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以下简称“预警监测室”)在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分别以“Microplastic contamination
y; ?* s" n* p' C$ ? in seafood from Dongshan Bay in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ts health risk- t, W, a) b: |7 n6 `: }; {
implication for human consump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环境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影响因子8.1,中科院二区Top,潘钟研究员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和“Assessment of manta
4 U; b) a! Q8 ` trawling and two newly-developed surface water microplastic monitoring' W1 D5 ~0 P+ u/ y9 Y6 a& _4 i
techniques in the open sea”发表于国际环境领域知名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响因子8.0,中科院二区Top,博士一年级学生杜如鹏为本文的第一作者,潘钟研究员和林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海洋垃圾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缩影之一,无论在近岸或大洋,塑料垃圾均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成分,有研究认为50%~80%海洋垃圾为塑料垃圾,其中的海洋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被列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海洋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兴的海洋污染物,是当前全球监测与治理的热点问题,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论文1依托自然资源部海峡西岸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选取福建省东山湾海域常见海鲜品种(4种鱼类和4种贝类),研究典型海产品体内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并对人类食用这些海鲜物种的潜在健康威胁作了评估,结果表明纤维状微塑料在海产品的含量较高,这可能与贝类和鱼类的摄食行为、习惯和它们所栖息的生境紧密相关。风险评估结果发现贝类中的微塑料风险等级较高,其对人类健康有更直接的威胁。该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近岸生物体的微塑料污染的溯源、迁移与转化等环境行为提供了基础。3种不同表层海水微塑料采样装置采样示意图论文2受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的资助,使用常规Manta拖网和两套新设计的泵采分级过滤系统(即新系统Ⅰ与新系统Ⅱ)进行了中北大平洋表层海水微塑料采集。新系统Ⅰ以配备水泵的拖网和分级过滤设备为主体,在航行过程中可实现较大海域面积的样品采集。新系统Ⅱ以配备水泵的采样箱和分级过滤设备为主体,可实现固定点微塑料的采集,且系统中的电子流量计能获得更为准确的采样体积。两套新系统实现了微塑料的现场分级过滤,能够采集Manta拖网无法捕获的尺寸较小的微塑料(0.1-0.3 mm),特别是纤维状微塑料。此外,新系统较Manta拖网有更高的性价比,能够为将来微塑料的采集提供新的设备选择,有助于海洋微塑料采集的统一与标准化。预警监测室近年来在海洋微塑料采样和检测方法标准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其中相关的新式微塑料采样系统和快速识别微塑料等2项发明专利正在实质审查阶段,预期在这方面将取得新的突破。/ k+ }( S, t! w6 a
6 R: h( B1 B& j* G
3 _4 g% M7 T$ a) ], y$ B7 K8 p6 L"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