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o1 A+ O5 S2 m/ \6 l/ j U " b) Q: a. Z$ W ^: n
, Q A( j" Q- f% W! ^
2 J; L) E' y& W( S1 A( P4 j+ e
- K, N4 }2 v- m! U 中新网武汉2月25日电 (王俊芳 程晓龙 马芙蓉)记者25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陈中强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学院、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生态计算模拟对2.52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模式进行客观定量评价,发现海洋生态系统彻底坍塌比生物多样性崩溃晚6万年。 ( l/ o! a+ T" K9 e& Q( Y
7 G- T9 @$ ~ t8 X/ C' W
5 H- S, S# \' B+ T. Q 该研究成果揭示了生态系统韧性的一面及面对极端环境生态大危机时惊人的抗灾恢复能力,也为未来生态系统管理带来启示,即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可能是更具灾难性的生态系统坍塌的前兆。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 $ V; M+ b: m" |: l9 Z) l: h/ y' C7 P
( q% t& w) F& L# f# Q$ | : H' }; N7 m/ V
在地球生命长河中,生物经历了至少五次大灭绝。每次大灭绝最直接表现是生物多样性锐减,但与之伴随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灾恢复能力却鲜为人知。 - p6 _2 x9 y$ z. Y# n7 L- P
}' J/ \% v5 v
6 Z" ^ G) @; f$ Z; {3 Z, Y
陈中强介绍,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是地球生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灾难事件,造成逾80%海洋生物物种灭绝,同时永久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这次极端事件为评价生态大危机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结构的演化关系,提供了绝佳窗口。
- Q) [5 T5 O3 ?1 i8 Z0 i( N 4 o4 L# b' V* D1 h: D, S( s Y+ S
3 L& O) @5 u. h5 d" y& A- Y
陈中强团队运用国际最先进的生态系统数学模拟技术,开发了古群落生态数据库结合古食物网模型,主要利用生物之间捕食关系,将生态系统底层的初级生产者至最高层的顶级捕食者全部联结在同一食物网中,定量分析其网络结构及结构稳定性演化规律。 % K, m I$ m7 [
2 i. B+ x9 K9 C D0 j
: e) d& H* \, N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我国华南地区9条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剖面,汇编研究剖面记录的所有古生物数据,将其分为大灭绝前、其间和大灭绝后三个时间段。结果发现,海洋生物在本次生态大危机中遭受了两幕式灭绝打击,第一幕中生物多样性突然全面崩溃锐减,但直到6万年后,在海洋酸化及长时间高温和缺氧多重灾难打击下生态系统才彻底坍塌,从此现代演化型动物主宰了海洋各个角落。(完) - O0 i3 j0 [2 K9 c' H
, p3 E( e u6 y6 o0 u4 s- [' ? T& x+ X: ]$ b* _7 D1 o2 k
(中国新闻网)
1 l3 {, n/ f- v0 E/ Y1 w( J# H & v9 u( _8 B% X- X7 S, s' C
6 b2 Y# U1 m: l+ e) A
举报/反馈 ; W1 V' J3 s8 i( S
# h( v- m" D# g# a7 H
5 w, \# R1 {. x- S
6 C7 } ~# ^1 `8 F' q" g j8 o)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