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b: j, H% i
原标题:探访昌平地震监测中心站:每天为地球“体检”,24小时运维值守
% J2 x4 _) }% K& s& W
8 f4 ~- }3 y. @7 a" }& w “延庆一般站,仪器设备是否正常?”“正常”“观测环境是否正常?”“正常”“数据传输是否正常?”“正常”……
2 u/ c* X8 C' e" k5 Q3 Y 十点一到,会议室的视频画面打开,北京市地震局昌平地震监测中心站副站长胡毅涛站在屏幕前,询问着各一般监测站的情况。 ) P$ X5 t" Q( Z7 G$ r
 : _$ }' H" ~" { o2 X" Z: |
胡毅涛在询问各一般监测站的情况。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 X9 k, L2 A r$ }( u
现有的昌平地震监测中心站于2021年正式组建。“为提升运行效能,北京市地震局在原有昌平、延庆、通州、房山综合地震台的基础上,组建了现在的昌平地震监测中心站。”胡毅涛介绍,“目前,我们主要承担地震监测设施运行维护保障、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应急响应等工作。经过改革,队伍进行了整合,业务分工更加明晰,处置问题更加专业,速度更快了。” : \ U6 p% U/ }1 h) Z- `
每天为地球“体检”,确保观测的连续性 $ ]% o8 O) z' @; g2 G* o: Y5 f7 d
从外面看去,中心站共有两层,一层是各业务处室,二层是办公室。“目前,我们共有综合业务室、数据质量控制室、监测运维室、计量标校室四个处室,初步形成了信息实时共享、人员资源统筹调配的辅助决策一体化平台。”胡毅涛说。
7 F: `( Z. Q1 W+ i- q* |: r 其中,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是最基础的工作,相当于每天给地球“体检”。胡毅涛表示,“每天9点之前,值班人员要完成前一天地球物理观测设备的数据采集、处理和上报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验,需要工作人员排除外在的干扰,耐心、细致、严谨地完成,才能给预测人员提供最基本的数据保障。”
5 U: D$ y* v7 `9 n- J 走进数据质量控制室,值班人员正在对波纹进行分析。“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电数据,都需要经过工作人员的预处理,才能转变成直观的、能够应用的信息。” 5 v q5 J. X' @! P( H- j- p0 b1 M
新技术的运用使得“有人值守,无人看守”的改革理念落地生效。从监测运维室的监控屏幕上,可以看到昌平中心站及延庆、房山等一般站的实时情况,多个画面可以实现切换。胡毅涛表示,因为地震监测站多建在无人的山区,该设备对防火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j/ H3 Q( E$ x5 d( g8 v+ H
监控与运维分系统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几何小图形,分布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中,北京有199个监测站点,中心站主要负责175个站点的运行维护工作。”计量标校室主任说,“如果图形是绿色,说明运行正常,如果是黑色,说明出现‘断计’情况,能够直观、一目了然地看到。一旦出现断计,我们会和运维室联系,派出运维人员对站点进行维护,确保观测的连续性。”
0 L8 D; x9 {7 Q# n/ i& R( Q$ w 是监测站也是重要的科教基地 ' {, n( F6 d: p, U
“地震监测怕受到外界干扰,所以监测站在选址的时候,会优先选择山区等偏远地带。这些野外站点的连续运转,都需要运维人员来保障。”胡毅涛说,“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节假日,如果这些观测站出现问题,都需要及时出动人员,24小时之内进行修复。” 7 F# G Q5 w7 C6 g! H" R2 j
“我们也会尽量保障运维人员的安全、舒适,年龄大一些的技术人员尽量进行一些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去野外的工作人员,我们给他们配备一些驱蚊药之类的防护用品,但野外的条件确实很艰苦,有些地方没有路,不好走,需要工作人员一步步蹚过去。”胡毅涛表示。
3 y( K+ b7 F5 c$ c 当天,就有一拨儿运维人员前往怀柔区喇叭沟门乡,进行站点的维护工作。从传回的视频中表格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将电脑放在高处,在人烟稀少的郊外,进行信息的记录工作。 ( B: w, n3 L3 r: z
从办公楼出来,远远看到一座小亭子,这是1985年老一辈科学家设立的地震形变基准点,如今已经斑驳,被更为科技、智能化的手段所取代。
L) b" i! r! e* V. e- ]: \/ t* d 旁边的备机备件室里,存放着各种各样的地震观测设备,包括不少老旧仪器,如数字式测汞仪、电子自动补偿仪等。“北京市所有地震仪器的位置、使用信息都记录在案,出库入库遵循严格的规定。”胡毅涛说,“平时,我们也在逐渐对一些老旧仪器进行整理,这是一项很繁琐的工程,希望将来也能够发挥一定的科教功能。” # r, @4 ~; N% W
 % j; W; g7 G& d; y( Z( |
老旧仪器展示。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 t% r3 ?1 N% x3 ~1 ~+ s) h
“在重大的时间节点,比如5·12防灾减灾日,我们会对周边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进行科普讲解,这也是我们改革之后的一项重要任务。”胡毅涛表示。
3 f' v7 X- P0 X5 t! T' E 【对话】
; z4 ?" }. V7 A3 i+ a! f% x 新京报:昌平中心站在北京市地震监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7 [3 `# t8 a0 o$ p$ ^! u4 o+ \0 G 胡毅涛:地震台站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单元,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石。目前,昌平地震监测中心站主要承担地震监测设施运行维护保障、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应急响应等业务。
6 H: z! B, o k$ M 昌平地震监测中心站工作日及节假日实行双人24小时在岗值班制。以地震监测设施运行维护为例,主要负责昌平中心站、5个有人值守地球物理观测站、5个无人值守地球物理观测站的70套观测仪器故障维修、标定检查、测区巡检、设备巡检等工作;同时,管理175个烈度速报与预警监测站,每年完成2次烈度速报与预警监测站现场工作状态巡检,严格执行故障24小时内修复工作。
0 H6 _- B( J: `4 Y5 D+ q3 ^ 新京报:经过改革和建设,昌平中心站应用了哪些最新的科技和设备?取得了哪些成效? 4 H9 ^& c7 s+ N6 q4 j) _( B
胡毅涛:2021年中心站改革初期,昌平中心站以强化组织管理、注重执行高效、体现集约优化为目标,实施了“地震台站远程监控系统”和“中心站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 t/ b/ @$ y+ J6 O0 J, W 三年来,初步形成了信息实时共享、人员资源统筹调配的辅助决策一体化平台,有力支撑了“集中管理、分散办公”和“有人值守,无人看守”的改革理念落地生效,提高了全站职工工作意识和任务执行力。
& z( M4 [$ z; p" f* I4 f 特别是在2023年全市消防安全大整治、大排查期间和7月底8月初北京市特大暴雨期间,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站积极配合全局工作部署,严格落实消防管理要求,每日报送一般站降雨过程、防汛措施和运行状况,确保了情况反应清晰及时,处置高效有序。暴雨期间,中心站和一般站未出现显著损坏,仪器设备正常运转,震情监测未受影响。 3 M# o& m R& I9 H6 H% ^( ]
新京报:昌平中心站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北京子项目的建设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 m+ t" _+ ~% N" x' Y 胡毅涛:目前,北京市地震局昌平地震监测中心站基本完成了中心站改革任务,承接了预警站网运维核心业务,与北京地震台建立了预警二级运维模式,布设了系统运维监控平台,建立了完整的故障响应、处置及反馈流程等。
/ v1 z* Y5 ~" ^3 d" R+ D' K. F: s 在预警工程北京子项目建设中,中心站与北京地震台分工合作,完成125个预警台站建设质量检查、110个预警台站路由器电源模块更换安装,完成现场加速度计调零和方位角调整任务等,成为预警工程北京子项目建设运维力量的有力补充。 % ^' R0 l! b3 f6 R6 j0 _
【记者手记】 % Z# l7 |) d+ J b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地震”一直是公众比较关注的话题。但大众对地震的关注,可能仅限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
! T( ~+ Q4 Q* E' h. E* J6 @: H 随着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可以在地震波到来之前,及时收到预警信息,采取合理的避险方式。
1 R5 E' `/ E1 W 而这些准确数据的背后,凝聚着地震监测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他们需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复一日地观察着周围环境的“风吹草动”,作出严谨、科学的判断。
9 A1 c' g& ~* }7 t 任何人为的扰动都可能对观测信息产生干扰。因此,监测站往往选址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他们有的需要跋山涉水工作,有的把办公室当成了家,从二楼望去,很多房间里都放了张单人床。
# h- r7 O( |. u! U 想起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z! F- t1 W/ _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 n, g8 W* c5 J+ y2 t( X* |
通讯员 孟静 , q7 q. [, d. K$ }/ y! R
编辑 刘茜贤 ! o% _* I/ ^ M; c8 h! H
校对 赵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X: y4 U5 x( B2 T
- [7 O. J( A, ^& p5 F* K0 N; ~4 @4 b 责任编辑: 2 R$ Q! f+ G- {
. P, d& t# ]' B4 q) Z/ @- _% H+ @9 O6 g
8 M& {1 t( z* ]( I4 K
) e: K; ~ F/ t/ H4 C( L-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