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0 ~2 v$ s1 T5 Y/ l i: l
( n" G5 Q* u1 m" d 中国海洋大学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 吴涛 摄
" p O% U9 Z0 M1 P p
' K" T3 Q3 d( P9 Q# L4 |% R 通讯员 冯文波 $ _; h* F3 T0 x9 J
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了解海洋观测设备与信息服务系统研发应用情况,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前方工作人员向总书记汇报了一线工作情况。习近平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嘱咐他们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习近平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0 a* ], w0 `5 o 谆谆嘱托,殷殷期许,令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备受鼓舞、倍增信心,深感生逢其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未来可期。
1 _3 g3 C3 d- y8 h) r 近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以服务海洋领域建设和区域发展为己任,“海纳百川,取则行远”。三亚海洋研究院的创建及发展,从完善学科建设、发挥区位优势等方面,进一步助力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在蔚蓝大海间奋力书写新答卷。
* D2 E t' R: G& [6 I 立足海南、经略南海
- `: @: ^8 x' @- i. w6 N 南海,是我国的三大边缘海之一,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作为一所以探究海洋为使命的大学,一直以来,中国海洋大学对南海的探索从未止步。
( F2 L, o+ a5 w “中国海洋大学地处山东青岛,如果在海南建设一个永久的基地,既能保障对南海的持续研究,也能服务当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建设,还避免了科研人员的来回奔波之苦。”这是学校科研人员的夙愿。 ! W. b. [- S# y& q! `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者,重任总是委以担当者。 " E- @2 k m ^" Z0 }. C
2018年4月13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国家战略,中国海洋大学将使命与责任融入教学科研工作。
+ |7 b' w1 ]+ x; a0 u: a. p; k* w 2019年2月,中国海洋大学与海南省政府及三亚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采取共建、共享、共赢的新模式,旨在创新海洋科教机制,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转化基地、海洋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和高端海洋智库,并辐射带动海南省属高校海洋学科快速崛起。其后,三亚海洋研究院的建设势如破竹,5月,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在海南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注册成立;11月,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入驻三亚深海科技城。 5 p( ?+ ^6 t7 v+ A* {' |
从此,祖国的南海之滨又增添了一支海洋科研力量。 / J5 L" |1 ~, y- S, W
探索深海、深耕热带( }! @- m [! N$ n6 ~/ T
在浩瀚南海,中国海洋大学一直围绕“深海”和“热带”辛勤耕耘。 0 Q, O2 g. P' ?$ t
2020年7月,我国著名贝类遗传学和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受聘成为三亚柔性引进的首位“海南省大师级人才”。
u1 t5 h' M, W2 W( n “海南是发展水产种业的天堂。”包振民说。这位在水产育种界耕耘30余载,育出了“蓬莱红”“蓬莱红2号”“海大金贝”“獐子岛红”“海益丰12”等多个扇贝新品种的“老将”,决定以祖国的南海为科研阵地,围绕热带种业-水产南繁,瞄准海南千亿级水产种业需求,续写新的传奇。 |& B( ?7 M6 R# ?% s# E. N7 H9 B
当前,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种业工程中心的实验室里,包振民的团队正联合海南本地龙头企业开展卵形鲳鲹、东星斑、南美白对虾的分子育种研究。“通过努力,给老百姓提供大量高品质的蛋白质,确保蓝色粮仓安全丰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包振民说。 + |2 q* h* [" [6 f
经略海洋,深海探测是必须发展的方向,这关系着蓝色国土的安全。
. y5 q0 y) v9 w7 ^# o2 u% K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海南地域特色,在南海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牵头建设了“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在服务国家海洋安全、资源开发、防灾减灾、海洋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 [1 m. P$ M, J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副院长赵玮表示:“我们一定会遵循总书记的要求,自主研发系列的深海观测装备,升级完善南海立体观测网,获取更多更好的海洋观测数据,加强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 - I* X, m1 I8 c; b: Y, i. ?% j; i0 @
截至目前,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在校研究生已达400余名。研究院强化问题导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高起点构建了“理工融合、文理互通、学科交叉”的全新课程体系,在学生中厚植“海南基因”,培树谋海济国情怀,培养一批扎根海南的高层次人才,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9 a! j. j) G4 r. _9 y! |
“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大三亚海洋研究院考察,令全校师生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我们会把这份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转化为学校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说。
+ A# `! V$ e; c7 C) t7 S8 F9 C7 K5 C 凭海而立、因海而兴
) ]% I ?( p1 l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洋大学立足青岛、面向世界、深耕海洋,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发展道路。 " q( K+ Z$ e: L7 K4 O
中国海洋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输送栋梁之才。 ( l0 c' L3 {3 o% A" d
近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以14位两院院士、1/2以上海洋领域“国家杰青”、1/3以上水产领域“国家杰青”为代表的近20万名毕业生,他们成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T3 T- X6 \* R0 E0 b
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带领团队在物理海洋领域取得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上发表物理海洋学科的研究论文8篇。过去的“跟跑者”已成为“并跑者”,并努力成为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气候领域的“领跑者”。 5 Q7 N$ q& I: T
经过多年建设,中国海洋大学拥有一支令人羡慕的科考船队,其航行范围覆盖从近岸到远海直至大洋。 ! O2 J1 ^$ d) [- p
2022年4月17日上午,伴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船驶离青岛奥帆中心码头,搭载着70余名师生开赴黄海开展教学实习。作为国内首艘、世界第四艘获得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最高等级——静音科考级证书的科考船,自2019年正式进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科考船舶序列以来,该船以对海洋环境的精准测量而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坚实保障。
' w! ?+ B6 e+ J 2020年1月1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华军团队领衔完成的“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获颁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0余年来,李华军带领团队聚焦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海上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谱写了以工兴海的华美乐章。
! B( T' o5 f3 y8 @' i2 s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教授带领团队16年磨一剑,在海参功效成分解析、营养保持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成果已在部分大型海参加工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该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y7 U& O1 g& o, f7 N5 X* T8 X 管华诗院士发起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正不断从浩瀚大海中发掘生物医药资源,造福苍生;麦康森院士团队提出的独具特色的水产饲料工业发展模式迄今已在全国60多家企业推广,累计直接新增产值年超数百亿元;宋微波院士领衔的国际海洋纤毛虫学研究中心,持续引领着世界海洋纤毛虫研究领域的潮流与方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加快建设,青岛市将再添一张产教融合的新名片;“蓝色粮仓”“印太海底科学计划”“21世纪海洋蛋白质计划”、蓝色智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海洋大学屡书华章。 ) E( Z9 c u7 g- Q* R2 y6 Y
“我们一定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望,聚焦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一流海洋人才,突破一批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中国海大人应有的更大贡献。”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表示。
; a' ?) l, o P v5 ]6 X; n$ u: P0 x
/ x. \( A% D0 t9 z
- Q- |7 E1 {9 G* O8 p
5 D5 n6 r) V0 l2 M' P5 q6 `. b/ z& T9 d9 m8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