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上海鸟的飞行路线,使得科学家们认可了大陆进行漂移的假设 - 海洋鸟类迁徙路线

[复制链接]
- g% U/ Y' p$ y
9 D* y9 ]1 C( l; L. [

科学家们对于“联合古陆”的逐步解体的过程中,曾用了一种名叫洋鸌(hù)的海鸟鸟类,对它的飞行路线上来作大陆陆地漂移方面的解释;这种海鸟,它们冬天居住在濒临大西洋的南极洲一带;每当春天来临,它们便成群结队往北方飞去,飞到北极圈内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上进行栖息。

/ A/ a7 r: b8 N* L& y! Y! x
$ t5 n, O* z" c% N% n

但是,洋鸌一年一度的迁徙飞行的路线并不是大致的直线向北飞行的路线,而是一条异常迂回曲折的海岸线飞行迁徙的长途旅程。

g, T4 t ^! |+ Z9 Z8 y; }

它们飞越大西洋,到达非洲的西南部沿海,接着然后折向西北,飞往大西洋彼岸的南美洲西部;然后再次飞越大西洋,到达非洲大陆的西部沿海地带.....

/ l% d8 M$ @8 j4 S( `9 q

洋鸌的这样一条奇特的“之”字型迁徙的路线,真像是一个让人们猜不透的谜题,直到科学家们将“联合古陆”漂移分离的概念建立起来后,这才从中揭开了洋鸌飞行路线其中的奥秘;因此,只要把大西洋闭合起来,恢复到远古时代的美洲、欧洲与非洲相互连接的陆地情形,这就可以发现了,洋鸌的飞行路线差不多就会沿着大陆向北飞行成为一条直线。

Q' @' e% x- s: F: _
( n9 X& t3 J' C

看来,洋鸌的飞行路线在远古时代本身就是一条直线,随着后来的大西洋海域的裂开,洋鸌的迁徙途中的“航标”美洲与非洲的大陆被大西洋错开了,使得大陆上的“航标”就此有的落在了大西洋的西岸陆地,有的一些则跑到大西洋的东岸陆地上。

, H% i' y+ w+ n8 A i, ?/ N

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海鸟世代相传,遵循着祖先所指引的“航标”方向进行飞行着;然而,随着大西洋慢慢地张开,它们不得不从大西洋此岸的“航标”飞往大西洋彼岸的“航标”,然后再从彼岸折返回到此岸的地带,原来一条笔直的最短的飞行路线,结果随着大陆的漂移运动,而变成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遥远飞行的旅程。

/ j& \/ }% W) Z
- o& P& W& M3 {

总之,洋鸌勇敢有余,但是其智慧不足,它因此上了大陆漂移的“当”,多飞了很多很多到达北极地区的冤枉路程。

" x$ D$ E8 p% y$ }& i: H8 q; N$ K" Q# C

关于远古超级大陆的分裂解体与全球个大陆间进行漂移的历史,在具体时代和历史的进程方向上,科学家们对此的认识还不完全的统一;例如有的学者根据古生物学资料上的记载,认为北大西洋可能在远古二迭纪中期就开始进行扩张张开;对于印度洋张开的历史时期他们则也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彼此对于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裂开漂移时代却分歧不是很大。

; \$ R+ X: A: D- v

仅仅是迪茨和霍尔登两个人所提出来的“联合古陆”复原图和此后的一套“大陆漂移”图,他们就此认为两亿年前的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一亿八千万年前这座“联合古大陆”才开始分裂分离,这才使得北面的“劳亚古大陆”和南面的“冈瓦纳古大陆”也跟着进行了陆地的漂移,直至现代时期完全的分开。

. n) K$ A! d* F, v' m( }3 R
0 @3 v: x' V# J, A. u

在“联合古陆”的破裂、大陆的漂移过程中,全球大洋的布局也跟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大陆陆地裂开的地方,因此而形成了新的大洋洋盆,随着大陆逐渐的漂移离开,新的大洋海底的洋盆日益扩展;相反,那些原有的古老大洋海底,却不断地被漂移而来的大陆陆地的基底所掩盖。

/ p" w& G/ s; K! H

不难以想象,大陆漂移的证据不但会在全球大陆上找的到,同时也会在大洋的海底区域上,发现到更多漂移的证据;

( H* z3 b( X: Q; K/ _( E' l7 v
- a b3 p5 e7 ? y

事实上,大洋海底一系列的扩张,终于让科学家们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即海底扩张说;这个新兴的“海底扩张说”曾在上世纪60年代时期风行于世界;它的诞生因此则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运动机制与最强硬的陆地漂移的证据,从而使得这场“大陆漂移”的活动论最终取得了对“大陆固定论”绝对压倒的优势。

: M" g' s: U1 F" V0 c% k o: t
/ c" Z, Y0 s2 z( c. S6 Z) l 5 _* H& b/ f3 L( ]: \* u. m0 V8 `6 M9 h p(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亿脉
活跃在2024-9-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