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奎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他创新发展了海洋底栖生物调查手段,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海山及周边深海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揭示了驱动多样性和分布的主要因子。现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课题等重要项目。 & U. k; T: ~! E! b* ?
, ~! _( k( @- y9 T6 S8 }
% G9 g7 t& X7 r3 L; i: j
' {2 H' K: u8 W+ Z# s, o3 }; k
徐奎栋手持采集的冷水珊瑚 $ u4 f$ k, d4 Z6 L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孕育无数未知,蕴藏无数奥秘。一直以来,科学家为揭开海洋“神秘的面纱”而不懈努力。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就是其中一员。他和团队系统开展了海洋生物分类与多样性研究,创新了海洋微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手段,发展了从近海到深海的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求学:精进不休 1989年,徐奎栋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就读于海水养殖专业。用徐奎栋的话讲,本科4年是“培养兴趣,寻找方向”的4年。每天他都会去图书馆,从专业书籍到国际时事,丰富的阅读让他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 研究生时期,徐奎栋师从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宋微波,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实验室。在显微镜下从海水中挑选生物、制作高质量永久封片,从中发现新奇生物的成就感鼓舞着他在科研路上探索前进。 1999年,徐奎栋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受韩国仁荷大学黄海沿岸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崔仲基的邀请,赴韩国开展博士后研究。 2001年,徐奎栋前往奥地利参加国际原生生物学大会。在这次学术交流会议上,他得到了原生生物分类学家、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教授Wilhelm Foissner的青睐,赴奥地利开展为期3年的博士后研究。 “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3年间,徐奎栋通过全球范围的样品采集分析并集成历史资料写成的Monograph of Spathidiidae II一书出版,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极高评价。 归国:投身科研 身在国外的徐奎栋始终关注国内海洋事业的发展。2005年4月,徐奎栋进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开展海洋生物分类和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投身祖国海洋事业。 起初,徐奎栋单枪匹马进行从无到有的科研,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手。于是,他手把手培养学生,系统开展中国近海纤毛虫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2007年,徐奎栋担任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主任,科研队伍逐渐壮大。 团队创建了海洋微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体系,整合并开展了微型、小型和大型底栖生物的协同研究,进行了海洋线虫、刺胞动物、多毛类等生物的分类学研究,为深入开展深海底栖生物研究奠定了基础。2012年,徐奎栋获得了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走向深海大洋”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徐奎栋主攻的正是深海海山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自2013年起,团队依托中科院A类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开始了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组织开展了5次西太平洋海山大规模综合科考。 2018年2月,徐奎栋带领团队出海,时间紧任务重,恰逢狂风暴雨,许多工作难以展开。尽管船身晃到自己“生无可恋”,作为负责人的徐奎栋身先士卒,鼓舞大家打起精神,坚持完成了科考任务。 . L* H1 m7 E+ c i' c8 O
+ [) |: J% G$ s3 s# g% Y
6 M F1 C% y; A1 V! l
. j( _2 I; K7 }" D' B
徐奎栋在西太平洋科考船
. u% p6 ^' x' {+ n/ i' y% c* u8 Z* q. p, U3 L8 m5 }9 @/ X% Y
徐奎栋团队对西太平洋两座海山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获得了大量新发现,包括许多未知的大型底栖生物新物种,并通过不同海山生物群落的对比,为海山生物多样性及分布假说提供了新证据。 * B$ r$ b$ m: k
, u; P6 ]/ K- b! X" z9 b3 D
! e4 O* Z+ p+ j6 Y T% U
无论是许多之前未见的新奇物种,还是岩石样品、沉积物样品,以及大量原位实测数据和影像资料,提起这些海洋科考带回的深海“特产”,徐奎栋如数家珍。如今,它们都被珍藏在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里。 育人:传道授业 科研之路,需要一代代、一群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除了探索海洋奥秘,徐奎栋还致力于培育积极向上、能进行海洋生物分类和进化及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创新团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徐奎栋始终牢记于心。他着力完善海洋生物分类学科布局,通过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带领海洋生物分类学科实现良性发展,为人才培养打下更好的环境基础。 徐奎栋认识到,教书育人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和运用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自身的求学经历告诉他,科研要想“坐得住、做得好”,就要从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开始。许多同学对这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的评价都是“授课内容新颖、方式诙谐有趣”。 未来,徐奎栋仍会不断寻找海洋中的“宝贝”,探索生物演化特征规律,揭示近海生物种类与分布的概貌,挺进深海大洋,绘制更绚烂的生物图卷。 文章刊发于《中国科学报》2022年1月5日4版综合
* t& F8 Z) H. 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