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加速气候变化适应行动 - 沿海气候变化适应计划

[复制链接]
& g5 V: p& r, L: @7 D! Y) O

本期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

" w* a* M) F5 V+ L9 w) q5 g7 Q+ U+ Q4 T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吴鹏

. M2 D2 b& W$ b5 p- u

本期观点:

" x4 W. u$ I+ }+ q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中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平均年降水量呈逐步增加的趋势,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上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

9 q- g8 ^( l& e" a

适应行动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气候风险的长期预警系统,为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 H( H9 Z2 W* }7 I1 F. f9 B

南水北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带、海绵城市建设等都是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实践。

7 O) ^ O% A8 s+ a

近日,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发布的《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指出,2019年是全球有气温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仅次于2016年。由于温室气体水平持续上升,新的“史上最热年”可能在5年内出现。

: F& {- T0 [9 h. L/ Q: h2 k

人类已经偏离了实现《巴黎协定》所要求的1.5℃或2℃目标的轨道,急需采取更有力度的行动计划。在此之前,适应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事实上,对于不少国家来说,适应气候变化不是未来的设想情景,而是已经迫在眉睫的现实,因为气候变化威胁就在身边。

4 h. r6 N+ ], [( J4 |% ]

气候变化“足迹”

% ^* E7 P/ J3 x$ D% d e+ U* X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随着气候变暖,干旱、洪涝、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灾害强度和影响范围不断增大。海平面上升、冰川消退、水资源短缺加剧、生态系统退化、荒漠化加剧、农业减产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日趋严重。

# S' ?' C' X S! ?

变化的气候在全球各地都留下了“足迹”。在这近百年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0.09℃;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现逐步增加的线性变化趋势,但不同气候区年降水量表现出明显差异,总体上呈现南涝北旱、西部暖湿化趋势。此外,1980年至201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平均每年为2.9毫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 C. ^8 }5 W4 Q0 x

统计发现,近60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增加,极端低温频次明显下降,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趋势加强,登陆台风强度增大,霾日数增加。

) p3 e* w# Q x0 ^' U# T+ F2 Y7 {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10年至50年,在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模拟情景下,中国区域平均温度将持续上升。其中,北方地区增温幅度大于南方,青藏高原、新疆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增温较为明显。此外,中国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也将持续增加。

% A! a5 r2 q/ ?2 ?9 M

“未来气候变化造成我国降水和温度时空分布异常与极端事件增加,主要体现在暴雨事件增多,区域干旱程度加重,冻土融化面积增大、冰川消融面积扩大等方面。”丁一汇说。

( H* {5 b2 _! i ]" l' [

适应的“红利”

( k# M5 ^* R/ H5 G# q& Y+ U

在变化的气候条件下,我国北方干旱受灾面积扩大,南方洪涝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预计到21世纪末,我国的高温、洪涝和干旱灾害风险将加大,尤其是在高排放情景下,这些风险会变得更大。在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减缓和适应缺一不可。

1 L: a6 m! W* E( ]5 N# f y( o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比如植树造林)等减缓措施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根据最佳的设想方案,减缓措施大约会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以后逐步产生效应。虽然国际社会力争将升温控制在1.5℃-2℃以内,但温度在大约2050年以前还将持续升高。此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一旦进入大气,可停留几十年甚至数百年。这意味着即使人类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把全球温室气体浓度降低到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达到几百年或上千年之久。

3 s8 m! x$ ^1 i' N1 K6 u- G

因此,积极主动的适应行动更具有紧迫性和实效性,其作用和意义也越来越重要。丁一汇认为,无论未来20年至30年间采取何等规模的减缓措施,人类仍需积极行动起来,在全球和区域层面采取更多的适应措施,以减少预估的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 k; P0 H; _& X) Q, I$ d

全球适应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现在适应:全球呼吁气候适应性领导力》报告指出,气候适应可以带来“三重红利”:避免现在和未来灾害损失、通过创新产生正向经济收益、额外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气候适应行动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回报,对提升适应力进行投资的总体回报率很高,效益成本比在2:1到10:1之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高。例如,投资早期预警系统所挽救的生命和财产价值是其成本的10倍,提前24小时预警即将到来的风暴或热浪可以将后续损失降低30%。

( O( o& J5 Z' _ M6 D. c

“适应行动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气候风险的长期预警系统,为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丁一汇说,目前一些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推行早期预警系统,根据去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报告,这些预警系统已取得积极有效的成果。

3 b$ I8 }6 Y J* L, F1 E% |

适应行动

2 m0 y9 ~! A7 _$ l& c

“南水北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带、海绵城市建设等都是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实践。”丁一汇说。

, Q& t1 m/ ^$ d+ M6 a

南水北调工程将中国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大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0 Y/ {( E# k2 Y- V. h. d! y) W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型且最成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气候变化适应行动之一。得益于此,该地区粮食和水果产量得以明显增长,黄河的泥沙沉积每年减少上千万吨。

/ l/ N) r+ ~! Q) s" m

我国从2015年开始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地区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加强雨水径流源头控制、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上海临港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在采取一系列绿化措施,作为传统洪水防御措施的替代方案,包括建设湿地、屋顶花园、公园、林阴路和植被覆盖的公共区域等。此外,上海还加高了防护海洋灾害的堤坝高度,对于保障市民的供水系统安全和质量以及应对海平面上升做了许多新的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7 t0 i4 ]# G# @

“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不少城市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正积极建设生态城市、清凉城市、冰雪城市等,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丁一汇说。

1 D% J4 v+ F( T

结合我国的气候变化实际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风险,不同地区需要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具体而言,在东北地区,可采用冬麦北移、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等措施,利用变暖的有利条件,促进粮食生产;在西北地区,合理配置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旱区农业适应能力;在西南地区,加强泥石流滑坡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在华东、华南的沿海地区,根据海平面上升趋势,逐步提高沿海防潮设施的等级标准,加强对台风和风暴潮的监测和预警。

" s9 C2 {0 e% g1 V; W

“全面提升我国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气候灾害风险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研究,提高对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认识,提高对极端事件的预测预警水平,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和巨灾保障模式。”丁一汇说。

0 H7 d C. x, |/ e

他山之石

0 g8 }" \; v! D: C

加速气候变化适应行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各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潜在风险,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实践,一些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其中,荷兰在治理洪水过程中积累的适应经验可谓典型。

3 K" G& e1 n$ [$ R

荷兰人口稠密,并且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因此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风险。1993年和1995年特大洪水之前,荷兰主要采取加固堤坝的方式来抵抗洪水。然而,随着城镇经济开发活动的增加,建筑物不断靠近河床,河流被渠化拉直,进一步导致堤坝间河流空间变窄、河漫滩抬高、堤坝两侧水位差变大、河流溢流功能减弱等问题。如果继续通过不断增高堤坝来防御洪水,就会带来更高的决堤风险和更严重的灾害影响。

4 X* G- | h% V( {' H! M: l

于是,荷兰在2000年制定了一个适应项目——“扩大河流空间”(Room for the River)。该项目强调自然洪泛区的功能实现,对堤坝进行改造,拓宽河道。如果水位升高超过设计水位,就通过扩大河流本身的下泄能力或者降低洪泛区的水位,达到降低河流水位的目的。此外还在河中建立新的休闲小岛,不仅可以有效管理和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同时还增加了新的休闲和公共空间。

) {0 h; r4 D* ?! ?, U" e

事实上,很多沿海岸国家均面临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水和风暴潮的威胁。越南正在加固古老的沟渠和堤坝体系,以保护自身远离更猛烈的潮涌;马绍尔群岛、基里巴斯、马尔代夫等国家正在通过种植红树林、恢复湿地等方式来减缓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保护沿海岸区域;英国修建的泰晤士河防洪闸可以使伦敦免受潮汐和风暴潮的影响。

. x {) l8 w7 X) `7 B

适应日益加剧的干旱、洪水等天气气候事件也是很多国家的当务之急。厄瓜多尔的农民正在建造传统的U型滞留池,在湿润的年份收集水,到了干旱年份放水;在津巴布韦,农民种植耐旱型玉米,每公顷玉米地的收成比传统玉米高出600公斤;在孟加拉国,农民正建设“漂浮花园”,即易受洪水侵袭地区的风信子筏,并在上面种植蔬菜。

6 c1 v' Y, h, K1 ^# M; b

“气候变化适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很多适应措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效果并不断完善,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借鉴、分享经验就变得尤为重要。”丁一汇说。

" a7 b% H3 U: U) R* X% S8 O! v # u, R4 U0 e& a7 ]$ h ! _/ ^2 D$ m, g1 h+ C, R1 w9 V7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湘湘外婆
活跃在2024-11-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