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4 d3 v0 l; k7 X' U6 n 155年前,即1866年7月17日,经过第四次尝试,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铺设完成,连接其欧洲和北美。
- `7 y( C L$ u0 ~( R* T  " j: u$ r* S! U
英国艺术家罗伯特·达德利(Robert Dudley)创作的油画,再现了“大东方(Great Eastern)”号客舱内,检查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情景。
4 ?% e; a- L. ~: j 在此之前,两地之间的信息都受轮船或帆船的速度制约,平均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现在很难想象这样的情景,但在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发生的任何事情,美国和加拿大要过半个月才能知道,而南美洲则更晚。按照现在的标准,当时地球上的信息传播非常缓慢,世界尚未统一。
( X/ S3 W6 d+ i 
; H7 w( L9 b) F9 f& I 1860~1870年铺设的北大西洋电缆示意图。
: p! Z3 M! a x 1857年,首次尝试在大西洋海底铺设4500千米长、2500吨重的电报电缆,但在铺设过程中,电缆断裂,无法从海底打捞出水。第二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这次似乎成功了。
% {" w- @; V5 _' F3 L  - q8 C! ?* z0 t7 j( k
1858年,铺设海底电缆的英国皇家海军“阿伽门农”号战列舰。
7 ]8 _7 X' e8 s: I' z 1858年8月16日,海底电缆建立大西洋两岸的连接。维多利亚女王与美国总统布坎南互致问候,103字的王室电报因信号微弱,传输耗时长达16个小时,才到达美国。然而,这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 F2 y1 Q. f5 F; g' C) v  5 D0 ]7 `. J1 m0 d; |6 ?' u7 h
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卷制机。 " K) M& c3 y/ N" }1 _
不过,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信号就中断了。由于电缆无法打捞,因此无法查明原因,很可能是某处的防水层出现故障,造成电缆腐蚀。
4 }: s0 @- Z2 N( d) t q  2 U: Y5 k5 q3 l
1866年使用的电缆结构,中央是被几层橡胶包裹的铜芯,外层是黄麻缆绳。
; l5 Z1 K% S% {' b `) h6 ?' @ 因为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连接新旧两个世界的尝试在1865年才再次开始。当时已经研制出一种更耐用、防水性能更好的电缆,中央的导电铜线被包裹一层天然橡胶。外层是覆盖了黄麻表层的粗钢丝,黄麻纤维在水中不会腐烂,这可以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 4 W/ c4 X8 O& T. C1 g) t; y% Y
 ; u' a) \9 k2 |, A+ D/ B
将海底电缆装入“大东方”号的货舱。
) R: t2 c% S; N- S" n 为了铺设这条海底电缆,动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蒸汽船“大东方”号,该船排水量达到30000吨,并进行了专门的改造。然而,这次尝试再次失败,“大东方”号在大洋中央遭遇一场风暴电缆断裂,尽管试图打捞沉入海底的电缆断头,却没有成功。 " f4 {; ?& m G" Z! C$ g
 ' O) }( e# a. e& D# |" `
正在铺设海底电缆的“大东方”号蒸汽船。 0 {+ X( b- z+ ?
然而,人类的坚持超越了恶劣的气候。第二年,又铺设了第四条电缆,并稳定服役多年时间。为了加快信息的交流,随后又沿着这条海底电缆的路线,平行铺设了另外三条电缆。1874年,一条海底电缆将西班牙和巴西连接起来,这是南美洲与欧亚大陆首次连接到一起。
0 {6 w Y8 u3 U3 u3 r% G
" U( D$ t8 J( j& N# t0 W/ V* p0 y* Q: j" A6 H4 T" N
C* | T6 N+ l' R; I( _$ D) a: k- z9 I f, I& v2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