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研观察|这股从北到南的养殖工船热该降降温了!

[复制链接]
( C/ z) c' T5 Z! i/ a
1 h7 w* D9 F% P/ F$ y1 `

养殖工船何许物也?简言之就是集海产品繁育、养殖、加工生产等于一体,具有自航能力的海产品海上养殖生产加工厂。

]" C3 z* G' y) p V
, K( P" u5 N3 J1 Y* {
2 `# t8 [( E& y J7 q# F$ ] Z( h

养殖工船、桁架类网箱、重力式深水网箱是深远海养殖设施的三驾马车,但“国信1号”横空出世后,养殖工船仿佛获得了某种神力,引无数拥趸竞折腰——深圳计划建造4艘、珠海计划建造10艘,其他城市也跃跃欲试。青岛这边更不客气,号称要在“国信1号”顺利运营基础上,快速迭代升级船舶与养殖系统,陆续投资建造50艘养殖工船,配以13艘补给船、油料加注船、综合试验船,形成总吨位过千万吨的12支国际领先的标准示范船队。

. t4 Y& L/ Q2 J h
$ h1 R/ o' T8 Z @ T: `$ B5 d: }" C) S
" X% u$ Z# C2 X" t& h9 T

2020年12月,“国信1号”在青岛北海造船厂启动建造。2022年5月20日,成功交付运营。“国信1号”船长达249.9米、载重量达10万吨。在甲板下的船舱里,分布着15个巨大的养殖舱,单个养殖舱的水体量比2个标准游泳池还多,养殖的鱼类在船舱里成长。

5 C9 N5 s6 h- Q0 k, x& J7 z
# u9 D; V h5 h: G- }8 S
) D$ p+ p9 o1 E8 Y% }8 K

从行业趋势看,养殖工船尚处于发展初期,需不断迭代,各地上马项目固然激情可嘉,但最好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2 V8 Y( ]2 @- N" W+ c' D7 ~$ y9 r
# S* C' Q# c. g! L4 }1 u
) J: s) B: X" y5 {1 d N5 l1 @

养得贵就须卖得贵

^$ y4 @7 B3 Y: J
, T$ X8 @9 l; r! a5 U* q* r& C F' u
0 L1 c0 y) L& G |

深海养殖的本质是低成本、低风险养出高质量、高效益海产品,哪种方式能低耗高效地养出海产品就用哪种方式。

|6 W6 G7 d! {9 Z2 K0 _0 x
0 j6 |& ?/ z4 O+ C8 Z8 Y
% r0 q2 E0 ^, W! d# c8 h

但现有养殖工船是高碳、高能耗、高成本模式。以“国信1号”为例,且不说4.5亿的造价,单是运营成本收益能不能平衡就是个问题。深远海养殖所处海域远离大陆,船运生产生活物资成本高,受恶劣天气影响大,海工型网箱需具备一定的物资存储空间和能力,以降低运输成本;在开阔海域开展养殖活动,养殖工人难以获得陆地和岛屿支撑,人员食宿问题必须在海上解决;为隔离病源,提高成活率,养殖工船要从几十米的海水中取水,一天24小时不间断换水16次,这一切要靠传统的柴油发电驱动,不仅昂贵、补给困难,而且还会产生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

8 K% v1 a8 K: |0 p$ D
. c) d0 \) G$ J' l# x3 q, Q
. B6 m- O3 f* p; ?7 U2 X

“国信1号”工作状态

" E* L% o2 w# ]) {- z$ r: X
2 b( ~" Y# D3 i- K6 }. s
6 k9 r. I% k8 `8 K# i! ^) g

这也是为什么欧美最先提出养殖工船概念但却难以大规模推广的原因。土耳其、西班牙、美国、法国、日本等都有涉及养殖工船,但多处于概念设计、可行性研究和试验阶段。如西班牙的deBartolome等提出半潜式金枪鱼养殖工船设想,沿地中海、几内亚湾、澳大利亚等海域的渔场接运活捕金枪鱼幼鱼,在10个月内将蓝鳍金枪鱼养成后,到达日本海域出售。挪威MarineHarvest公司也提出海上浮式生产平台设计方案,将载重吨15万吨的旧船改造后开展三文鱼循环水养殖。

, z% f6 T! n! L& A) @. P7 X
' \7 M& A2 C/ f6 e4 z
( |0 i0 L. ?0 ^$ n1 d' c

为快速实现价值,“国信1号”专注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等高端鱼种养殖,将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列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间开展养殖作业,但海上养鱼毕竟不同于海上能源开采,后者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毕竟不同于捕捞,后者不需承担养的成本。

+ I' a5 G7 V. G+ s
4 J8 o' ^" ?6 d- I: ?" E( d, {
: j/ r, ~" _# [7 V+ Y

养得好才是真的好

4 {& J, g0 o k
1 |; L3 l2 O' O: y
7 I& h `7 |, i3 i. |

市场化行为更注重投入产出,全球渔业养殖最先进的挪威,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养殖成本就从53克郎每公斤下降到16克郎每公斤,降了70%。

: k* @' _. Y9 M7 D' H
! B( E0 J3 X% t& l. o- e2 f @6 `' l
' T C9 X* S. {# [

Ocean Farm 1

' r8 ~4 X, Q6 M+ j/ t: a0 o: K
O) ]. l I$ N9 K) `
; C* J4 u) Y: I' n' F

近10年,海工型网箱技术层出不穷。2017年,由挪威萨玛尔(SALMAR)集团设计研发、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建造的世界首座深海半潜式智能网箱“Ocean Farm 1”,开启了全球大规模深远海智能化网箱建设的序幕。“Ocean Farm 1”深远海养殖网箱融合了先进的养殖技术、环保理念和现代化海工设计于一体,有效养殖水体超过25万立方米,可在水深100-300米开放海域使用,抗风等级12级,仅需3~7个人便可胜任150万条三文鱼的养殖任务。

" V3 v0 }# S+ w# g4 P
9 v G/ k0 a N! t. \
9 J i6 W0 w$ b9 P- ~

为免受海虱病害影响,挪威也开始研发玻璃钢或钢材构筑的海上封闭式养殖系统。与开放式网箱养殖系统相比,取水口远离表层海水,可以有效控制养殖病害发生,养殖三文鱼密度可达70公斤/立方米,是网箱养殖的3.75倍以上。挪威EidsfjordS jofarm公司研发的Eidsfjord Giant封闭式养殖工船已于2021年获得挪威政府颁发的创新许可证,计划将三文鱼养到2-2.5公斤后再转移至网箱养成,预期产能将达到5千吨以上。

! O2 L7 P6 w" s3 d
$ _7 l- [/ K" O, b* {$ s( M
0 l W* J1 _6 o

由于养殖工船实例少,基于养殖效果、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的经济性研究极少。

. _ l3 g2 e L/ K" _
3 V" o( w. q. @5 c$ Y4 s! N
& M: O1 @. B0 K" s9 N/ C7 ]

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渔业养殖示范(工作状态)

8 j$ I: V2 ]3 K2 ?, f4 N$ f8 J
8 Q4 [& y. @( a( P2 O5 y7 ~: l: E
# e Q8 Y1 Y- V* }5 m+ ?

倒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建的全球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样机“澎湖号”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澎湖号”采用了波浪能、太阳能加储能的方式为海上渔业平台提供充足、稳定的电力来源。该平台于2018年12月在招商局重工深圳公司开工建造,2019年6月交付使用,可提供1.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能够在15-100米水深海域使用,设计寿命20年。平台搭载了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体监测、活鱼传输和制冰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在海洋可再生能源驱动下实现智能化养殖,仅需一人即可承担所有养殖任务。其半潜船型和方形的围网设计也为维修提供了便利,该平台红色养殖部分工作时下潜在水中,需要拖航、检修、保养、网箱清理和消毒时,则可以上浮,方便工作;拖航时仅需一条拖轮牵引即可在海上航行,不仅具有很好的便利性,还可大大减少网箱海上拖航的成本。

2 ]7 t/ r3 t1 g
/ V# m( Y/ Y; f" U9 h; x8 f
9 v8 ^+ u- U& {7 b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8 \! d9 A* a, e+ Z$ C1 ?
9 z! E; V; M) C4 ?
$ u7 V3 v) c7 l3 H

前几年在海工领域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海工装备制造和游资高调介入深远海养殖产业,对推动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封闭式养殖工船除具有封闭式养殖系统的基本特点之外,还可以游弋在更开放的远海,利用不同海域季节性水文条件,构建全程适宜、水质优良的水温环境,可主动躲避台风侵袭,达到高效安全生产的效果,这是其固有优势。

1 _/ j3 t: d7 K& Z
5 c1 h2 `8 W; W) N& F& Z! p
; ^# g2 {/ A$ v/ d2 {

但由于运营周期长,也面临不确定性。养殖工船从设计、建造、试航到交船,周期约2-3年,投产后预期使用寿命15-25年,在营运期间其技术、营运、经济等各方面都会变化,因此在设计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到平台近期状况,也要对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预测。

4 l1 ?$ O- l) s j; C
. C6 e a' |3 M: J! l9 z; p# s
9 t4 a/ ~. ?7 W4 `" f

本人始终对这种把养殖上中下游集中到一条船上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心存疑虑,一是违背了专业化原则。以挪威新造养殖工船来看,也是陆海接续的养殖模式。二是现有模式对下游与文旅集成反而拓展不足。这么大一条船(都30万吨了)是仅仅靠养殖业来实现增值还是靠一二三产业融合来实现增值,确实需要好好思考。三是低碳养殖方式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养殖工船概念刚刚提出时还是《京都议定书》时代,现在已COP27(第27次缔约方峰会)了。

: O7 z5 `; k- ?/ S
3 D3 _0 w5 k- { L" q
7 I( A3 Z5 _! n7 _
举报/反馈
8 C7 E$ X; b1 k$ `7 W
+ v( m% a4 X' M; I" }* x( o. }7 R4 d2 s+ ^+ O" R) U, H' _ 4 a9 ~# m" t! R- G0 {6 I: u! H% f( c & U( J: A" L& B% x 2 B% w! o2 _8 T, S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钩霜雪明
活跃在7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