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安然
" {% y3 S, y2 P* `- M3 P+ r" k “‘蛟龙’号第二航段任务完成,迄今完成68次下潜任务。”“‘蛟龙’号获海底三维地形图”……如今,在网上随意搜索关键词——“蛟龙”号,相关的内容让人目不暇接。当前,跟随着“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脚步,我国大洋科考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深海,深海地质研究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 E( i0 y- z7 v+ X# d5 Z# N( f 走向深海是发展的必然
0 f: c1 k- p- X! B. h9 j6 Y8 T+ W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前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世界海洋划分为各沿海国管辖海域、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而后两者统称为国际海域,即俗称的深海大洋,它占据了地球表面的49%,其间不乏价值“万亿美元”的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
! L( {. r/ |/ D b 深海地质研究内容涉及海底地形地貌、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其中,海底矿产资源是深海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s8 i9 E- y" h \& P+ I" l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说:“深海地质研究作为走向深远海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大深海地质研究力度对于保护深海大洋环境,提高对深海大洋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u8 `1 C' @; ~/ U% {* T; r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教授苏新说:“深海地质研究不仅是海底油气和矿产资源勘察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也是海洋生态环境调查与保护、海底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护的基础。此外,在海底空间资源利用乃至海洋地质旅游等方面,深海地质研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a! k+ T4 [; ^6 s' e" K2 c. a
“深海地质研究还是解决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难题的有效途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卜文瑞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在国际海底区域成功申请到3块多金属资源矿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对3种国际海底资源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发权的国家,虽然当前的商业开发时机尚不成熟,但是我国储备了大量的战略资源。”: N1 w6 i' t0 m; } F
我国深海技术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 `, n; G8 o/ Z- a+ p( s9 g* X) z
我国深海地质研究起步低,当国外已把敏锐的触角伸向深海、抢夺先机时,我国深海地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4 |2 h- Y2 K) f S 1976年,“向阳五号”远洋考察船首次采到多金属结核。“海洋四号”“大洋一号”等考察船也在大洋科考中屡建功勋。自1983年起,我国远洋科考队先后在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等海区开展了十余个航次的科学考察,进行海底铁锰结核调查,并申请到了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区。另外,我国还多次与美国、法国、德国等联合进行海洋沉积、热液硫化物矿床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 l0 a# q: ^/ G" x. W7 k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深海地质研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先后实施了多次海洋综合调查,远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考察范围从中国近海到全球,考察内容也从资源领域延伸到环境。4 k; g: n% N! x+ ~! M
“近1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深海地质研究学科建设突飞猛进,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苏新说,“在几个重要的海洋地质领域都有显著进展,如南海古海洋学的部分研究属于国际领先。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和大洋热液硫化物调查中的一些研究和技术则接近国际水平。”
7 O3 M- E2 V; C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深海研究发展时间较短和亟待提高的深海装备技术成为我国深海地质学科发展的短板。. y' f! N* h$ B, O' r
苏新表示,我国深海海洋地质和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目前我国在海洋地质基础理论和学说以及技术方法研发等方面,多属于“跟进式”。此外还缺少对具有代表矿区或实验区进行长期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相关模型和理论的提升。, k8 ~" @2 n5 R
卜文瑞则认为,影响我国深海地质研究的关键因素是深海装备技术。% g2 h P# e$ x* K. ~
如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海试,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洋调查技术装备快速发展,如深海机器人、电视抓斗、深海潜钻等,都已在大洋调查中大展拳脚。
- L. Y0 d' L) _ “尽管如此,我国深海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具有明显差距。”卜瑞文以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为例,“‘阿尔文’号每年要执行150次~200次下潜任务,至今已经完成了近5000次下潜,而‘蛟龙’号还处于试验性应用阶段。同时,多波束测深系统等在我国大洋调查中常用技术手段和深海仪器设备都以进口为主,国产仪器设备还满足不了我国深海地质研究的需求。”共享成果 研发“利器”4 g# u' c L7 O
卜文瑞对当前国际海洋深海地质研究热点的总结有两点,一是通过对深海样品的分析和实验,进行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深部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板块、海底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深海大洋。他建议我国应紧跟国际深海地质研究热点,不断提高深海调查研究能力,建立立体、全面的地球理论学科体系,加快缩小我国深海地球科学与国外的差距。
, c# {" U1 q Q5 N9 U. j) W 如何解决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这一短板,卜文瑞认为提高效率是关键。“国外很早就建立了样品等资源共享体系,这大大提高了深海样品的研究效益。”他说,我国早在2001年就建立了大洋样品馆,但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不高,这成为制约我国海洋地球科学发展的又一瓶颈。通过加强样品、数据资源管理机构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保证样品与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公有共享,是推进深海地质研究和深海大洋科学发展的一条捷径。
, t$ w {4 _) k. w' a* C “深海地质研究的发展十分依赖海洋高新技术和设备,而后者的研发则源于具前沿和探索性深海科学研究的需求,二者相辅相成。”苏新对发展海洋科技尤其是深海技术提出了3点意见:一是要加大对海洋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研究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的深海装备、仪器,如深海潜水器和具有深海钻探的船只及设备。二是要建立海底综合空间实验站和具有全天候、连续、实时、多学科的海底观测网络。三是要注重培养一批未来在深海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方面能走向国际前沿的青年科技人才。
2 |' g& {6 F, `; Q( J- C, O$ Q* v8 ] 在韩喜球看来,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培养和壮大海洋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查看全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