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点】海丝精神催生东盟文化蓝图

[复制链接]
公历1407年的10月2日,郑和结束第一次下西洋使命,返航回国。此后600多年,“三宝公”的故事在东南亚传承,留下许多美好的文化印记。2013年10月3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从印度尼西亚传遍世界,更在东南亚激发出开放与包容的文化气息。
+ T! }9 B+ _; \; ~* O1 f
“过去5年,中国与东盟出现了一种相知相交、互鉴互学的文化新氛围,这在中国东盟关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是双边人文交流与文化合作的新提升和新飞跃,”中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志强说,“探其根本,海上丝绸之路秉持的‘开放包容’精神正是这种新气象的原生动力与发展内涵。”

& x+ P8 y6 H0 ^: N, [5 {
开放包容,打造文化精气神
$ o. q! ~. ?% R+ f/ P
东盟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包括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三大支柱。在社会文化方面,东盟专门制定了《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2025》。东盟迈向共同体之初,正值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东南亚生根落地之际。一时间,许多美好历史记忆被唤醒。
9 B. m/ {. J8 R$ _; K
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燦说,历史上,唐朝的义净法师记载了海上商人们在东南亚各地公平交易、各取所需的生动情景;明代的郑和船队也在东南亚留下了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的世代佳话。直至今日,当海上丝绸之路被再次提起时,许多东南亚人都会心生敬意。
3 p# S7 |) ?& C% o$ m' r# u
这种共同记忆,在新倡议下,正在唤醒一种精气神。长期致力于东南亚文化研究、精通东南亚多国语言的刘志强发现,过去几年,东盟各国在一如既往地推介本国文化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个新趋势,那就是更加重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0 ~! a3 k. E- H* C1 r- @
近年来,双方各层级多品类的文化合作硕果累累。越中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文化产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越中友谊宫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平台。马来西亚与中国在教育、旅游、影视等方面展开一揽子文化合作。泰国依托“一带一路”和澜湄合作两个平台与中国加强多学科人文交流。在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落成;在菲律宾,“苏禄东王使华600周年”国际研讨会成果丰硕;在印尼,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
9 p0 A# y+ T3 O3 c1 O, H. y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素以文化多元为重要特征的东盟正在见证一种文化“精气神”的出现,“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正化作一支独特的画笔,为东盟各国共同绘制的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增色添彩。

0 v9 q" F  M3 u. O+ S: v  ]% c
开山辟路,架设文化民心桥

. k3 K3 _7 b* L* S8 n! {% T
长期以来,东盟一直在打造社会文化共同体和保持社会文化多元化之间寻找平衡。但是,如何在差异化文化中寻找共同特征,如何在不同文化体系中判定共同价值,一直是个难题。

& v( `% t; L& ?( s: Y* C* r
马来西亚前驻华大使马吉德说,东盟内部这些年一直在加强文化外交,但始终缺少一个统一的文化标识。“一带一路”给了东盟不少启发,东盟一方面与中国不断加强文化交往,另一方面,也试图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寻找灵感,找到属于自身的文化共性。这其中,“民心相通”让东盟印象深刻。
  h" L' m  Y* U+ z: W! o  b; {" }
从文化层面来说,民心相通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中国与东盟,同样适用于东盟国家之间。民心相通意味着打破认知的壁垒,意味着减少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摩擦。吴恒燦说,用文化牵头,带动民心相通,民心通了,其他层面的合作就会顺理成章地通畅起来。

2 `% O' \& ?7 x$ _( i
今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东盟文化蓝皮书——东盟文化发展报告(2018)》。这是中国首次以蓝皮书形式介绍东盟各国文化背景和年度文化发展动向,也是为推动民心相通而架设的基础桥梁之一。

8 w6 O# O* \& p$ @! `5 Z( E, b
“中国与东盟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是‘民心相通’。民是否相亲,心是否相通,决定了高层共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只有了解东盟文化背景,掌握东盟文化的趋势和动向,才能了解国情、把握民情、推动高效对接与务实合作。”刘志强说。
1 d( H2 E& W! P; b
《蓝皮书》按国别呈现了东盟国家文化发展的最新政策与动态,以专题报告形式对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细致分析整理,也从文化角度打开了未来合作的新窗口。例如,《蓝皮书》在印尼章节专门介绍了印尼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尼斯造船术,展现了印尼传承至今的航海文化,也为中国和印尼的海上历史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课题和合作机遇。
+ W* m: ^( l# g: e  K9 m
开卷有益,升级文化多通道
0 H( Z6 w. V9 _2 R: e
“计利当计天下利。”从友邻睦邻惠邻,到共商共建共享,过去5年,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东盟见证了“一带一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开花结果,也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多通道齐头并进。

) C; k. s3 H1 Z0 g0 g4 t/ L. K0 p5 r7 P
在政府层面,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越来越重视人文交流,如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在高校层面,中国高校里东盟国家语言专业的规模和人才数量不断创下新高,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院校几乎把东盟国家语种专业开设齐全。东盟国家学习和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规模和人才数量也达到空前水平。

8 ~0 W5 W2 `  C* B) n8 Q$ Q/ ^
中国与东盟学术合作的速度和广度更是前所未有。过去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东盟国家学者合作,推动中华文化经典外译工程,把《论语》《老子》等上百部中华文化经典翻译成东盟国家语种,在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掀起一股中华文化热。他们同时也把印尼史诗《爪哇史颂》等东南亚经典著作译成中文,实现了文化“带进来、走出去”的良性互动。

% F& z! \" z' \& X# P& W  F
而在马来西亚,吴恒燦则直接参与到“一带一路”文化项目“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牵头或参与了近30部中国作品在马来西亚出版的马来文和英文编译工作,包括沈石溪的长篇小说《狼王梦》、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以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
* r* r$ I8 T  X
刘志强说,中国与东盟之间文化交流的新气象,得益于东盟国家更大程度地摒弃冷战思维,更大程度地拥抱合作共赢。“一些人从不了解、不理解、有担心、先观望甚至排斥与怀疑的心态,逐渐转变为愿意倾听、愿意了解、愿意沟通、愿意交流甚至积极参与的态度,这正是丝路精神带来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合作成果。”

. m0 I- i2 k2 w1 b. b8 e7 p
文章来源:新华网
; S2 C: T) L1 D5 F' x/ q% v( u

8 K8 A/ G  f9 c! r4 W; B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荆悦来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