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9米!“奋斗者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听82岁时三潜南海的传奇院士解析

[复制链接]
7 D6 j( W. y3 z s& G( z7 q

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 909米,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 h a) g/ A! l. s

“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于2016年立项,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2020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被正式命名为“奋斗者号”。

: w# S; E5 e0 g* Q

为什么这些年我国不断研发深海深潜器呢?海洋科学顶级学者、开创南海研究新纪元的“深海勇士”汪品先院士说:“人类对于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球的背面,海洋200米以下,海水都变成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因此它就神秘。我们中国这100多年来,在海上也吃了很多亏。最近10来年,中国对海洋的发展非常重视。更重要的,海洋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前景,现在的海洋经济已经逐渐从表层往海底移动,海洋经济的中心在下移。国际上对海洋的争夺也越来越剧烈。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应该加强海洋文化。

' T5 f+ |( g! `! \2 t: L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深海

5 @& `2 i5 u6 s! W6 ]) }# X8 i

海面3000米之下暗流涌动。深海底下两亿年的沉积层,记录了地球历史上无数精彩的故事。

' V$ v6 b& Q. P( g9 [2 T

从深海提取“档案”,追溯大洋水圈和岩石圈的变化历史,经过分析解读,犹如是找到了地球的《资治通鉴》。深海还隐藏着更多的人类发展宝藏,由内而外影响着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

: `/ Q; T s" d

深海生命亦值得探究。世界大洋估计22万种动物,有10亿个类型的微生物,尤其是深海的生物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有的能适应高温高压,有的能在缺氧环境下繁盛,有的具备非人类尺度的长寿能力,提供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就是无价之宝。

@3 O, Q# \/ T

深部生物圈、热液与冷泉、大洋钻探、海底地震与火山、深海矿物与生物资源……总之,深海是地球系统中关键而又缺乏了解的部分。从20世纪后期起,人类开始进入海洋内部,对于深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认识。

2 b) `5 y$ n% l8 j

人类潜入深海的历史

( i6 V- a: F. x8 @/ p

人类从古代起就对深海一直很好奇,但人类进入深海很难,不但有呼吸的问题,还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压力,每加深10米增加一个大气压。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屏住一口气下潜,这种“没水采珠”的古法下海,明朝《天工开物》里就有记载。这种不靠任何设施的下潜,深度有限,能到30米深就很了不起,从生理学来说100米就是极限。

: J. P8 S* n, W9 G8 y+ i% z

如果想要进入深海,尤其是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考察,应当利用某种容器潜入海底。最先出现的容器,是17至18世纪发展的潜水装备——潜水钟。钟的上部有空气,供潜水者在水下呼吸而不需要回到水面。

6 z8 z5 `; x. @& e3 w% v

真正建造科学探索的深潜装置,需要等到20世纪。先是用钢制的圆球“潜水球”。1930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毕比和工程师巴顿钻进潜水球,下到了百慕大海域的183米深;1934年他们的潜水球又下到了923米的深水,并且在那里停留了3分钟,这是当时人类到达的最深处。

! i, E G( T% p1 j5 Y; [ }( ]

1953年奥古斯特提出把气球的原理移植到深潜技术上,在钢球之上另加一个装有汽油的浮体,不靠吊索而是靠浮力上下,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就是“迪里亚斯特号”深潜舟。1960年,奥古斯特·皮卡尔教授的儿子、工程师雅克·皮卡尔和美国海军军官沃尔什,乘坐“迪里亚斯特号”下潜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0 916m的海底,这是人类第一次下潜到了地球表面的最深处。

+ i9 f) r& { J) T, c

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深潜技术早已今非昔比,万米深潜不再那样艰难,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度也不再那样神秘。然而,科学探索对深潜器的要求不同于探险,需要有高超的观测与采样能力

# k' I- L8 q2 ^( y* w; a3 l0 o0 w

我国深海科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2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至7062米,创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正式投入使用,国产自主率超过95%。此次“奋斗者号”坐底深度10 909米,代表我国迈向国际深潜设施制造前列。

% C- k. P% d$ n" ]' l

深海科普迫在眉睫

( s, o% C: Q' ]. V

我国传统文化里海洋因素不强。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认为:“东西方在海洋文化上的差异,有着几千年的深远历史根源,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近几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遭遇,还影响着学术界的思维传统和科学创新对于深层次文化层面的问题。”因此,海洋知识普及迫在眉睫

1 q8 x* {; N$ ^) G' r9 K! n) p

汪品先院士是推动中国深海研究的先行者,1999年,他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年至201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该项目为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他以82岁高龄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那年,作为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他不仅坚持亲自深潜,而且在9天里先后三次下潜进行考察。

( G% i( C$ Z4 _; l9 c4 P

汪品先院士所著的《深海浅说》填补了中国深海科学“元科普”的空白。“从深海的基础知识,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既能反映国际科研的最新进展,又能追溯历史、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除了深海的基础知识和深海研究的重大成果,《深海浅说》中最有趣的是它展示了最新的深海探测技术,如海洋探测系统、深海遥感、海洋地质钻探及采样技术、水下机器人、深潜器、海底观测网等。

* a$ f- E' v, N2 x* Q0 T, _* J

深海开发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向海洋深处挺进,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事!海洋强国梦,等待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4 d9 f8 \* M2 ~ I Z" ^

《深海浅说》

4 K q7 V( D* W, \

汪品先 著

K! V4 F- J! `! i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M+ ^9 \. O; D9 f+ o( S# T. \1 ~

2020年9月出版

8 Z% P+ B0 U' C! |" g6 l5 B

留言说出你对海洋的认知,

0 M7 H) o- X" _; }1 k# c; i

截至11月26日12:00时,

0 I7 e$ ?" L8 H7 A$ A% z, y

将免费包邮赠送《深海浅说》一本!

6 ^1 b; [7 [; d/ V% t5 j# b6 J% O0 u& O9 w0 m# ^$ @+ P/ m & _$ C9 I9 B2 a0 B$ _* U' J e4 C2 _" A* U* d 7 B4 p. }8 N2 ]( A+ Y% r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编织自己的梦想
活跃在7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