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A/ s" W. M* S$ L( X 张云飞
" Y0 T' d9 K6 Y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 Z# I! b6 [" g& Z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7 h& Q9 O- C3 X0 b- q# d8 L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8 l, P5 k, S6 o8 N% Z" V
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0 u% E( q$ N# I
习近平总书记4月视察广东时强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q' _7 |8 `& e- p
2 z6 ]( e. {7 G7 a 围绕实现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新征程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部署,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将助推打造海上新广东,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 U/ U1 ~: X; Y3 U, Z
# M* k0 j: c$ G7 O ?
守护海洋生态环境 & o S8 s1 B* i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对于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极为重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因此也要将人类、鱼类、海水、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环境要素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大力守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再造碧海蓝天、沙洁水净的人间美景。
( e5 e0 m4 p. i/ C1 u 红树林是少数能够忍受海水盐度的挺水木本植物之一,是形成海岛和延伸海岸的重要推动者,具有净化海水和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等多重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红树林面积现已由21世纪初的2.2万公顷恢复到2.7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要按照红树林生长繁殖的生物学规律和生物多样性规律,基于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多重科学基础,综合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加强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求,还应该充分发挥红树林在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好红树林的“碳库”作用。
1 N2 M+ L/ }+ y: t5 F 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1 N4 L; o+ C2 b7 K( I3 Z1 h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生物群系具有强大的生物生产力,海洋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是一个海洋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经济强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建立和完善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大力培育绿色、循环、低碳的海洋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海洋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让海洋成为促进生产、提升国力、造福人民的宝贵财富。
% _" u! Q& D& C* H" M& L- k 在第一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海洋生态农业和海洋生态渔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因此,要在单纯的海洋养殖区域恢复和修复生态,在此基础上,大力打造“红树林种植+水产养殖”的现代版桑基鱼塘模式,将红树林保护和渔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和推广“生态+智慧+海洋农业”和“生态+智慧+海洋渔业”等经济模式,推动海洋农业和海洋渔业向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和带动农业现代化。
9 d5 ? X" Y( H% {: l! T, k 在第二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海洋生态工业。把发展海上风电和海上光电,与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和海洋天然气资源结合起来,与开发利用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能结合起来,在促进和带动能源革命的同时,将海洋电力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海上风电和海上光电的过程中,应采用“海上风电+海洋生态养殖”和“海上光电+海洋生态养殖”的模式,发挥海上风电和海上光电的综合效益,促进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在此基础上,要用海洋生态工业助推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0 x3 u6 f* i3 R, o$ k( S
在第三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服务业。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用海洋旅游资源,建立和完善“红树林保护+观光”“海洋保护+观光”“湿地保护+观光”等模式,大力发展海洋生态娱乐和旅游产业。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要促进海洋运输尤其是远洋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港口和绿色海运等绿色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了支撑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应该按照“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式,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科技,强化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动力,以可持续的海洋科技支撑和推动可持续的海洋经济。 & Z8 C* L6 w' u8 C9 L/ W
弘扬海洋生态文化
' ?2 h1 l! @# W( G( }0 s 人类与海洋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海洋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生态文化是影响人与自然交往行为的重要变量。要大力弘扬海洋生态文化,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全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全民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敬畏海洋,牢固树立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文化观念,倡导爱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海洋生态道德,推动海洋生态文化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海洋生态文化教育宣传体系,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海洋生态文化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将海洋生态文化传播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各环节。要引导公众牢固树立蓝色国土观念,自觉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大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投身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当中。 9 T$ _7 }- s3 x/ P
加强海洋生态治理
' y+ ?# s+ u1 k6 S+ Q8 h/ S+ C8 X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要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大力加强海洋生态治理,实现海洋生态治理现代化。 7 |4 `% V4 q J! c5 k1 T
要按照系统观念,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健全包括海洋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在内的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在海洋,根源却在陆地。因此,要坚持统筹推进陆海生态文明建设,严格陆地生态环境标准,严防陆地污染物无序排入海洋,坚决控制陆源污染排放总量,坚持用生物学方法等多种科学手段治理海洋环境污染,有效避免海洋成为污水池。为此,要建立和完善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执法。 D! [3 j5 X* z/ U( u4 \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在有效维护国家海洋主权的同时,还要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的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海洋秩序,积极推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合作。要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推动全球海洋经济共同发展,推动全球海洋文化交流互鉴,让海洋造福全人类。 , s/ N% N& H1 i3 q# r& r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 D( {/ V+ c$ D+ ?, r
微信编辑:张菁菁
" e6 J$ Y. t2 D1 u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4 k' U* p, {* C6 j3 F+ J0 l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 W9 M% t' s$ m' j* A" A 微信二维码 
" r8 p9 z9 u- i3 A4 L 微博二维码 9 D' x- h0 b) d; @1 c9 b6 T6 F# j
- J) l2 U- c; Y8 K% x/ N9 f' i! x6 @% c7 `* a( ]
2 P1 } y* ]6 ~8 C5 R9 O, S. p
+ j+ @5 q2 Q. w2 W: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