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h" `4 U* M3 b" Y
科研人员将一枚圆柱形的“黑匣子”投入海中,通过原位传感器监测海水的总磷、总氮数据,为控制藻类植物生长、治理海洋污染对症开方。 6 H" q9 j1 a9 F/ G! i6 x9 P( z. n
这是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框架下,我国与上合成员国合作的新成果——海水总磷总氮原位分析仪。经过多年的技术交流、转化,这一海洋监测领域的重要仪器已经实现国产化。 0 x8 J4 H3 b f' \; W
科研人员测试总磷总氮原位分析仪的性能。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9 L+ A! z, l; @4 P5 ?
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成立于2021年2月,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牵头,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共同体。 " P$ x2 D6 e9 ?: C! E
“海洋监测装备研发涉及声、光、电磁等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领域协同攻关的过程。通过国际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可以大大缩短装备的研发周期。”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副所长刘岩说。 * q5 M% ?" L% k/ H Z/ J. E
数据显示,依托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山东省青岛市与一些国家科研机构及高校共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项目2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项目17项、省级项目1项。 , _! x) B' ^/ v: @' v
位于青岛的山东省经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主营各类海洋监测浮标、台站、船舶测报等产品。公司实验室内有一片模拟真实环境的“人造海洋”,技术人员将剖面观测系统投放后发送指令,收集数据,为海洋生态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4 Z/ }3 E* v {" H) Y# Y “该设备实现国产化后将成本减少了80%,为应对海洋灾害预警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省经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项目主管赵环宇说,借助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等平台机制的国际合作成果,企业形成了一批国产装备,实现了共创共享、合作共赢。
+ R; K# S5 C4 O$ L/ [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由“追赶者”到“领跑者”,青岛探索海洋科技国际合作的步伐不断迈进:“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启用,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西太区域办公室、欧亚科学院海洋学部等国际组织机构落户,成功举办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世界航海科技大会等重量级国际海洋展会活动。 ) e9 A( Q( F8 x; E# a
上合为媒,向海而行。青岛海洋技术国际合作迎来“硕果期”,也为中国技术装备“出海”交出一份青岛答卷。
+ C* h6 j* C ~+ q- ?: ] “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及其成果转化企业研制的船舶气象仪、海洋台站等一系列海洋监测装备已出口至阿尔及利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10余个国家,助力它们进行海洋环境观测、保护和科学研究。”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于雨说。(记者王欢) 3 O' }! U K# ^/ z3 t
; f0 D+ k& i! m3 O/ u4 ]
+ Z% k5 e; y; Q( n1 T, w& N" @8 S9 f1 ?5 H5 T- c6 q* a
. g; c# V/ _/ m* h: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