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t6 d1 p1 e# B) i3 q: R- }
2280年前,时任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与其子主导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摇身一变成为今日的“天府之国”。7月24日,都江堰渠首迎来了近10年最大洪峰过境。通过无人机的俯视视角,鱼嘴工程处,“四六分水”的自然分流奇观再现。 # n9 o+ A9 }% O3 J2 d
古人用智慧创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今,现代水利工作者也用“智”慧赋能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物联网系统、无人机等科技设备部署,以及数字孪生系统的加持,实现对水量水位更精准的监测与控制。
& M4 H8 y8 j4 M( r- ]: Z 当前,正值主汛期,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如何守护成都平原河湖安澜?近日,记者走进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探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智”慧密码。
1 z+ W' l1 S' I" j% P
6 p' n$ e' s& t. t8 I |1 d 数字孪生系统覆盖渠首枢纽27.6平方公里
0 B! Z* b: r; E" f2 g; I: ?$ O 实现物理工程与数字工程同步运行 6 n0 J6 o4 _( V8 g9 r" w. {; ]
走进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迎面看到的LED大屏上写着“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它既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孪生兄弟”,也是覆盖都江堰渠首的“智慧大脑”。
0 E! l h9 n* _ ^ 随着工作人员的点击,该套数字孪生系统上逐一呈现综合概览、运行监控、工程调度三个模块内容。“在运行监控的调度预演板块,可以对预测到的洪水进行一次预演,通过输入紫坪铺水库的预估下泄流量,系统会给出各条河流在各个时段的流量数值,并根据应急调度预案与指挥中心调水计划,自动生成调度方案。”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数字孪生系统给出调度方案基础之上,还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更好地控制闸坝与各河段的流量。 , S! l) Y* ?1 g5 h& D+ s& ?
4 X1 J& Q/ \" S
“洪水进入河道不可避免,但我们现在至少做到了心里有数。”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过去的调度需要在电脑打开多个不同数据网页,并人工进行计算生成结果,如今在一套系统中就能实现全流程呈现,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让指挥决策也有了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 $ y! o" X: z( ]9 F1 C; y
$ ~! X) z% u, I+ r; ] 据了解,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以数据底板为基础,融合了都江堰渠首枢纽27.6平方公里的二三维空间地理信息及倾斜摄影模型、23处水闸BIM模型、水情监测数据、工情监测数据、水资源调度业务数据、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数据等多源数据,为水资源调度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水利专业模型提供验证数据。 . n) }8 |7 I, s4 X3 u* ^9 S
5 L) M: f0 p( G# _' D' ?" H “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对渠首枢纽运行情况的分析和优化。数字孪生集成了机器学习技术将数据、算法和决策分析结合在一起,进行物理整合,建立虚拟映射,在问题发生之前先发现问题,监控重要枢纽在虚拟模型中的变化,诊断多维数据、处理问题与异常分析,并预测潜在风险,合理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对相关运行设备进行维护。”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 Z4 S* i2 e5 |7 g" u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监测体系 9 C+ @& o4 O9 U& p5 E7 D
实现数据可视化 ; q) [! K: \% W# S& u8 J+ h, v
目前,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可实现对各河段来水量精确到分钟的预判。如何实现如此精确的预判?部署在前端的监测设备为记者解答了疑问。
. Y" H7 Y" N3 a; {6 J( { 在柏条河测站,记者看到一套常规缆道式量水秤部署于此,通过外观像是“鱼雷”的铅鱼挂载转子流速仪以及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该量水秤能够准确测量实时水量,同时对河道断面底部淤积动态变化进行实时测量,还可进行远程自动测量。 ) e& T+ O: w1 u
0 M6 s) U$ H7 _% [ “量水秤是应用于测水位、测流速、计算水量的标准工具,除了日常的测量工作,在汛期,通过量水秤绘制水位流量关系图,可以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都江堰灌区渠系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等各种渠道,流量不同,测量方式难以统一,因此,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启动了都江堰灌区标准化“量水秤”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了15类标准化“量水秤”,并配备了8种应急量水秤。 }9 I7 c4 ]1 L2 u: L8 x7 Y
& J& T' t& _% `# a% a1 k" n# k 如果说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是“智慧大脑”,前端的各类监测设备则是都江堰灌区的“慧眼”。目前,都江堰灌区共建成89处AI视频识别点位,并完成81处视频监控和163处工情监测点建设,接入灌区视频监控点451处。同时,还组建起一支集测绘、巡查、宣传功能于一体的无人机队,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监测体系。 4 n W: e7 Q9 o. S3 {
通过前端的监测设备部署,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已完成接入视频监控点位建设110处、水位监测点位21处、GNSS安全监测点12处、倾角仪安全监测点14处,以及51孔闸门远程改造及8孔闸门数据接入,让数据实现了可视化。 * ]( y4 ?0 I( i: ]* a* S8 b8 r
新闻多一点——
) J: d% ]8 w- S U 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何将成都平原打造成为“天府之国”?
: w5 _8 X. [, y5 R3 g; t& ~ 成都平原由岷江冲积扇构成,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时任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充分利用区域地形地貌,建设了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为三大主体工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形成了“三位一体、首尾相应”的工程布局。 ) B. F# f; L) _% [6 p3 t6 Q+ u
作为都江堰的分水工程,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外江用作排涝泄洪。在不同的流量情况下,受流速和工程引导等因素影响,在枯水季节,内江进水六成、外江进水四成,而在丰水季节,分流比例自动反转,内江进水四成、外江进水六成,这就是“四六分水”。
- w+ R9 q$ ~/ s) z' o3 P! ] . O4 N6 h8 ?0 _& Y
同时,在丰水期,江水中泥沙含量较大,受弯道环流等因素影响,江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石块近八成被排入外江,二成进入内江,实现了“二八分沙”。 2 k. K1 j" b; v: j
为了更好地提升防洪能力,李冰父子还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按上了“双保险”——“飞沙堰”。当洪水泛滥时,进入内江的水量超过既定限度时,飞沙堰溢洪道会自行溢出多余水量,实现二次分水,并将河流中的泥沙、石块抛入外江,最大限度确保了内江的通畅。 : L2 e3 V/ p6 Z1 a0 U
: M5 d5 [; E+ T& R 此外,宝瓶口的功能同样不容小觑,它的工作原理可以比喻成用矿泉水瓶接水,水流再大,瓶口依旧是原本的大小,通过这一原理来控制内江的进水量。同时,宝瓶口与飞沙堰配合,还具有节制水流大小和防洪的功能。
; l, {2 V) Q' f& w 0 S0 B- V" Y! E/ s3 c; g5 V
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协调联动,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成功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也让成都平原成为今日的“天府之国”。 6 ^9 G$ n1 ^9 [: o# {2 [1 [& F
记者手记——
' d( h3 L1 i, M+ p6 _ 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记录着都江堰水利工程运行的时间,从年到秒。在水利工作者的一天、一时、一分、一秒的守护下,都江堰水利工程已跨越了23个世纪。 5 Z3 C; |' j+ d0 M
传承与守护,科技与创新,这是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
. K- C) }. |. m+ n/ m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被世人熟知,是因其宏大的规模与治水的智慧。在过去,李冰父子并无数据和物理知识做支撑,而是依靠着反复论证与实践经验,扭转了成都平原旱涝无常的形势,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 a$ f1 J5 h! s) Q$ ?* k* ^) @ 春秋代序,岁月不居。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江堰治水不应仅仅依靠古人的智慧来进行,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为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是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之下,“分四六,平潦旱”的智慧,得到了数据的验证。 ; w4 w( @1 P. x0 n( A& K
正是在古人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相辅相成中,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才能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1 @+ D9 ^7 {# e/ |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黄铭芯 记者 魏捷仪 图片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王玲
2 B% c! ` p. }8 `5 }- _, P5 j6 m) f/ ]) L" i4 ~
# D. g2 c9 T6 \+ y" A
: e! G2 o1 F. P! _+ T" A
: n( k4 D, ?9 U5 \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