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H& p: L; P5 s0 v) s, Z ◎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 * C2 H/ b, C; ?. ?/ {5 e1 x; m
“截至今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并发射了7颗海洋卫星,与法国联合研制并发射1颗;9月和11月发射2颗;明年发射2颗;已经立项2颗;正准备立项5颗。”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8月12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论坛分论坛“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上透露的最新数据。
- Q) v+ e; q+ O) a, Z 在当天的论坛上,10位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聚焦国际、中国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的进展与挑战,出谋献策,谋划未来。专家认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进步迅速,但挑战不少,依靠科技进步是解决难题的途径。
, Z7 l# [& v" F" }$ F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由于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重视对资源的索取,忽略了对海洋生态及环境的保护,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入海污染物增加、氮磷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赤潮灾害多发等。
* K4 {4 h G B/ T5 u0 ]) W 图片来源:齐鲁工业大学
7 k/ C( o; E; [0 I! U9 w, h/ l1 r$ e 面对上述难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文清院士在论坛上提到解决方案:目前发展起来的海洋环境多要素、多维度监测平台主要有现场/在线监测、水下遥感探测、AUV(UUV)和潜水艇以及卫星探测平台。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外场观测,认识复杂的海洋过程,通过与模型对比,认识海洋生物排放、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气象场的作用等,以及其对海洋环境质量、全球气候的影响。 8 Y) e) n8 O+ ]/ x, U2 V
天基海洋遥感作为海洋高新观测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资源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上安全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就我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7颗海洋卫星发挥的作用,蒋兴伟做了阐述。
& s: ~2 V8 P# u" Y, s1 ~/ c 比如,海洋二号(HY-2A)卫星是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也是我国首颗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的遥感卫星,其在轨运行已满8年,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要求。现仍在轨运行,为各方用户提供数据。与海洋二号A星相比,在2018年成功发射的海洋二号(HY-2A)卫星在观测精度、数据产品种类和应用效能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利用HY-2A/B卫星进行西北太平洋区域的台风监测,可捕捉到全年的历次台风过程,提取的台风中心点位置、大风半径和极大风速等定量化信息,为汛期保障台风预报会商提供了近实时的台风实况信息。 $ J* Y- x" I* j4 U6 w
2018年10月25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海洋二号B”卫星发射升空并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 m* j& W4 r1 S8 n) P
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已建立起国家海洋立体监测网。 $ ?/ @9 \- @$ J) h7 O$ B( g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透露,目前进入业务化观测的国家立体观测网由五大网组成,分别是:岸基台站网、资料浮标网、志愿船测报网、岸基雷达网、海洋卫星观测网。这五大监测系统每天监测实时与非实时的各种要素,为我国的海洋环境预报、灾害预警、军事海洋、海洋开发与保护、科学研究发挥着重大作用。 ( |* K5 Z+ R- I
虽然我国在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上进步巨大,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杰认为,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水平总体上较为薄弱,与“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要求不相适应。
5 L2 L: f' Q6 F, B 对此,刘文清的建议是:监测仪器是推动海洋环境实现监测技术现代化的巨大动力,继续推动从核心技术攻关到国产先进环境监测设备的升级、继续探索技术成果转化的新平台和新机制、支撑海洋领域的重大国家需求。他同时希望有关部门鼓励采用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先进技术,把解决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方案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8 d/ }; Y/ @2 n! y6 C, v
# u* T* J" b' x: m6 J& v+ k6 _: R' F: v; i9 y& s( u# [
+ S4 k* p6 D8 A
1 M% \: ]" w: R. x. V-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