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点】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机遇

[复制链接]
中国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征程中,因势利导、攻坚克难,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面向未来,应该把握特点、抢抓优势,发挥好中国海洋经济的特色,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找准发力点、选好突破口。
% a& A/ }  s% j( r4 I) [一、中国海洋经济的比较优势, N4 ]9 [; {4 N& I; Y. Z
通过海洋经济的全球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发展海洋经济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一是发展速度快。近十年来,中国海洋经济规模翻了一番。区域海洋经济不断壮大,北部、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2010年的1.9倍、2.1倍和2.8倍。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1%。2019年末,实有涉海企业比上年增长10.7%,连续4年增长过万。2020年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海洋经济增长势头有所下降,规模有所萎缩,但2021年已开始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而言,多年来中国海洋经济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产业增长速度,有望成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支点之一和结构深度调整过程中的重要产业领域。3 l6 \- f+ d- R0 I+ ?
二是结构持续优化。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各主要海洋产业均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新兴产业方面,近年来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增长速度明显。2018年,三项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9.6%、12.8%、7.9%。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加之科技投入的进一步增加,海洋经济结构会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会稳步增加,第三产业地位继续上升,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更为广泛,蕴含的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3 G+ q7 O2 J2 x% U8 L6 |
三是比重保持稳定。自2015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增速及其占GDP比重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分别稳定在7%与9.5%左右,海洋经济在经历2004—2006及2010年前后的高速增长后,目前正保持与GDP相对同步的增速,进入较为稳定的增长阶段。表2的数据已经体现,我国的海洋产业总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超越很多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作为海洋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欧盟海洋经济的只占欧盟GDP的1.3%。考虑到中国GDP世界第二的基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海洋经济对全球海洋经济贡献十分可观的客观情况。; l- s; c% J+ ^. b2 ?
四是对就业贡献大。从表2中可获得的就业数据来看,中国海洋产业的就业占比达到4.7%左右,其他经济体海洋相关的就业均低于3%,而同为全球大型经济体的美国和欧盟只有2%左右;从绝对值看,2016年各国就业横向数据比较完整,中国海洋就业人口3700万人,远高于美国、欧盟的300万~400万人,更远远高于英国、澳大利亚的几十万人,以及爱尔兰、新西兰的2万~3万人的数字。中国海洋产业就业相对不错的状况为缓解庞大中国社会人口压力取到一定的释放作用。% f, N/ D( ]. J; b
二、基于比较研究的政策建议3 Q8 [4 S/ G( G0 [) T- b$ c
通过全球海洋经济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也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宜充分扬长避短和发挥潜力,把握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潮流,努力建设海洋强国,以下是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 y7 ~6 b" J# k: Q- H( h  x9 |第一,加强海洋经济学建设及国际交流,推广中国海洋经济理念、标准与统计分类方法,使之服务于全球。中国方案覆盖更为全面,规模更加突出,有助于推动各沿海国家构建综合、开放、可持续的海洋经济体系,助力本国经济形成更大增长动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提出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统一的国际贸易分类。经合组织建议将海洋产业评估方法标准化,通过附属账户纳入国民核算体系;计量和评估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并探索将其纳入国民核算框架。中国可与IMF、WB、FAO、OECD等国际组织合作,建立海洋经济数据大平台,形成统计标准,鼓励各海洋大国将海洋经济数据导入该平台,最初阶段形成海洋大国数据库,海洋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可逐步加入,最后形成全球海洋经济数据的共享和横向比较。海洋殖民文化的遗毒造成的体系隔离正在继续迟滞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后发的海洋经济大国,在相关理念上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具备推动海洋经济统一理念、统一话语、统一标准的重要契机。将海洋经济议题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是定标准、定规则、定秩序的重要途径。既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也是建设海洋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效支撑。
3 ~- K% r/ N$ G# o# S, k加强海洋经济学理论研究国际交流,尤其是将建立国际通用统计标准作为重点合作领域。在界定海洋经济概念时,精准界定其内涵是很困难的,要考虑与现行统计体系匹配兼容的问题。因此,更深入地认识海洋经济,理清海洋产业内外部的关系,需要综合运用产业、地理、统计等视角,在借鉴各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创新。从思路上看,可以坚持求同存异、稳步推进的原则。尊重各国对海洋经济的差异性表述,保持与各国现在执行的标准的有效衔接性;坚持国际合作,致力于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现有涉海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稳步推进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研究,对共性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对差异性和区域性个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逐步缩小差异,推动统一的海洋经济内涵的界定和海洋产业分类国际标准的建立。具体做法上,可以从加强统计数据合作入手。大数据时代具备相关合作条件,如前所述,可鼓励各国加强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建设,特别是新兴海洋产业的统计数据,支持政府与非官方渠道的密切合作,如海洋集群、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将新数据整合到国家统计资料中;建议构建国际海洋经济数据共享平台,在经合组织海洋经济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其他国际组织、咨询公司和各国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定期发布全球性的海洋经济统计产品,提升海洋统计的影响力;开展海洋经济国际可比性研究项目,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和统计方法的改善。$ r2 ^  ^0 ~- l7 ~
第二,倡导建立海洋命运共同体,推动海洋经济国际合作,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1月19日在“一带一路”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共建丝绸之路建设高质量发展”。鉴于许多海洋资源的流动性,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可以保留数十年,某些人类活动可能给子孙后代造成沉重负担。海洋所有权的缺失,海洋共同财产制度甚至比陆地上的土地制度更为稀缺,使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比陆地更具挑战性。这需要我们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提高各海洋沿岸国家的责任心,共同维护这一片深蓝。目前看,新兴的海洋产业为应对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提供了广阔的机遇。新兴海洋产业开发和应用一系列科学和技术创新,有助于更安全、可持续地开发海洋资源,或者使海洋更清洁、更安全并保护其资源的丰富性。使蓝色生物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矿产开发等新兴产业大规模投入使用,并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为全球繁荣、人类发展、自然资源管理和绿色增长做出贡献,将需要大量的研发努力、投资和连贯的政策支持,这就需要更广泛的国际海洋经济合作。* H; x" L! ]2 h% q$ ^7 I3 q+ M
第三,进一步拓展蓝色伙伴关系,形成广泛而有深度的利益捆绑。自中国国家海洋局于2017年提出建立“蓝色伙伴关系”以来,我国在常态化合作平台搭建、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国际合作、重大国际议程磋商和互信互利理念传播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但在中美“脱钩”和新冠疫情引发外部环境趋紧背景下,迫切需要将蓝色伙伴关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赋予其新使命和新内涵。这样可以突破美国制造的地缘障碍,通过锚定全球海洋治理若干重点领域和议题,在“十四五”期间开创新蓝海国际合作空间。同时,在美国打着反对“搭便车”旗号从原有国际海洋公共产品和海洋秩序供给者角色有选择退出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我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期待进一步上升,我国需要适时塑造引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呼应,与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相契合,助力国际公共产品建设和海洋秩序的变革与完善。
+ ^' Y5 A* o9 B/ m6 u8 d第四,把新冠疫情背景下加强冷链运输的安全性纳入全球或区域海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2020年6月以来,已有至少10余省份在冷链冻品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冷链”陡然成为热搜词。在同年6月北京新发地输入型疫情发生后,“冷链运输可能成为新冠病毒传播的新途径”这一观点备受关注,对进口冷链食品的销售产生了一定影响。北京新发地输入型疫情,使我们首次对冷链运输的冷冻产品产生关注。10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宣布已在进口鱼的包装中分离出有效的SARS-CoV-2。该机构认为,被污染的食品包装可能导致感染。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并证实:污染的食品经冷链运输,可以跨国引发新冠疫情传播。11月中旬的大连疫情再次证明,冷链运输受新冠病毒污染的食品,可以引发新冠疫情。这些疫情直接促使我国加强了对冷链经营的冷冻肉食及海产品从业人员的管理。9月底的青岛疫情则是主动对冷链从业人员定期监测,发现了处于感染早期的无症状感染者,因此未形成较大范围扩散。交通运输部2020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冷链物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督促指导冷链物流经营单位加强从业人员防护、严格运输装备消毒、落实信息登记制度,切实防止新冠病毒通过冷链物流渠道传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对进口冷链食品要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海关、交通、卫生、市场监管、地方政府及相关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作分工都也被逐一明确,抓紧制定和推广冷链物流地方标准(5)。国家加强对冷链、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短期的确对部分跨境冷链物流企业造成冲击,但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I& f+ j8 H/ t4 `6 p; d! Q0 p
第五,重启蓝色经济,充分挖掘海洋经济潜力。新冠疫情对航空、餐馆和体育运动等行业造成破坏,也影响了“蓝色经济”。在一些地区,新冠疫情导致航运活动减少30%。“封城”措施及对海产品的需求下降导致中国和西非的捕鱼活动减少了80%。依赖海洋沙滩旅游业的整个国家已经关闭了边境。在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对旅游业的影响可能造成74亿美元的损失,使7500万个工作岗位面临消失的风险(1)。' r3 G& V* s! X: N
新冠疫情过后,通过以下途径可以重建更强劲、可持续的海洋经济。一是发展可持续的蓝色旅游业。在新冠病毒暴发之前,海洋旅游业在全球的直接价值为3900亿美元,全球数百万人依赖海洋旅游业。鉴于沿海生态系统(如珊瑚礁和红树林)为蓝色旅游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可通过雇佣劳动力来恢复沿海生态系统,这样也会缓解失业问题。“大萧条”时期出现类似以自然为基础的就业创造计划,如美国的平民保育团,可以作为“后疫情时期”的政策参考。二是减少航运排放。据估计,地球上90%的货物都是由海洋运输的。海洋交通大大增加了碳排放。国际海事组织已提出要求,在2050年前将航运排放量减少50%。新冠疫情期间,航运活动减少,但非正常因素使然,需要做出进一步努力。亚洲拥有最大机会,中国、韩国和日本的造船吨量占全球总量的95%以上。需要对船舶进行升级,以提高燃油效率,从而减少排放。三是保护好后新冠肺炎时期激增的鱼类。与其他投资不同,海洋生物资源确实会在经济低迷时期出现增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渔船被迫停止捕鱼,这使得鳕鱼等鱼类数量增加。在新冠肺炎期间也出现了此类增长,必须抵制过度捕捞的冲动,利用渔业科学来设计智能的捕鱼规范,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长期利益。四是重视水手(海上运输司机)。面对大流行病,船舶无疑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平台。易受影响的水手,他们在蓝色经济中作为杂货店店员和送货司机,属于“关键人员”。加大对这些部门的支持需要对船员们进行病毒和抗体检测,并使他们在海上长时间航行后能体面安全地回家。五是发展海洋公园。目前,只有7.4%的海洋得到了保护。建设海洋公园有利于丰富海洋生物多样性。六是发展海洋农业。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约有8.45亿人的营养状况易受海鲜食品减少的影响。新冠肺炎可能加剧这些挑战。需要运用刺激资金来支持智能水产养殖或海洋农业的发展,为当地人口提供营养支持。七是推动海洋数字化。加速重启蓝色经济的另一种方式是对海洋技术进行刺激性投资,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观察和了解海洋。比如,受新冠肺炎影响,渔业观察员项目已被暂停,这些项目本能帮助该行业收集重要数据以提高捕获量、有效执法和保护濒危物种。新型人工智能驱动的电子监控系统有助于维护这些数据管道。$ f) i% l/ }* u( w9 d5 s
7 L' T! a) U& B7 ~& a% u

+ u5 T- W) \8 N# y6 S* q6 E+ g文章来源:节选自《全球海洋经济:认知差异、比较研究与中国的机遇》,原刊于《太平洋学报》2022年第1期
% {  N; i5 s/ `4 T作者: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兰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荆悦来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