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 m: M" E0 i; o4 | c
孙承君对于海洋生态的持续关注、对海洋污染的忧心忡忡,在当前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强音下,则带给我们更多深刻的启发。 E( H( H' c/ z/ N( R
对孙承君的采访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她的办公室里进行,窗外,轻风缓缓拂过树木的梢头。即便是春寒料峭的北方,但在所里,新绿已悄然萌发,只等待一个暖阳如薰、春风骀荡季节的到来。
6 j7 ~' x" y/ y4 C# y6 V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孙承君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心得。她主攻海洋新型污染物和海洋污损生物的污损机理研究,多年来在专业领域多有建树;她拥有在美国求学、工作14年的丰富经历,却回归祖国为国家的海洋科技进步贡献一份力;她对于海洋生态的持续关注、对海洋污染的忧心忡忡,在当前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强音下,则带给我们更多深刻的启发。 7 `8 F# a* m4 W7 t$ v3 J
) S! ?3 ]6 q7 Y; O& `* n ▲孙承君认为,科研人员需要用一种积极而审慎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
5 G8 V5 J# D5 P! q, c 关注微塑料污染
5 |3 e$ v- j* O$ l: `8 P5 E, S( j 1997年,孙承君从中国海洋大学硕士毕业,并于同年赴美留学,主攻海洋生物化学领域,随后,她于2001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过圣芭芭拉大学助理项目研究员、美国Sirigen公司高级研究员、美国伯乐公司高级研究员,曾两届任职于美国华人生物医药学会执行委员会,2011年,她回国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 K7 N7 p8 T/ c& ~% y 在专业领域内,孙承君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她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化学、海洋环境科学和海洋生物仿生材料方面的研究,已进行的工作包括生物有机-无机界面的粘结机理、海洋环境污染物检测、深海环境特征、海洋微塑料研究等方面。目前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JCR一区论文5篇,均为通讯作者),论文总他引次数超过500次。 # q8 V$ p0 b0 X ]$ L" f
与科研成果相对应的,是孙承君所具有的丰富的科研经验、高水准的科研水平和海内外国际交流经历。作为国内引进的高端海归人才,她多次获得奖项肯定。2012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创新人才;2013年被评为青岛市创新人才并获青岛市海外归国人员创新创业贡献奖。她获批和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2 Y3 p4 K3 j/ _( {' `4 D# P8 Z 孙承君表示,她重点关注的一直是如何防治海洋新型污染物,包括海洋污损生物的污损机理研究和仿生防污方向的工作,她认为,在当代社会,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关系人类福祉。“做科研不能太功利,我们要坚持初心。因为有些工作需要长期的投入,如果没有对专业的信仰和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孙承君用了“探索”“坚持”这样的字眼。“其实我觉得,在团队里,只要你肯下功夫,认真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孙承君说,在国内,很多人认为第一作者很重要,但她认为,对于真正做科研的人来说,学习怎样做事更重要,科研人员需要用一种积极而审慎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
- T6 T2 _. A7 o: ~ 为海洋生态发声 + C6 T) [* n# P: j6 L3 k0 V5 W
有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年生产大约3亿多吨塑料,中国生产了近30%,其中约79%又都变成了塑料垃圾。据世界海洋峰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类的重量总和。“应当说,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趋势。”孙承君说,“海洋微塑料非常微小,具体会造成怎样的危害现在还不可预知。它恰如海洋里的PM2.5,很多被鱼类、藻类吸收,最终又回到了人体。相当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陆地塑料污染的严重性,最近几年,海洋微塑料污染也已经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我们都希望海洋仍旧是干净蔚蓝的,希望海洋生态能得到保证,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 A$ p u! t/ U 2018年年初,孙承君在执行中国大洋46次科考任务中,在南极附近水域中发现微塑料,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号称世界上最纯净的区域里发现微塑料的存在。
. F6 x) n! [. ?! [8 v& A( L. a “海洋微塑料研究一直是较为热点的方向。如今,我们都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可以影响到周边的环境,更会辐射广泛,对较远距离的区域产生巨大影响。在南极发现了微塑料,就证明我们人类生产的污染物已经遍布全球,这不是危言耸听。”孙承君表示,这种工作与海洋环境、生态安全密切相关,我们必须要保证海洋环境的安全。但事实是,海洋微塑料确实已经对野生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影响还在持续加大。“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并重点支持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目的是唤醒大众的环保意识,让大家更了解我们的海洋战略。我们也一直在做关于海洋生态的科普工作,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
: h2 p9 P( \/ S3 ]/ U7 ~* F 多年来,在海洋污染物防控和海洋生态保护方面,中国的科学家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与欧美、亚洲等国家在海洋微塑料污染和海洋污损生物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力争建立一种全球化的海洋生态保护机制。孙承君说,目前来看,从检测设备到检测方法,中国都位于全球前列,但并未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这与我国海洋方面历史数据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但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的提出,中国在海洋生态方面必将走出更坚实的步伐。 2 v4 N4 ?: D3 j& i2 V
经略海洋需要创新精神 8 X* Y: l1 ^1 m$ q: n& t0 n( g
如今,全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聚焦到海洋经济领域,应当说,这是一片尚未完全被发掘的蓝色宝藏。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海洋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目前,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陆海统筹。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山东省提出要求,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 f( ?, l5 ^8 s7 ?/ }5 o6 u0 U2 \ 孙承君表示,目前,国内在海洋产业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无论是在科研理念还是学术氛围的营造上,都越来越好,科研人员应该运用自己所学,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和海洋科技进步作出共享。 " o/ L1 R7 m5 y) b, i3 m
“作为科研人员,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新的事物;还要有认真的态度,要脚踏实地。”孙承君说,任何科研工作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每个项目都有其不一样的地方。并非依照先前的某些经验,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做出来,科研人员要勇于打破常规。此外,谨慎、认真、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也是每个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在每一项工作中,从方法到结论,都要谨慎求证,不可大意。”孙承君举例说,有一次,她的团队要做一个航次的相关数据,回来后才发现,这个数据和大家预先设想的完全不一样。那么,这个数据该不该公布?该怎样公布?这对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如果当时公布了,那必定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但做科研不是要去争眼球、求曝光,而是要实事求是。所以团队又出了一次海,并在船上完成实验,证明这个数据在量级上是没有问题的,直到此时,大家才完全放心。“其实所有新的发现,都需要认真、踏实地去做,把握数据和工作质量,那么,我们的科研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孙承君说。
# U: }8 f7 t; g; K/ H" o 长时间从事海洋污损生物研究,孙承君对海洋事业拥有别样的见解。“生物材料、污损生物的研究和海洋资源利用直接相关。在海洋资源中,水产、矿产、微生物资源是最直观的资源,但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学习到更多。我希望能从海洋生物中学会某些结构理念,并将其应用到设计当中。”孙承君说,不管是在材料还是建筑、结构领域,向自然生物学习都可以带来实际收益。譬如,有设计师在建设大楼时采取蜂巢的结构,保证了最佳的通风效果。在海洋生物方面,科学家从贻贝中得到启发,研究出一种新型的梯度材料。“自然界中有很多这样的理念。如果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材料设计中,会让材料性能有很大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现代需求。此外,这些理念还能在生物医疗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为人类谋福利。”
+ O( `' r, n m# \! R m 编辑 | 张雅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j+ J; V2 w7 E6 E& c+ n1 k5 o
( F! ~5 _3 ~" u5 D 责任编辑: ( J! X+ w# w8 A$ B, e5 g
: T+ x5 d# ?: n" t, {6 q I; a: L3 b+ ]- {5 G3 z+ F
2 j& }$ D& Z. W: G4 X( ^
& {5 Y4 d4 X' g6 K" Y-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