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浙江有了自己的海洋卫星!“蓝碳一号”,背后大有门道 - 海洋观测卫星技术

[复制链接]
5 r# N5 B( G* p( x
1 j7 \3 h2 t& }+ [# t9 g7 `/ ?- W9 ]4 a5 \0 A: o* Q8 H7 y 8 F$ p1 T( g' v3 f1 i4 K, m
& f9 K9 Z1 I1 b& q) H 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 4 P/ e3 F- j/ p; b" u 请试试刷新 4 O% f8 L1 b$ V! Y9 A; A
1 k- W* U6 M% r+ Q4 a& h2 b. M' v, p3 @ 重播9 h) x0 R! \: ~: u3 `7 H & I1 C- }- Y% V6 ?. v' r7 {( s ) S* H. I, _* Y8 y- u1 U9 F' ~ & x( [7 a2 z% ?/ Z( L 9 T5 n/ w9 c3 _- r5 \9 O; a, ~4 {# d6 \. W1 [1 ~
播放
8 D/ ?) U9 A, l/ y 0 N T; B, i$ S+ ?& [# u 00:00# {8 n6 B) w$ L* o, W _ / 5 v$ q+ @0 V+ Q+ [1 w3 @3 v/ {9 o 00:00$ U7 S, S: q- o 直播+ q) p& a* e# V! o! m ~ 8 {. E8 A8 ~" z" J+ t. P$ K# [ & P! w3 ~7 ]: U7 R+ k" n+ v - Q: }. }$ Q. O) C( ~# K. [
/ g8 I, R& w4 Y7 B ! \) r& S9 G4 m4 l
00:00
9 @7 |( o3 w4 M% @9 T2 ` a4 l$ Q6 b3 S- \
( r, j( _! u( k2 Z 7 B; P/ j; Y; L' i! P% G/ | B% r1 @$ K$ x4 W & ?3 |! \3 U0 [: J& l3 s( B ( |( u' n; X$ N7 u8 L1 Q/ p 6 j* a1 a4 |8 D# H- N; e5 A$ R
进入全屏
9 y( c/ Z/ d% K# V6 p/ A# R8 T $ w6 x$ t5 Z0 c% k/ ~! d6 V- N ( p X& J X! x& j2 }' f , P. j1 U6 ?* X0 K ( g- [# ~* O$ p; V2 Z
0
) ^! [5 t x5 q$ d % U Q6 ]( y/ q3 T4 ? ) U- z1 k. M$ H- C& r' {8 W/ N , g4 t) Z2 ^/ M- B . i+ T& E8 x9 E8 l / q4 z8 c; Z1 Z; T" I 6 P8 K4 J- t# l4 r- z# K) o, R w; ~5 Y& [2 Z4 n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 u. e9 E4 Y* V! c 3 `/ a( `9 m9 m3 ^0 r4 F6 b, `3 y6 ]: U 0 q& a# ~) v& x0 X O
a0 K( T$ Q; D$ A+ k# F( p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朱承 胡静漪

5 L/ m! R; E9 [2 [/ e6 R

1月17日12时07分,浙江省首颗海洋卫星——“蓝碳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正如它的名字“蓝碳一号”所示,未来,这颗卫星将在浙江省的海洋环境监测、岛礁遥感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7 w. m" J/ v' d8 g

浙江为什么要发射自己的海洋卫星?卫星研发团队什么来头?“蓝碳一号”背后大有门道。

_6 \4 y, _6 q& E1 P6 t) ^ z

小小卫星用处大

: R/ [' w" T- X! z: D; P/ h

浙江拥有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岸线总长、海岛数量均居全国首位。2024年前三季度,浙江海洋生产总值8658亿元,预计全年增长在6.5%左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监测。这就需要卫星遥感充当“眼睛”,看清看透广袤大海。

+ {) o- S& S x1 X3 y, S% \

浙江的海面 受访者供图

, V' F0 X. m& Z. `) A$ F0 M0 y1 Q1 E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以前却没有自己的海洋卫星。

3 U. i1 s5 H0 i+ w) C2 |! O$ p- S, |

此次发射的“蓝碳一号”卫星正是专为海洋遥感监测研制,聚焦浙江省入海水系和河口、海湾、近海的水质遥感监测,以及入海排污口遥感巡查等需求,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管理提供支持。

: |& C! J! N: C; D# J$ m7 N

它有多重要?

9 }# u/ w3 }( k0 Z

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产业与科技处副处长江建能看来,“蓝碳一号”不仅是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还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有了原始海洋大数据,就能开发高价值的数据应用产品,为涉海企业提供气象、生态、金融等评估依据,发展延伸产业,抢占未来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

) F& ^9 H1 n7 r) J) D1 c

温州市苍南县渔寮湾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苍南分局供图

Y% A# l+ a5 } R6 g4 M) ~0 S9 b& e

它有多特别?

0 z% o* E5 O0 l) f( I( i) N

卫星联合工作组总设计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胡淼告诉记者。以往,浙江的海洋遥感观测需要依赖国家层面或国外的卫星。国家层面的大型海洋卫星虽然观察覆盖范围大,但是分辨率也较低;而国外的卫星数据不仅时效性较差,而且无法获取特定海域。

1 Y. p' d6 W- h5 X: ], C

“我们的‘蓝碳一号’是海洋光学卫星,不仅光学成像载荷的幅宽、分辨率等综合指标全球领先,还可以实现定量遥感。通俗讲就是通过算法实现智能信息处理,不仅能看见目标,还能通过目标图像分析水体中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等。”胡淼表示。

. b$ ]' t+ @, [9 q

总设计师胡淼,在做发射前的最后检查 受访者供图

4 ~" T% A2 z w7 n& p

性能如此强大,这颗卫星具体有啥用?

2 `+ L" P& y) k; v+ f

“智慧渔业、近海水质遥感监测、入海口排污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等。”胡淼举例到,比如哪里适合养大黄鱼?卫星能通过监测叶绿素浓度,判断哪里浮游生物丰富,继而适合规划海上牧场,这类卫星数据对出海捕捞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8 t% P& s! c- }% a% d

再比如,通过卫星遥感进行环保督察,通过海水颜色变化追溯排污点,沿海生产企业侵占河道岸线,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侵占滩涂湿地等污染海洋的问题都能及时发现。

3 ~6 X. O6 Q4 u; ^

渔船出海 受访者供图

9 q% m( s# E9 x' J, G+ e5 y

“这颗卫星对于提升浙江海洋科学研究水平同样充满意义。”卫星联合工作组专家、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何贤强表示,浙江拥有海洋二所、浙大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涉海相关科研机构,但是学科建设水平仍然要落后于山东、福建、广东等省份,浙江省海洋卫星发射有助于浙江省海洋相关学科水平的提升,加速智慧海洋建设。

1 G( w# u* {! p6 e& [

随着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一个更大的星座计划也已在酝酿。胡淼透露,下一阶段浙江的海洋卫星将组网建设。根据计划,第二颗与第三颗浙江海洋卫星预计将于2025年至2026年交付使用。三颗海洋卫星的星座组网后,可实现对我国沿海省市海岸带10米分辨率、每5天一次的遥感巡查,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遥感监测能力。

6 T9 B' ~5 M. o, f6 H3 g

浙江首颗海洋卫星 受访者供图

8 X. r8 [* i2 I7 J( k' \

“浙里造”背后的硬核团队

0 z2 [5 i' e( w$ S5 r% W% S* P

小小卫星,背后团队也很硬核,凝聚了多支浙江省内的顶尖力量。

- G- t0 x6 N) k* N

记者了解到,这颗卫星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总体负责,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完成指标设计论证,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研制载荷,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卫星平台,可以说是完全由浙江省从顶层规划、设计、制造到应用。

/ A% |) p+ p, s5 X- Z9 }

总设计师胡淼,在做发射前的最后检查 受访者供图

/ Z0 E1 ~; q# _- p; X) ^8 F9 c3 K

胡淼告诉记者,海洋遥感卫星领域有自己的“不可能三角”:灵敏度、视场、分辨率。

: s+ P- n5 \. w, D3 x7 ?

“由于水体的反射率低,海洋在太空观测属于暗物质。首先要确保足够的灵敏度”他说。要“看清”海洋,虽然理论上可以扩大视场范围,但这会降低清晰度。如何既保证高分辨率、大幅宽?以及如何在保证高分辨率和大幅宽的前提下,降低卫星制造低成本?

" N- M) C+ I, x# U/ W

面对这些难点,由浙江的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商业航天企业共同组成的“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优化电路设计、降低传感器噪声等,尽可能将三个卫星指标平衡在适宜水平。同时,采用“小靶面高精度的多片传感器拼接技术”,也就是创新把高性价比的小芯片拼接成大芯片。载荷负责人国科大杭高院李春来研究员指出:“多传感器拼接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载荷研制成本,还确保了‘蓝碳一号’的综合指标全球领先”。

# g; d" U' J P4 R' l2 v8 c

“进入卫星运行阶段,时空道宇已经为降本增效打下基础。”时空道宇卫星平台负责人吴志华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算法软件,卫星维护成本更低,可实现卫星在轨长期自主运行达一个月;通用性更高,自主研发了适用于50kg到500kg不同类型卫星的通用综合电子系统;通过卫星高载重比设计,66kg的卫星,载荷重量约30kg,最大限度增加有效载荷比例,实现降本增效。

! n9 [. f, ~8 [/ {) [' ?

浙江的海面 受访者供图

# x+ a9 {9 ~0 R+ B8 j) S

“据我所知,这种‘联合创新体’模式以往更多是在国家队干重大工程,在省级层面还比较少见。”胡淼告诉记者。

& h- i# w3 {# h# K! X3 m6 L

记者梳理发现,这几支团队都是精兵强将。

/ Y2 B9 _& ^4 i/ u2 G

牵头负责的杭电团队,是一支跨学科的年轻团队,拥有通信、计算机、电子、控制等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前期曾经参与过国家“sy-15”卫星的地面配合试验,也参与过天宫卫星的地面数据处理。

/ S* Z( }& w: w+ X0 W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参与过中国海洋卫星。

1 a# r' h' L6 Y) z/ i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参与过墨子号、天宫卫星的研制。

9 Z4 T! ^ k% \. x" H

时空道宇则拥有全国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研发部署了吉利星座三个轨道面30颗在轨卫星,它的出现,也充分彰显了浙江省商业航天企业在卫星的设计研发和量产制造领域中的重要力量。

% T& o7 v! _0 O" o' W# v

吉利卫星超级工厂 受访者供图

/ H! W* v4 M" w" v6 p7 ~2 i4 S

2014年,国务院首次发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正式揭开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序幕。作为民营制造业大省,浙江迅速响应国家政策,率先布局商业航天产业,成为全国最早探索该领域的地区之一,并孕育出一批行业领先的商业航天企业。

: F1 |4 a" n! [2 Y$ }7 B' J. n

“作为商业航天企业,这次与高校和研究所团队紧密配合、联合攻关的经历很有意义,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时空道宇副总经理刘勇表示,高校和研究所在创新性研究方面具有优势,而时空道宇在工程实现与产业化方面经验丰富。通过这样的合作,研究所和高校能够找到切实可行的落地平台,而时空道宇则能够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实现双赢。

@5 Q2 S& }8 `4 k

“我们希望这种合作能够进一步深化。在卫星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加强产学研协作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也能为商业航天企业拓展更多的可能性,形成更加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刘勇说。

3 T7 s+ Z3 W& \6 W0 w1 \, ~2 Q3 N

(文内视频拍摄 胡淼 剪辑 朱承)

. x4 n6 A1 ~* Q+ T'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v" [; Z! A% F# e : g: e9 s6 m% G* z' C2 `, i9 T8 r: l$ j h; ?# u( ~. h( o: r 4 z+ p" X+ C! N#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超级爸爸
活跃在2025-1-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