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微塑料对健康的影响 - 海洋微塑料影响

[复制链接]
7 Y, D/ h5 P" c. n2 h- x

塑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人类对塑料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塑料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塑料有可能分解成微塑料颗粒,被生物摄食并进入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 ?' \3 X3 I# Q2 p

最近,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上的文章显示,英国赫尔大学教学医院的研究者在胸部外科手术中收集了13个人体肺部组织样本,其中在11个样本中发现了共计39个、12种微塑料。此外,荷兰阿姆斯特丹弗里耶大学的研究者在《国际环境》上发表文章,他们从2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体内各获取1份全血样本,在其中17份样本中发现了微塑料。

4 ?5 w6 U: R/ Z9 A! P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的统称,包括了不同形状、大小和聚合物类型。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并且已经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

I9 @ [) q e2 M: e" }

自20世纪70年代海洋中的微塑料颗粒第一次被报道起,科学家们就陆续在海洋、土壤、大气中发现了微塑料,甚至在人烟稀少的南极也发现了微塑料。自2010年起,科学家们陆续在一些鱼虾蟹贝等海产品中发现了微塑料;然后,在饮用水、食盐、蜂蜜、啤酒、蔬菜和水果中,甚至在婴儿奶瓶中也发现了微塑料。

0 t- h9 [/ h$ J4 Y

微塑料是怎样进入人体的

a# e) y% ?* X6 b* n" W. U( Q T

一些研究发现,人类可能通过饮食、呼吸以及皮肤接触等途径摄入微塑料颗粒。

# Q! o+ f# j9 H$ k) M

饮食摄入:国外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每年通过食物摄入的微塑料颗粒可达5万多个,每年通过饮用瓶装水等摄入的微塑料颗粒可达9万个。此外,在2020年,研究人员在一次性纸杯中装上热饮,15分钟后在饮料中发现2.5万个微塑料颗粒。如果家长使用聚丙烯奶瓶冲泡奶粉,小儿每饮用1升由奶粉调配的牛奶就会摄入超过160万个微塑料。

6 g( t5 y" h' o

呼吸吸入:科学家们发现,空气中的微塑料含量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法国巴黎的室外样本中,科学家测得微塑料的平均浓度为每天53~110个/平方米,德国汉堡的浓度则为每天275个/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们发现室内环境中微塑料的浓度高于室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主要在室内活动,由此摄入的微塑料数量较高。科学家们根据室内微塑料浓度以及婴儿每天在室内活动的时间推算,婴儿每天在室内通过呼吸摄入的微塑料数量最高可达几十万个。

+ P2 ]8 N |8 @. Z' R8 n

皮肤接触:虽然科学家们在不同的洗护用品中发现了微塑料,但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微塑料可通过皮肤接触而被人体吸收。

( z2 R- d: F, e' x- U. V/ ^

微塑料是否真的可以进入人体?几年前,科学家开展了相关研究。2018年,奥地利科学家菲利普·施沃布尔(Philipp Schwabl)等人在来自不同国家的8个成年人的粪便中发现了微塑料。2021年,我们团队对24名男大学生的粪便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23人的粪便中有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8种微塑料。来自荷兰和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更加充分证明了微塑料已经进入人体。

: u$ x; C7 w: u& v* v9 |& C

会对人体产生毒性吗

2 G0 r* w1 ^8 U; D

微塑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性,会对海洋生物、哺乳动物产生毒性作用,例如可导致鱼类捕食能力下降,导致小鼠睾丸产生炎症及精子生成障碍等。

1 ]1 O6 @2 D- S% Z1 C

微塑料会威胁人体健康吗?

; X4 q0 G8 K ~

目前,针对微塑料对人体毒性效应的研究大多数为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微塑料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 Y, q- ^( U! Y6 q/ z

消化系统:可对肠上皮细胞产生毒性,导致细胞活力降低。

3 b" ?6 Z g9 O( `% D! |

呼吸系统:可引起肺上皮细胞出现炎症反应。研究人员在114例人肺部标本的99个标本中发现了微塑料。

$ u9 l3 K9 c8 J3 w( w! r3 J+ c

生殖系统:对胎盘滋养细胞表现出弱胚胎毒性,并且可通过胎盘屏障。

1 _, w& v" U" K" V3 G: i& M( n

但以上结果均为细胞实验,人类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仍缺乏微塑料与人体健康关联性的相关研究。早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呼吁开展相关研究,以期准确评估人类微塑料暴露量及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这也是今后相关学科的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9 C+ [" u' M0 r9 b

如何减少塑料污染

O" ?) d7 Q7 g: `' @- C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减少塑料垃圾被随手丢弃的行为,也要尽可能减少塑料的使用,比如随身自带购物袋,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此外,政府加强对塑料污染的控制,完善塑料垃圾的管理政策等。而最让人期待的则是新型可降解塑料产品的出现,希望性能更好、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新型材料早日研发成功。

! ^2 ~3 \6 S2 i$ H. w# y8 M9 a

转自健康报

. R' }2 R9 F8 f/ \1 u

来源: 健康北京

+ ] ]9 h+ i+ r0 m! N- R+ s # o' t# K2 o9 p! L. b; _ - d: e' g' h4 t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依存妄想症候群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