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1 K$ H2 I9 g0 \
& w$ c- K% j4 o: Q. U0 L- k: b7 x & U7 _3 ]4 W' t
海啸灾害严重的国家,首先是太平洋国家,都要求能有效地预测和防御海啸灾害。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因此在海啸发生前预测海啸的到来就很难做到了。这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强地震都能激起海啸,而只是那些伴有强烈海底运动的海底地震才能产生海啸。这类地震大约占太平洋区域地震的1/4。 : H; I: a1 f7 o! X
然而,一旦地震海啸发生,只要在震中附近的验潮站首先发现海啸,则依托海啸传播时间图和现代通信技术,就能迅速地发布海啸警报,包括海啸发生源地、海啸波到达影响岸段的时间,并估计它的强度和破坏力。以上述技术为依托,美国首先于1948年在檀香山附近的地震观测台组建了地震海洋波警报系统。
1 p" s4 ?0 S! ` 初期,该系统的主要业务仅限于夏威夷州。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成立后,于1966年决议促请美国提供条件成立国际海啸执行机构——国际海啸情报中心(ITIC)。与此同时,海委会设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国际协调组。
1 Z$ Q$ J [9 e& ^& f6 x 根据该协调组的建议,认定美国在檀香山的警报机构执行“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PTWC)”的职能。鉴于海啸区域警报业务的特殊作用,以后还组建了若干区域或国家的海啸警报中心,它们是夏威夷区域海啸警报中心(HTWC)、阿拉斯加海啸警报中心(ATWC)、日本海啸警报中心(JTWC)(包括札幌、仙台、东京、大阪、福冈等分区域海啸警报中心)、俄罗斯海啸警报中心(RTWC)等。 % {! | d' M5 | K- q
现行海啸警报业务的实施过程如下:当承担太平洋范围内海底地震及海啸监视业务的分属于24个成员国的100多个地震和验潮站,一旦测到大于6级的海底地震,即把情报实时传到PTWC。这时有关国家和地区对这次地震能否产生海啸,还必须等待靠近震中最近的验潮站水位观测报告,当水位观测证实有海啸发生,各警报中心即可根据观测到的海啸波参量,用海啸传播时间计算模式或图表计算出海啸波到达全太平洋和各个海区内各岸段的时间、波高、预计破坏力等,并立即通过警报系统的电信网络发布海啸警报。
- x' y. p/ B( m! T0 A, L 如果预计海啸灾害足够严重,就可使用包括广播、电视、电话、电报、通信卫星等一切发布手段。这时,当地的民防机构将根据预先已经制订的海啸灾害防御规划方案,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和抢救重要物资等。海啸波对航行或漂泊于外海的船只没有影响,因此要组织停港船舶和停留在港湾锚地的船舶迅速撤离港湾,向外海疏散。这一点与抗御海浪、大风、风暴潮等灾害的办法正好相反,后者是回港湾规避。
! ?9 O$ w. d, V- V& G 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灾害发生后,有关国际组织已经计划把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的业务扩展至印度洋和全球各大洋。 4 c" Q3 U* p2 n
2016年,我国新一代海啸预警业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集成了全球海底地震监测、全球水位监测、太平洋海啸并行预报模型、西北太平洋海啸情景数据库以及海啸产品制作发布等12个子系统,实时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国内外业务及数据中心紧密相连,首次实现了以全球地震触发报警为基础的海啸预警标准业务流程。 - _9 r0 t( ?/ K3 `
海啸来了我们如何应对?
. o) b4 d* F( l' Y% J 地震是海啸的一个天然预警信号。如果听到地震发生的消息,海啸也可能随之而来,此时千万不要在海岸停留。 , u' U% H- c+ _/ [
另外,如果发现海水异常并且快速后退,可能说明一场海啸已经在来的路上。这个时候,应立即前往地势较高的地方躲避。
) v: X# |% R: Q, J 海啸是一系列海浪,最初的海浪可能并不具有最大的危险性。在最初的海浪抵达海岸之后,海啸的危险性仍会持续几个小时。因此,遇见海啸人们应一直远离危险区域,直至听到已经安全的消息。
# t2 r" _4 Z/ w0 @ f+ ?8 `/ h2 \
& L6 o8 S% k3 q9 I! k& Q2 g$ f. }( [5 R' d
- t) {2 k2 w5 y! u* d! M" j
6 {3 L9 T$ u: w8 _' C3 z$ z/ {! k5 H3 l$ I7 \" C6 J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