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

[复制链接]
. v/ m, t* W" K2 v/ j$ ]0 V3 j

    长江口二号

/ k$ E8 W9 c+ ~! Q4 h

    身世之谜

" n6 k+ C$ m' j G

    一艘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木质帆船

7 a# K% z. u- x4 V" J; V

    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 F5 S( [; g7 }

    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

$ J+ Q1 |6 T1 \$ ^

    考古显示

- x9 z0 f. X, S v% q% l: B

    船身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

% p$ z8 S* {7 x( s% n' G, ]1 W

    已探明有31个舱室

- w+ ?2 O8 W, Z+ F

    截至2022年9月,已清理出水600多件陶瓷器

9 @+ K6 G7 t5 B* @5 F! a7 [' p

    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

2 u" N' x1 X9 o1 h4 @: G

    2022年11月21日零时许,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6 j9 i& h3 p& p) {& Z1 o s) {" Y+ l

    “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打捞出水,是水下工程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完美结合,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说。

7 J B1 T- A" f( B( j

    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A! p- u' h8 m# e2 ^; j9 Q

    打捞现场

6 ]6 j! o, G" ~7 U

    重达8800余吨的“考古沉箱” 以每小时约4米的速度逐渐浮出水面

. N; |& r5 N" T0 n) X8 W

    从20日夜间到21日凌晨,万吨“大力”号与我国自主研发的古船整体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携手,在长江口二号古船所在长江口横沙水域完成各项调试,启动智慧打捞监控系统,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对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实施了整体打捞。

6 F" f O' v- O n. k

    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遗址,包括古船船身、海水和淤泥,被紧紧包裹在22根钢铁弧形梁构成的“考古沉箱”中,整体重达8800余吨,在提升作用下以每小时约4米的速度逐渐浮出水面。21日零时40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桅杆率先出水。

- q o/ b6 b' }7 K+ Q9 Q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副局长周东荣告诉记者,11月20日至25日,长江口海域有大风天气,气象、潮汐等条件复杂多变,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时间窗口”被一再压缩。据悉,未来数天内,根据气象潮汐条件,“奋力轮”将“怀抱”长江口二号古船驶往位于上海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让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黄浦江畔“安家”。

. i' Y u) c3 ]+ J: |( e

    重大发现

1 ~: N* i6 i7 l3 K: _1 X

    完整船体和丰富船载文物 填补清代晚期古船空白

& E1 ]4 U* o; v% e; O; r

    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通过选取4个舱室进行的小范围清理,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两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了水下调查,清理出了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产自江苏宜兴窑陶瓷器,共计超600余件。

' n! b: ^- ~% F9 @: _- E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长江口二号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c' T% r0 V8 O+ `! b: N

    创新

Y( e" v7 v/ L3 U# D$ v8 W0 |

    科技赋能水下考古

9 }% P9 @2 O" B* d7 m

    世界首创打捞技术获得成功

7 j5 L8 |( Z/ f* m) s

    长江口二号古船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科技赋能始终是推动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动力。在长江口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找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至今极难跨越的瓶颈,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 q; z9 l& E7 G( C. N) b$ ?: g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该项技术是大胆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此外,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后的弧形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并转运、卸载至船坞,一艘船完成了提升、运输、卸载三项任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等诸多优点。

$ L$ f5 V' P# D) O1 |

    探秘

- _' [1 ]! c5 N Q+ R

    一瓶看古船:稻壳、泥巴藏秘密

5 ?& A* x. r3 N- s

    一船看世界:长江口变化的时间标尺

, w( [: L, @' S$ G! W5 f/ F! @7 c

    “长江口二号”古船在哪里出生,去过哪些地方,它的瓷器在哪里装的货?它使用了多少年?为何沉没海底?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的实验室里,古船的科技考古在同步进行。在长江口二号出水的器物中,一个完整的瓶子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通过分子考古学等最新科技手段的抽丝剥茧,瓶子里的一颗稻壳,一块“泥巴”,科学家们究竟能发现多少秘密呢?

" `' q) F+ M$ F

    在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科研人员通过对稻壳进行测年和古植物DNA研究,不仅可以判断稻壳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大致推测其产地,结合瓷器的窑口,推测长江口二号的上货港口。

4 ~- q9 i& D. `0 Q+ ` G: U

    一颗稻壳看古船,那么瓶中一块泥沙,则蕴藏着3900多条微生物信息,组成的微生物的“小世界”。科研人员通过看似不起眼的泥巴里,提取微生物的DNA信息,让“泥沙”也能开口说话,并和全球DNA数据库里的微生物进行比对,讲述着古船的沉积过程和长江口水环境的变迁。

/ K. f1 c& P/ c, y. e0 c; i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张华介绍,对地质和地貌学科来说,“长江口二号”提供了一个时间标尺,帮助学者弄清北港的演变历史和机制,也有助于学者预测长江口未来的演变。

6 Y" ?' b; s' E' p8 O% O, m

    赏析

% z' s" ]9 z4 ?( j# H; M, r4 r5 g5 m

    “嫁妆瓶”内有乾坤

H1 e1 T/ y* |9 _9 l' c

    完整摆放了50件青花团龙纹杯

# ~. U+ }" o+ e I& s2 O! v

    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长江口二号”古船将会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

! h- }7 Y) [0 ^5 T: [2 L

    这个目前出水瓷器中最大的豆青釉青花双耳瓶,又叫“嫁妆瓶”,当时这类双耳瓶多用于陪嫁,它不仅被保存得完整,还“内有乾坤”,里面完整摆放了50件青花团龙纹杯,为什么历经百年依然如此完好?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赵荦说道:我们在清理这件器物的沉积物中发现了5件一摞在它的颈部竖放着,还有5件一摞横放在它的肩部,另外还有10件一摞的,总共有4摞,在它的腹部竖着放。总共有50件,杯子之间垫着稻壳,起到防震的作用。这些包装方式到了现在依然有效。

" s: _! J) m: N! Y' }4 J! h

    这件绿釉杯,出自景德镇窑,更为难得的是杯底的“同治年制”款,对于我们了解“长江口二号”的时代大有帮助。

: j# _5 e1 I6 E' U# O2 s

    这是个木桶的残件,上书“时泰”二字,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当时一个“商号”的名称,就像现在的贸易公司一样,也生动再现晚清时期的贸易图景。

% [3 g( b1 {$ ?' j$ p$ l! i

    这个青釉水烟罐,专家推测产自越南,目前长江口二号出水的仅此一件,有专家据此推测,古船上也许有越南籍船员。甚至船上的木材,经鉴定也有出自东南亚一带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是沿海最大贸易港口之一。

. n- y2 a& F. K B- Q/ c* V

    这件高足杯,出自元代的龙泉窑,那么为什么清代的沉船遗址中,会出现元代的“古董”呢?专家推测也许是作为船上的古董,被船员有意带入的,也许是出自其他沉船遗址。

% r3 [2 ?, y) q7 e! D+ @

    综合新华社 央视新闻

- F$ p; q* V' t1 t) r% j : H7 u% X( E. }- P h! Z+ H, F# d1 s( w3 s" [ 9 f" z; |+ \! g( X9 p L4 E# g3 g$ _1 ?' d9 e/ v) B% d) l% u8 I0 n% A: U t* a' H + ^8 s# v2 W2 c1 P8 w * H. K) }# M' t }, e7 a' V 2 I' s; T$ u/ i4 y; o$ A$ w. I2 h, S- s* Q w ' S- g3 d) F/ N7 z' y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陌羡尘
活跃在前天 02: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