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谜】蛟龙号主驾驶亲述冲击5000米深海过程

[复制链接]
4 t9 R7 B! ~  P- k. w+ s: [$ j#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j. ~6 v  a) l4 ?. `7 b
7月2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历时6个半小时,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最大深度达到5057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8 l) g0 m$ W$ T) ~5 ^+ ?
/ R& A) m8 S5 S% V  下潜最大深度达到5057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9 l" j) h+ L/ t% Q1 o! {  舱门开启,借助伸入的一个钢梯,“蛟龙”号主驾驶叶聪第一个从狭窄的圆形舱门爬了出来,脸上带着笑容。其次是杨波,最后是“蛟龙”号上浮回程时的主驾驶付文韬。# R: s# L# C4 U
  3名创造潜海新纪录的潜航员随后展开一面五星红旗,一起紧紧拉住,“向阳红09”船上的所有人员齐声欢呼起来。0 W9 r2 k" w& O- {% e4 R' U$ t
  从北京时间7月26日凌晨3时38分,到上午10时10分左右,历时6个半小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我国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并且突破5000米水深,最大深度达到5057米。. }& |* S2 h  z8 |0 l1 u# ~; e
  这是继7月21日首次下潜试验并突破4000米水深后,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取得的又一阶段性突破,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4 G' ?/ w4 Q% e
  “蛟龙”号下潜到海底后,完成了多项作业,并且多次“坐”在海底,对海底生物进行拍照,将图像及时传回海上。潜航员在5000米水深时对潜水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为后续第三次下潜并开展海底观测和取样等水下科考作业奠定基础。% E; U3 q* Q9 o) {7 T' i  z  S
  有能力到达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处
8 T7 v* y7 E$ K. X  I+ ^  潜航员叶聪出舱后通过视频连线告诉记者,这次深潜下潜过程比较顺利,每分钟40多米,速度跟预计相符合。潜水器在每个深度阶段工作都很正常,潜航员的状态也不错。
, C( M9 n9 ^* \! [& {  “我们在海底呆了半小时。‘蛟龙’坐底的时候感觉很踏实。海底世界很精彩,生物很丰富。”叶聪说,下一次潜到5000米水下进行科学考察时,海底的作业时间会增加,作业内容也会更加丰富。8 s: o5 \. ^( i
  在深潜过程中,3名潜航员还拍了合照并传到海上指挥部,付文韬说,“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将会继续精心操作……”( [6 J3 o) ?) V7 g) j) A0 t* K
  “‘蛟龙’号突破5000米水深,意味着‘蛟龙’号有能力达到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处,也体现了我们拥有了进军深海大洋的技术实力。”“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组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说。: _0 K4 R+ I  _
  在气象临界点下水作业,海试团队经受考验
3 Z) O0 D0 n' n( @/ c5 V% \" Q3 P  据“向阳红09”船上的海试总指挥刘峰介绍说,深潜当天海上天气不好,“蛟龙”号是在气象临界点下水作业,作业海域的风力达到5、6级,海浪在两米左右。
: w% a) V, w+ f* Q" j( L' Q  据介绍,除了气象条件,潜水器能否下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潜水器的技术状态要达到要求;抓举潜水器入水和出水的A型架工作正常;工作人员状态良好,每一个岗位要做到万无一失。  B* U& o" n- m5 o9 Y" J0 T
  实际上,“蛟龙”号下水比原定计划推迟了约1个半小时。刘峰介绍说,主要有两个事件影响下水:一是海上风浪很大,潜水器下水时来回摇摆,底部遭到碰撞,潜水器放到水面上又收了回来。
' V9 G% j5 Y* ?* v- R" Q6 H! @  另外一个事件是准备向海里放潜水器时,时刻监视各个系统状态的控制室发现通讯时钟出现了问题——潜水器时钟和水面系统时钟不一致,这将会导致潜水器在海底和水面无法协调一致工作。
+ x) z3 X  N6 g9 }1 h  “时钟不一致将会严重影响通讯,因此我们临时叫停下水。”刘峰说,技术人员最终发现是因为海上盐度、湿度比较大,一个芯片电路故障导致时钟出现问题,换上备件后就一切正常。
* P9 R7 `, I" v  s7 c2 I# ~  有可能进行第三次深潜试验,将在海底布放下潜标志物( X  T% i$ e5 m- Z: ~6 T$ c. G
  “蛟龙”号会不会马上实行第三次深潜试验,并进行海底调查?刘峰表示,第三次下潜试验准备了许多科考内容,将对海底地形进行测量,对微地形进行详细解剖,同时还将在海底现场布放下潜标志物,作为中国人到达海底5000米深度的纪念。如果条件允许,“蛟龙”号还会去采集一些生物。
7 ?  P: o* h# |  f5 T" f2 \7 L# U: B& o  刘峰介绍说,“目前,作为保障船的海洋六号船正在多金属勘探合同区为我们做实时天气预报,一旦天气好转,我们有可能转移战场,去那个区域下潜作业。”
/ R3 ]$ r- F! ^7 D7 V  “蛟龙”号主驾驶叶聪亲述
/ o1 f, d7 R. D4 T& a) j  海下5000米,给海底生物留个影
6 J# m- }, R7 S) b  因为海况不能满足试验条件,我们在第三备选试验海区已经等待了3天。由于船舶比较摇晃,大家只能对潜水器做简单的维护。包括我在内的部分工作人员,很多的时间只是在休息。5 L6 z( S: _8 n+ J7 ?" S
  北京时间7月26日,是天气预报员苏博选择的最早的试验窗口。早上,风浪果然小了,但天气情况也只是非常接近布放要求的上限。1 u* M8 t8 X) u9 y
  因为这是“蛟龙”第一次冲击5000米水深,所以在出发前、返回后,指挥部为我们3名潜航人员都举行了小型的仪式。+ c! }6 B- V& A% q  R. k
  据我的同事付文韬计算,由于船舶比较摇晃,在起吊过程中潜水器坐底支架和甲板上的支撑台架碰撞了31次。潜水器在起吊后被迫重新放回台架,第二次布放才成功到达海面。) g) `! W, [8 e$ e" G- h
  下潜和上浮的过程比较顺利。潜水器以顺时针的螺旋形轨迹下潜,逆时针的轨迹上浮,在这期间速度稳定。在漆黑的深海里,我们在舱内只能看见自发光的浮游生物如流星般划过。# D/ k" D9 f% D7 n) Z6 t
  在2500米和4100米深度,我们根据海水密度的变化调整了潜水器重量,为最终实现在海底坐底打下基础。随着深度的变化,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都在发生改变。潜水器受海水压力的影响,一些部件的体积会缩小,吸水率会增加。我们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变化,从而调整到合适的潜浮速度,保证在潜水器第一次抛弃压载铁后,在海底达到接近零浮力的悬浮状态。
! ~% x0 j1 ?2 w$ N- T  和去年中国南海3700米深海相比,东太平洋的深海要寒冷一点。从2000米开始,海水温度下降到了2摄氏度。因为温度降低,舱内的温度、压力和湿度都降低了不少,所以需要不时对舱内进行增压操作,避免回到甲板后舱外气压大于舱内气压,舱口盖很难迅速地打开。
, S" ]: @4 g1 }  在近底航行和坐底的过程中,我们对5000米以下的海底情况,特别是海底的生物进行了拍照和摄像。这次的海域生物比去年的海试区域要丰富。目前,这些生物的学名还不能确定,口头上,我们称之为海星、海参、海百合、水螅、鼠尾鳕鱼等。我们真是大开眼界。
# C, N7 b& i" t- X. s0 a: [  回收时海况依然严峻,起吊出水后的潜水器被迫二次入水,以获得合适的姿态,从而能够被稳定地放置到甲板上。' `) c  g4 o4 m
  “蛟龙”如何应对
, |- g. g- I5 {/ ^  E/ q* Q  5000米深海考验2 k2 n6 a) b0 S
  对深潜来说,耐压和密封是考验深海载人潜水器性能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_+ {0 b# Z0 O$ H, S5 J9 n
  为了实现潜入水下5000米的目标,在完成3000米级海上试验返航之后,“蛟龙”号进行了一番技术改进。作业系统、绝缘检测系统、视频系统等都进行了升级。5 t$ n0 Z: Z! k; `; U6 g
  在5000米级的试验中,潜航员要在水下连续工作6—8小时,身心所受到的考验可想而知。2 E& i0 N+ I# W5 S
  从技术角度上说,保障“蛟龙”号和潜航员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重量与浮力的关系。为此,“蛟龙”号进行了多种安全设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它可把携带的铁块、蓄电池箱、采样篮都扔掉,必要时可以抛弃机械手,“断臂”上浮。即使碰到最糟糕情况比如陷入淤泥,也有办法脱身,它的报警系统会发射浮标到海面,深潜试验母船可以及时跟踪施救。3 P7 x. b$ }, Y$ y, i1 y+ W; u, l
  世界知名2 r# ~1 h6 k3 Z/ k, H1 _
  深海载人潜水器; E  ^& H& y7 O7 E# e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其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在材料、控制、海洋学等领域的综合科技实力。在中国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上图为各国知名深海载人潜水器。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滕3269
活跃在2021-8-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