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X; b9 B! m/ F/ ?+ y7 R8 g$ L: t 原标题:2024-2028年中国海洋牧场预测分析
6 ]! B F+ }- W% X: s7 e+ e 2023-2027年中国海洋牧场影响因素分析0 U1 U- |( U9 ^2 r3 E/ Y
一、有利因素
/ @8 [1 n h! _# O (一)海洋牧场建设管理信息化、智慧化
# y/ R8 D( K- P5 h& x, t* m+ \ 随着人工智能理论、传感器技术和微计算机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具有感知、思维和动作能力的智能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海洋牧场建设作为生态保护、资源增殖和产出的系统工程,智能化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建设和管理也不可或缺。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形成海洋牧场专家知识和方法体系,“智慧”和“自进化”地去参与和处理、解决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各环节出现的问题。伴随海洋牧场建设原理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海洋牧场人工智能系统的构建,实现海洋牧场从设计、育苗、放养、捕捞、生产到物流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精准管理、控制,促进了海洋牧场从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方式的转变,进而提高了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效率,同时也实现了海洋牧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 Y" t' c' Q: g$ W (二)海洋牧场与清洁能源相互融合
' B: q' B- e. {2 p q9 y' V0 t! e 清洁能源是符合国家绿色产业发展要求的热点领域。近年来,我国倡导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海洋牧场作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代表,已经有较为扎实的原理和技术研究,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融合发展极大提高了海域空间利用效率,是高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和实现生物资源恢复并举的绿色融合发展产业。另外,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在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方面实现共赢的方式,建立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新模式,使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让海洋牧场产业发展可靠风前进、扬帆起航。与此同时,除海上风电之外的波浪能、潮流能等清洁可再生海洋能源也具有较强的与海洋牧场融合的潜力。
' g$ U$ |$ \$ F; w! k (三)“一带一路”国际大环境推动国际海洋牧场发展
" l U( j+ \7 f 海洋牧场作为目前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现代渔业模式,在“一带一路”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大环境下,在推进国际海洋牧场合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全球各国将共享海洋资源,共同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利用海洋造福人类的目标,这有利于破解当前全球在开发海洋资源上各自为政的困境。海上丝绸之路让我国同世界海洋各国联系起来,加强了各国间在文化、科技、教育、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本的人工鱼礁建设理念、藻场建设及鱼类的行为驯化等先进技术,韩国的海洋牧场开发及管理制度,欧美先进的深水养殖、资源养护等技术,通过这样的国际交流被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为我国的海洋牧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 A% I9 G! m0 |- a$ e, ?; ^6 \ (四)海洋牧场更注重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补充 + `, v: Y6 m, S* o8 L
海洋牧场是对“海洋农牧化”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是更加科学化与系统化的海洋渔业工程,更加注重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发展。“海洋牧场”既不同于海水养殖,也有别于单纯的人工放流,更不是二者的简单组合。海洋牧场集“放、养”的优势于一体,强化了放流生物的管理和诱集,可以实现在开放系统中进行渔业资源的主动增殖。海洋牧场比海水养殖更加注重环境与品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扩大了养殖生物的活动区域,提高了养殖生物的质量。海洋牧场比人工放流更加注重生境的修复与重建,更加注重放流后的资源管理与保护。海洋牧场是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因此,致力于海洋牧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已成为主要海洋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 |1 Z) ]* Q* q0 k
二、不利因素 4 N* T# B$ h+ j8 U& }
(一)海洋牧场环境和生态监测预警装备及技术尚不完善
& T* q" r7 u6 Q9 N" ]/ f' w, W" n: O 目前,我国海洋牧场监测预警方面的信息技术体系尚不能保障海洋牧场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在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原位在线监测、三维立体在线监测、水动力-生态耦合、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装备及技术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海洋牧场实时在线监测体系和预警预报系统的发展,信息化水平低下。一方面导致海洋牧场仍处于生态环境不可见、不可知,牧场经济物种资源不可统计和不可控的状态,灾害不可预警;而另一方面使得海洋牧场的大力发展缺乏有效监督,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给海洋牧场带来巨大的生态压力和经济损失风险。 0 o7 I, L( A5 V B+ o% f
(二)海洋牧场管理不到位以及产业化程度较低 1 \" p/ N7 t7 q) x
海洋牧场要发挥资源养护的作用和持续长久的效益,需要对海洋牧场的生态、资源、生产及相关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若管理不到位,海洋牧场的资源养护和增殖功能将受到影响。海洋牧场建好后,捕捞生产等活动管理不到位,短期内会吸引许多渔船使用各种渔具集中捕捞或垂钓,极易破坏渔业资源,特别是一些公益性海洋牧场,后期海上捕捞难以管控;一些经营性海洋牧场的资源管理措施不完善,会造成过度垂钓和采捕,导致鱼和贝类资源快速减少,影响海洋牧场的持续效益。除此之外,目前海洋牧场建设和开发利用仍集中在一产上,二、三产业开发不足,缺少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综合体的科学设计和有效运行机制,产业集群弱,三产融合度低,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没有充分释放。
8 H. ?9 D6 o' {5 t5 M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存在发展制约
2 U: }/ Q# c& V/ A% }1 z 海洋牧场建设不同于一般海水养殖模式,开放性特征明显,需要政府、渔民、企业、学术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近年来,虽然中央及各省市陆续出台了支撑海洋牧场建设的扶持政策,但在扶持力度、政策针对性、系统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不能有效缓解海洋牧场建设的发展困境。一是扶持对象以承担海洋牧场建设单位为主,不能有效调动其他参与方的热情。二是海洋牧场重资产投资,资金需求量大,收益慢,缺乏针对性的金融资金和平台。三是用海存在制约,部分海域使用金费用过高,而使用年限过短,挫伤了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 D7 D* {+ {! g9 x (四)人员基础力量薄弱,人才支撑落后于发展需求
& S) |, U" t" ^: ^: D9 @0 o" N 海洋牧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及建筑工程等多个专业学科。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牧场相关设计专业人才缺乏,对海洋牧场系统性的认识普遍缺乏;海洋牧场配套技术、环境优化技术研究的力度相对不够,核心关键技术和经验仍有短板,且海洋牧场项目需要全面统筹、综合管理,目前国内尚缺乏海洋牧场项目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 ; ?* m' E- G8 l# }
(五)海洋牧场规模偏小,同质化严重 : \1 _# `( v+ ?1 ]
在企业层面,海洋牧场建设资金和时间成本较大,且较为完整、成熟的海洋牧场建设工程对建设单位的要求较高。特别是投礁型海洋牧场,前期投入大,效益产生周期较长,需要对其进行持续有效地维护和管理。而多数企业底蕴不够,企业盈利结构单一,融资贷款困难,抗压能力不强,缺少充足的资金及雄厚的技术实力深入发展海洋牧场,导致海洋牧场建设虽然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在政府层面,有关部门对海洋牧场建设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的统筹规划不完善,顶层设计缺位,导致海洋牧场布局零散,造成同质化、小型化的局面。
& O1 |& Z, z+ s0 k R3 }" \ 2023-2027年中国海洋经济产值预测
4 Y* |8 L; `5 G6 y" A( Z6 l 2021年,我国海洋经济产值达到9.04万亿元;2022年,我国海洋经济产值达到9.46万亿元。
4 Y) y1 \1 y# ^0 e 我们预计,2023年我海洋经济产值将达到10.05万亿元,未来五年(2023-2027)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61%,2027年将达到12.50万亿元。 ) G- I* F6 f M6 L8 w0 R6 D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23-2027年中国海洋经济产值预测5 p/ B6 W6 O4 C/ `" @+ d
* i( P/ ?9 R% P4 k* k( A; K# V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0 \! H2 f( n/ F 2023-2027年中国海洋牧业市场规模预测
! r$ J! K2 V$ L, A7 M) D; ^% K& K5 H7 \ 2021年,我国海洋牧业市场规模达到1,119亿元;2022年,我国海洋牧业市场规模约达到1,255亿元。 ! R, i* B/ z% }* v% C
我们预计,2023年我国海洋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元,未来五年(2023-2027)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44%,2027年将达到1,936亿元。
) X/ K0 _1 W# G/ t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23-2027年中国海洋牧业市场规模预测
7 v( a$ X* v" s- T1 \( y0 g) R9 j
7 o& y" a& m, W* \+ ?6 u: s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R8 W. Z1 n/ u: s+ `
+ G }$ a' E( P B3 A 责任编辑: % \6 S5 {$ w% W" {0 h4 u
9 c. |* r8 s: t: C( `
( e. w/ V, z/ K; 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