w% N
2 h* m. Q5 N7 W! s* W- I& S" q/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G6 b% c5 _0 P% U7 l6 H

9 F4 e' Q) R5 B3 \% i资料参考:中国海洋大学
6 r/ Q# Q: I$ J2 F, X  v! l
9 u5 E$ w" M- T: }, @! {3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a$ v/ F# N% Z7 c
& }3 ~' k5 l) D) a3 @8 e7 H  r

4 m( i  I! r/ f+ O' c信息来源:威海蓝色发布;i 海洋强国号。
) |. b0 E/ O* W: w. j)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上下五千年
活跃在2024-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