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物 | 院士陈大可:一位物理海洋学家眼中的“自然哲学”

[复制链接]
1 {% e# Z* H$ x4 b

来源:廊坊云报

0 X2 m# [4 T8 `9 J, _: l

“海洋从来都是强国的竞技场,我庆幸没有游离于时代的洪流之外,能为国家的海洋强国之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 b& B& }* W9 m8 q9 g, ^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员

2 t3 |2 y6 b2 S |1 k' Y$ d

陈大可

& i4 \% W& W3 b7 D: Y

家国是根

+ O; L* ]2 U, I& R

海洋是魂

' ^1 R2 @- T; Q5 w1 Q+ E

数十年来

2 D3 D* d7 m: j* h# z4 M

他不断探寻着

9 q- C* s1 i* v$ C

物理海洋的奥秘

1 C5 j, q2 \1 _8 G Q! t% k3 x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员 陈大可

6 k7 y- x. }; T. C* E8 L

针对台风、洪涝、暴雪

- H, {" X) ^! n9 K; J

等极端气候

3 F9 r! `. E+ k0 }

他开展了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 U. n+ ^+ t3 Y5 ~) s3 ^

在“厄尔尼诺的预测和可预测性”

/ g3 q% w6 F- K+ b. n7 ~

“海洋混合的机制和作用”两方面

6 V6 Y* W$ u! t

作出了

. Y/ {* I6 r- ?

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

: w7 P4 B5 J, X5 _

陈大可在南极科学考察现场

3 L. \6 c% `2 C9 X6 }/ F1 m8 Q* G! ^

他在潜心科研的同时

8 X* a+ Q2 G& L# K. ?" ^1 z5 |4 f4 g

亦不忘沾溉后人

m, E/ `( h; m8 j# v9 c( ^6 q

凭借丰富的学识和智慧

3 E* K/ i7 g" k7 _- v7 K) `* Z

激发了无数学子

6 u s+ K" t# x( j1 A- e

对海洋科学的兴趣

, |( K: l7 i$ i+ P

他说:“希望我的学生

! L. i/ \- A p. g$ S! ? H! b8 `

不要为发论文而做论文,

6 l& ?% R* R; h' N) _7 ^: x* O% i

一定要志存高远,

0 E$ J: A$ Q$ I( D& l

多出原创成果。”

& `. W+ ~, ]0 c8 V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 | ~ |: T. [" V

海洋二所研究员

2 N( F4 @; P7 a' ]5 [2 d

陈大可

X( W1 N' o0 n7 p

一位物理海洋学家眼中的“自然哲学”

. ~! R% B2 s/ k" g. u1 j2 P5 P# z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员陈大可

$ B9 x) |) K; `7 V. X2 U& {. a

台风、洪涝、暴雪……极端气候事件带来巨大影响,其背后原因复杂难懂,无数科学家笃学至技,探其貌,究其理,以期提高预测准确度。

/ g: U$ O2 q" t$ o+ N' V& m1 B

“在各种原因里,海洋是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物理海洋学家陈大可开展了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在“厄尔尼诺的预测和可预测性”“海洋混合的机制和作用”两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显著促进学科发展。

4 T3 n s8 D: p7 n

2015年12月7日,陈大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上述两项研究正是他的代表性学术成就。

* ?( g" f2 W; ~4 q# y# x6 I

2019年10月1日,陈大可受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海洋从来都是强国的竞技场,我庆幸没有游离于时代的洪流之外,能为国家的海洋强国之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陈大可说。

' `, }) i1 w$ Z( S' H7 N! o1 d$ [

从三湘大地,到西子湖畔;从大洋彼岸,回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家国是根,海洋是魂,63岁的陈大可一如年少时,不断探寻着物理海洋的源头活水。

# y" C" D. R5 P' g

海洋的美,科学的光

; `8 W5 E0 t. v" w

出生于湖南长沙书香门第的陈大可,童年和少年时代受知识分子父母的熏陶,好读书、乐读书。中学毕业后,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成为下乡“知青”。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优异成绩成为一名大学生。

" @' Y7 |: Z) g

海洋,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意象,引发无数人的遐想。同样,海洋也滋养了爱好文艺的陈大可。

# f; P2 w/ y/ y$ E

虽然从小对海洋感兴趣,但真正开始了解海洋科学是在大学三年级。“那时我决定报考海洋方面的研究生。一是觉得做海洋研究很浪漫很有意思,二是意识到人们对海洋的了解还非常肤浅,因而投身海洋学研究将大有可为。”

7 _; c& i# h- Z2 t) D$ [- U

当时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高校和研究所并不多。陈大可看到海洋二所苏纪兰先生招生的消息后,决定报考其研究生,“苏先生有留学背景,了解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有先进的科学理念。这一切都吸引着我。”

+ W$ R& c4 r3 d$ y- I3 `

陈大可顺利成为苏纪兰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踏上了海洋科学研究的道路,也开始了一段师生佳话。

1 ~8 F% d, q% n- e0 f1 P' m# g

陈大可视苏纪兰为“恩师”。他留学的故事或许能说明“恩”从何来。硕士毕业前的一天,苏纪兰拿起一张表格对他说,“把这个填好,到美国继续学习吧。”

8 I g" q, M% \/ D

陈大可惊呆了,“原来苏先生帮我联系了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海洋研究生院,而这一切我一点儿都不知道。”那是1985年。

+ Q7 w: t; N# W f" ~8 f" S2 H

不负师恩的陈大可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十多年里,陈大可先后在美国罗德岛大学、宇航局和哥伦比亚大学工作,在近海、大洋和气候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声誉。

+ n4 q( w6 O l$ C: x0 y

行于洞见与质疑之间

8 o( B( t( s/ o5 H' [- d4 E3 a

人类在面对天灾无可奈何时,往往将之归于神明。比如厄尔尼诺,其原意就是“上帝之子——圣婴”。这一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异常增暖现象往往带来巨大的全球影响。

# I5 W3 w7 \% J" A5 x

如1998年发生在我国的那场洪涝灾害,其原因正是1997/98厄尔尼诺现象。在过去几十年里,监测和预测厄尔尼诺,一直是海洋与大气科学研究的焦点。

; E# S# P+ s6 Q) r7 ]%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项名为“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的国际计划已接近尾声,但在“提高厄尔尼诺预测水平”这个主要目标上,遇到了瓶颈。陈大可当时刚开始介入厄尔尼诺研究,他考虑到问题可能出在用于模式初始化的观测资料与模式不匹配,从而造成预测误差。

. I/ _, [+ F5 s( q

此后的研究证明了他的判断。“问题一旦说穿,其实也很简单。”陈大可解释,“在一个研究领域里浸淫久了,容易形成固定思维。而科学上的突破,很多时候是来自对经典的质疑,对传统的挑战。”

+ O/ v7 a3 i/ c" f" U) n

由此,陈大可发表在《科学》期刊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海气耦合的数据同化和初始化概念,并主持开发了4代厄尔尼诺预测系统。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席McPhaden认为,这些工作“将厄尔尼诺预测提前量增加了6个月以上”。

2 o0 a4 }9 L& {: Z

2006年,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陈大可听从国家的召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并最终放弃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职务,担任实验室主任。

6 {; a% ^$ u9 k

一组数据显示,2010~2014年,实验室共承担科研任务245项,国家重大任务4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480篇。

$ D) a# k0 u5 A6 A4 n6 l& K4 U

如果说,质疑是科学家重要的基本素质,那么,质疑的能力需要以“洞若观火”为基础。

3 H8 }& u5 t& v

“海洋科学至今仍是一门以观测为主要手段的学科,海洋领域几乎所有重大科学进展都与观测手段的创新密切相关。”2019年初,陈大可作为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的船基首席科学家,在南大洋海域,现场指挥布放了我国首个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

2 T6 y7 b3 u- y$ z4 i3 _6 b# R6 f

西风带,又称“魔鬼西风带”,因环境恶劣,其观测数据资料长期空白。

x- w" q: X/ U# t9 D y

据此,陈大可提出南大洋“大圆环”计划,环绕西风带投放浮标,为建立新的大洋环流模型、评估极地水团对全球气候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4 T- A2 v2 `4 m

极地是地球气候系统的巨大冷源,也是大洋深层和底层环流的发源地,在全球热平衡和水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 h. o# {, U0 P/ w3 z

“几十年来,我国极地考察在能力建设方面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陈大可特别指出,“目前我国极地考察的基本能力建设,包括破冰船和科考站,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部管理。我们应该发挥这一传统优势,联合各方力量,发展先进的极地观测和模拟技术,推动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极地大科学计划,增强我国在极地事务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 Z' q0 W; g) \0 I0 t: d& w

陈大可预判,几年之后会有一个极地研究的热潮,“我非常期待这一热潮的到来。”

8 I' z+ g$ H$ E' f1 j$ h) g! S

沾溉后人,其泽也远

/ s' Q' W& M3 |

同样是基于这样的洞见与质疑,陈大可和他的学生张翰从观测到模拟,研究阐明了台风的“热泵”和“冷抽吸”作用及其影响,对过分强调台风“热泵”效应的国际主流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深刻理解台风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 a/ V- k4 c/ \; t5 t4 k2 [

不久前,陈大可和张翰获评浙江省省部属企事业工会“名师高徒”荣誉称号。如同苏纪兰与陈大可,师生之谊也在陈大可和他的学生之间传承。

H# p3 t" u$ q7 |) e

连涛是陈大可的硕博研究生,“读完硕士那年我应聘了一家金融企业,待遇还不错。所以没有特别想读博。”连涛说,“当时老师找我谈心,问我做研究的时候愉快吗?我说当然——这是真心话。”

+ A0 @- r7 G; U% X! U5 U

陈大可对连涛说:“你想多挣钱没有错,你也有这个聪明才智。但是放弃自己的兴趣,是悲哀的。”

/ A" b8 p7 e9 d+ B

那次谈话后,连涛选择了继续深造,“老师说,决定了做科学研究,就不要再想大富大贵的事。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和生活,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且会更加自由,更有尊严。”或许,这才是陈大可心中的“富”与“贵”吧。

" {" F# a: U/ q _ C5 I9 y

“物理海洋学仍有大量未解之谜,每一个谜团的破解往往都能引发人类对海洋、对地球的重新认知……”繁忙的陈大可,并不拒绝与年轻大学生们的交流。近年来,他在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海洋学漫谈》等讲座,旁征博引,新颖的角度和开阔的视野,广受欢迎。

, m B7 U' ^5 H" E) u4 y

“希望通过科普,吸引真正对海洋科学感兴趣的青少年。”陈大可强调,“能够带着兴趣做研究,年轻人的科研之路才能走得更远,遇到挫折时也会更加轻松自如地去应对。”

$ n {" \2 N/ N% }- q

“希望我的学生不要为发论文而做论文,一定要志存高远,多出原创成果。”陈大可一直关注着科研评价体系建设。他欣喜地看到,近几年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强调在科研评价中要破“四唯”、重实效。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关于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形成了涵盖各学科的三个梯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在自然资源事业中的关键作用。

7 M+ @, o: g+ S& A$ j. m+ i

陈大可相信,“基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好,有望在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灾害监测预报、海洋探测和水下通信、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智能无人装备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突破”。

% G+ y: H" _# f2 Z3 y, e

“当前,‘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已基本实现,我们新的口号应该是‘监控中国海、深入五大洋、共治南北极’。”陈大可如是说。

9 Z) T0 [" T% d% s. R" F1 g

(记者 安海燕 编辑 李雨颖)

6 |# \) n" k4 t4 e v9 S; b, E E 2 g' A+ J, \1 d4 M+ G 8 G i* U; Z2 S7 ^1 O9 o6 U: s! z. W1 V$ }/ Y- B1 p$ H: P8 y / Y% F! j4 X; ]$ t& F a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康俊
活跃在2024-11-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