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谜】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见证海上丝路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3 c. Z2 T( F& 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b9 @6 [2 v" Q图为“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现场鸟瞰 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2 E7 o$ \7 r" r1 `  r" J
  品相精美的青花瓷,花纹精致的古铜器……在浙江宁波举行的“发现—新世纪宁波考古成果展”中,共展出了珍贵出土(水)文物300余件。其中,不少从“小白礁Ⅰ号”上出土的文物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仿佛沉淀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风雨沧桑。
. [( c9 d" N& y' ], [; s  依稀斑驳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叩问的正是水下考古事业的“今生”。. {9 V5 k( Q& W: P8 j5 s9 ?; B
  历经起步、发展,中国水下考古已走过三十年。而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近年来,宁波的水下考古相继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被称为“水下考古的宁波帮”。
9 w0 e6 ^: r) {/ [/ t  Y" r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告诉记者,如今,宁波共拥有水下考古队员10名,其中仍坚持在一线作业的水下考古队员8人,在全国位居前列。他们承担着浙江沿海及内陆水域考古调查、探测、发掘和保护、研究任务,在国内外许多重要水下考古项目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6 B' f4 p) l" j" C4 G2 f9 ~. O
  z, x0 {# q0 X% `!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E; w, g# a) _; ]" t  s图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内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 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 q4 s6 ^( H9 n: X" [% s3 J) F# Y  回忆起几年前“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的经历,王结华至今印象深刻。
( I# o% J& w: k% ^$ T  2012年夏,位于宁波象山的“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正式发掘,水下考古队员们在七八级风浪和24米深的海水中坚持作业。终于,这条沉睡160余年的清代木质沉船,以出水1000多件珍贵文物和保存完整的船体构造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界的一块里程碑。1 d) t, K9 u+ E3 r* t* x1 r8 F
  “水下考古与陆上考古完全不同。”王结华说,几十米深的海水下水压阻力大,加上暗潮、涌浪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比起陆上考古来,水下考古需要消耗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体力,再加上水下文物需要仔细拆卸,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大意。
# K4 P1 u+ u1 a' A* N  但正是通过一次次潜入、浮出、搜寻、勘测、研究,找寻古人留下的足迹,水下考古力量正渐渐还原出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盛景。
# h; U- Z' o1 F$ d$ u+ z! \: x  王结华坦言,中国水下考古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水下考古正在逐步缩小同世界的差距,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h2 N8 e. I, t* b/ k  而宁波水下考古工作,也已从单纯发掘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转变。' C. w& q5 f; ^/ R! `
  2014年,中国规模最大的港口专题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及首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在宁波正式落成开放。宁波还与泉州、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2 U4 n/ g! F9 r/ \2 ?" L
  随着水下考古逐渐拂去千年尘土,封尘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正涤荡新生。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看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古典时代风帆贸易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通过发掘水下文物的方式,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人类活动和世界文明交流进程可清晰呈现。1 L, ~4 u2 t9 G' @9 N% N9 O
  “通过对水下文物的考古调查、保护、发掘,再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繁盛,以更好地服务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水下考古人的荣幸。”王结华希冀能揭开更多深藏海底的秘密,让更多人见证中国古代文明在蔚蓝色海洋上的辉煌。(记者 李佳赟)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滕3269
活跃在2021-8-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