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谜】寻访深海矛尾鱼

[复制链接]
1987年1月,著名的德国生态学家汉斯·弗里克深入科摩罗群岛,揭开了他一生研究中的精彩一幕。这是一片多活火山爆发区,奇妙而险峻,就像许许多多探索美国尼斯湖的怪物、热带丛林的恐龙或喜马拉雅山的雪人的英雄们那样,弗里克要在这里找到恐龙时代的“乡邻”——矛尾鱼。
# |8 p. h5 m) _# k  矛尾鱼何物?它是空棘鱼类仅存的古生物鱼种,为现今地球上所有陆生动物群的祖先。弗里克历经艰险,终于如愿以偿,发现了这个老祖宗的老巢,借助于现代化小型潜水艇和海底望远境,一睹了活的矛尾鱼的风姿——圆乎乎的生灵,安静地躺在海底洞穴里。这就是矛尾鱼的家,一洞接一洞,蔚为壮观。弗里克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都要多次光顾,拜访老祖宗。在1991年的探险中,他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探险观察,发现每个海底洞穴里足有20条矛尾鱼,亲密无间的生活着。到1995年他再次光顾时,惊奇地发现每个海底洞穴中仅有14条左右了。他随后考察了科摩罗群岛主岛——大科摩罗岛沿岸总共仅有200条左右。罪魁是谁呢?是当地渔民。渔民们为了在沿岸附近海域捕捉食用鱼类,常常误将矛尾鱼钩住。其实,矛尾鱼根本无法食用,它散发浓重的鱼油气味不仅令人倒胃,吃了还会引起胃病。迄今渔民们仅发现矛尾鱼唯一有用的东西是身上坚硬的鳞片,用以取代日常生活有用的砂纸。) W. ?" v5 \: f; }
  矛尾鱼的鳍酷似爬虫纲肢体那样有序地移动,极善在沿海海底爬行。最有趣的是矛尾鱼的食。一是食量惊人地少,按一般鱼算,一头重量约95千克的鱼每昼夜至少要食几千克食料,而同样重量的矛尾鱼则每昼夜仅吃10—20克鱼肉就足够了。像矛尾鱼这样身体的新陈代谢如此缓慢的生物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二是矛尾鱼也是昼伏夜出的“夜猫子”。白天,它们像冻死的僵鱼一样安样地躺在约200米深的海底洞穴里,据说是为了逃避鲨鱼的侵袭;一旦日落西山之时,它们便蠢蠢欲动,纷纷爬出海洞,寻找食物。矛尾鱼如何能在黑暗的海底觅食猎物的呢?弗里克研究发现,矛尾鱼可以沿着磁场灵敏地感受到磁场的微小变化。当小鱼等猎物途径鱼体附近时,周围磁场便发生变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猎物,饱食一顿。平时,它们就出没于鱼儿经常活动的水域,停悬在海中的有利地势,守株待兔,有时也向上层海水中游动,活动一下身体。
$ g  y* x1 ~$ V! L, X0 ~' T+ Y0 }    真正捉到的第一条矛尾鱼是在东非沿海。1938年圣诞节前,渔民们乘“涅尼雷”号渔船出海,收获颇丰,尤其令他们兴奋不已的是捕捉到一条奇鱼。这条他们从未见到的怪鱼全身上的鱼鳍如穗,短脚似截,不知何物,姑且取名为“大海晰蝎”。这条怪鱼自在地躺在甲板上达4小时毫无异感,一渔民担心它会死掉,有意识地用手拉了一下,不料它愤怒地紧咬牙齿喀嚓作响,以示抗议,反而吓人一跳。“涅尼雷”号抵达南非东伦敦港,有心的船长特意将怪鱼送给博物馆研究人员马达约尼·拉蒂默女士,随后转送给鉴定鱼类专家詹姆斯·史密斯。见到这条极其珍贵的鱼种,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就是矛尾鱼吗!殊不知,这就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幸存者,而科学界早已定论矛尾鱼在6500万年前绝种。捕获矛尾鱼的消息一经传出,全世界各大报刊纷纷报道,一时间热闹非凡。这一发现甚至引起了生物学家关于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大辩论。认为在生物界中的动物和植物会以不同的速度进化的,重要的是栖息环境,而海洋环境又比陆地环境更加稳定。因此,海洋生物进化速度缓慢。例如,海洋中的鲈鱼确证在最近500万年中无论在外观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没有任何变化。而正是在这个500万年历史长河里,地球上经历了古猿到人的划时代的进步。% c& l4 \0 j; S6 G# {( S5 K
    令人不解的是,迄今尚未见到一条矛尾鱼的“孩子”——幼鱼。那么,矛尾鱼究竟是怎样繁衍子孙后代的呢?为了揭示这个秘密,弗里克特地将一个无线电发射机安装在一条温顺的雌性矛尾鱼身上,发现在这条雌鱼潜入700米深的海底后就无声无息地不动了。它究竟是在窝里分娩呢,还是有其它目的,尚不清楚。于是,弗里克只好再求助于造船公司,希望获得一艘超小型潜艇,以便能顺利潜入深海海底去看个究竟。此外,弗里克还有一个庞大的研究计划,深人海底现场拍摄矛尾鱼的生活片,以奉献给全球观众。如何在矛尾鱼生活的家门口——洞穴口附近恰当地安装一台海底超级电视摄像机,是当前弗里克设计的难题。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滕3269
活跃在2021-8-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