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如何开采海洋石油的? - 海洋油气勘探

[复制链接]
) B% Y4 N: q/ P j
1 |+ }( J5 ^& c+ k3 e! [$ g3 M
本文由 中国海油 特约制作

海洋,面积辽阔,物产丰富,蕴藏着这颗星球上超过34%的石油和天然气

4 w. N: \9 G2 N0 G# U! F* k' e+ j

然而这些油气资源却并非触手可及,其中更有44%深埋于水深超过300米的深海之下,在中国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在我国南海,在这片平均水深超过1000米的海域,55%的油气资源都埋在深深的海底。

( I! q; T% K* H! E

7 ^* L9 z I: T- D
国际上划分深水区的标准有>300米、>400米、>500米等不同方案,本文采用>300米的分级标准,其中水深在300米以内的海域为浅水,300-1500米为深水,大于1500米为超深水。图为中国海域地形图,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但是海洋环境却极其复杂、极其恶劣,水深每增加一米,资源开采难度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以致于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面对近在家门口的宝藏,我们始终举步维艰。

' l% U) Z5 m+ [, [; R0 I

直到近些年来,我们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相继实现了第一次深海勘探、第一次深海钻井,更建成了第一座水深达1500米的大气田,正式开启了中国海上油气开采的超深水时代。

8 ]9 w1 n( c4 J: K4 T* V

▼请横屏观看

5 ~& Y8 w$ l1 e7 W$ u5 G7 }/ B
2021年6月,中国首个自营的1500米水深的天然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画面中的庞然大物为中国最大生产储卸油平台,摄影师@韩庆

而放眼全国,我们的渤海、东海、南海之上,145个油气田不分昼夜,将来自海洋深处的能源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作业能力也从数十米飞跃至3000米之多。

( S' L( h9 t& s5 i

为什么走向深海的道路会如此艰难?我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 j4 o s% O! B6 P' H+ e. ? V

01 炼一双「火眼金睛」

8 z) F0 T" Q7 a# s4 N) [

想要走向深海,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海底的油气资源究竟在哪里。

$ h9 F" O, l3 [! H: @

可是,深海之中如同一团迷雾,地层之下更是深不可测,除非拥有一双能够穿透海水、穿透地层的「火眼金睛」。

* F) M0 \. } d9 P6 \( M

) z! g8 q" i7 f; b
涠洲岛镶嵌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中,摄影师@陈肖

在陆地上,人们可以向地下发射人造声波,通过接收和分析不同地层的反射波,便能反推出地层的分布规律,从而推断出油气资源的分布。

7 }" d; F4 q7 L9 g' _$ Z6 [* V$ X

类似的探测方法同样适用于海上,只不过海上毫无立足之地,若要安放所有设备、人员,人们必须要有一艘特殊的能够进行物理勘探的大船,人称物探船。

# U7 s+ ^0 o' \0 }( @ {

▼请横屏观看

# A8 N5 K+ {' W& ]5 [
9 N9 k* }$ S5 b8 x/ N) n+ N2 C
0 @* v" p5 L, z' X6 k/ U& h L
这种利用声波等物理手段来研究地层信息的手段,称为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人造声波也称为人造地震波,其勘探方式则被业内称为地震勘探。海上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这种船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尾部拖行的超长电缆。它们用于接收海底反射的声波,相当于每一条电缆都扫描了地层的一个切面。

$ Y0 o4 g* B o* ]. f

' L$ r8 n0 P' D; n* J- \# U
7 U2 m# K4 n# s/ |2 t9 H8 J( p
# @) k* a* k! h& \
单条电缆勘探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但仅凭一个切面做出的判断显然不够准确,倘若能同时扫描更多地层切面,并将它们拼合起来,一个三维地层模型便跃然眼前,隐藏其中的油气线索也将一一显现。

8 B) S5 [% j. q0 w) O2 n) E

0 O5 }+ i% P8 c, t' m9 S! F
5 @* d2 j+ e( S
4 r* b9 h9 l; i1 H* J
多条平行电缆勘探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这也意味着,当一艘船拖带的电缆长度越长、数量越多,一次扫过的面积就越大,若再有更快的航速以及超长的续航,扫描效率自然就越高。

; ]$ t" ^% x4 C0 s. L

▼请横屏观看

: _; n8 w( W5 B, u4 ~
地震船以及拖拽的长长的电缆,摄影师@赵仲兴

但要拥有这样一艘物探船却并非易事,以致于在我国海上油气开采的初期,人们只能用塑料袋装满炸药来激发声波,只能用胶布包裹电缆,甚至用气球悬浮电缆,才好不容易将一艘旧船改造成了简陋的物探船。

' i' }% F* ?: q! g

但自此以后,一场长达50多年的升级之路拉开帷幕。从中外合建的装备4条6000米长电缆的「东方明珠号」物探船,再到自行改装的装备8条6000米长电缆的「海洋石油719」物探船,最终,装备12条8000米长电缆的「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终于诞生。

2 }8 \0 }3 p F2 u: k7 w

当其尾部电缆展开后,覆盖的海域面积之大,甚至相当于1200多个标准足球场。

- \/ p: T" k/ I/ l

9 W4 z8 U! H0 [1 e8 E
左边小船正在为右边大船提供物资补给,其中大船为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摄影师@陈志玮

不仅如此,其航行速度、续航里程、抗风浪以及破冰等能力均大幅提升,不但可以抵抗南海的狂风巨浪,还可以驰骋于北极等极寒海域,因此它也一举成为亚洲最先进、作业能力最强的物探船。

( t9 W ^' Z; Q9 h( G& a& e

▼请横屏观看

' `+ V \; i4 a! c0 |+ `
作业中的海洋石油720,注意图中的电缆长度与船本身大小的对比,摄影师@陈志玮

至此,一艘艘物探船如同一双双「火眼金睛」,在中国各大海域往来穿行,由它们扫描收集的水下信息经地质学家分析后,从中发现了众多的油气分布区域。

1 S t. C9 N l4 s/ ^0 C. g4 x4 Z

但仅到这里,我们依然无法走向深海,因为这些被探明的区域究竟是否具有开采价值,只有真正将钻井钻入地层才能一探究竟。

( ?+ M: A# J" O8 Q. c& U3 u

然而,要从波涛滚滚的海面将钻井向下打入数千米深的海底,又谈何容易?

" j1 s: J# y X7 x$ z

02 造一座「海上堡垒」

$ x# b0 k9 L4 @% G1 M

要在海上打井,前提是我们必须造一座「海上堡垒」。有了堡垒,装备和人员才有立足之地,而堡垒越坚固,钻井作业才能够应对海风、海浪、海流、海冰等各种恶劣的海洋环境。

2 `, z+ W) u* Z1 o2 t

2 A5 K9 E5 x: q3 z7 V" y
汹涌的海浪冲击海岸,摄影师@胡颖

起初,人们利用钢管搭建从海上直插海底的导管架,其上再铺设甲板、放置设备,固定式钻井平台便诞生了。

. u# J1 j4 G0 d4 e5 N

5 @& l9 ]1 T* f4 c# y
固定式钻井平台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但这种「固定堡垒」一经安装便无法移动,对于需要重复使用的钻井平台而言实在没有太多优势,所以除了一些特定环境外,如今已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移动堡垒」。

4 B0 @( u; l: F8 `

它由一个平台、数条桩腿以及特殊的升降装置组合而成,在升降装置的作用下,平台和桩腿可以垂直升降,从而实现固定时钻井,浮动时转移,这便是自升式钻井平台。

, k+ I) w" Y5 r& s) [$ ^

" ?9 b5 Q0 D* C1 v4 h; I
; ~- C0 D4 @$ ?. Q! d* c
# k) b ?9 G* x! x
自升式钻井平台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它凭借灵活移动、重复使用等优势,很快便成为钻井平台家族的主角之一。

: {! q7 M( Y: ?0 F# N& L

▼请横屏观看

7 d6 p6 @+ m7 R/ T3 r; F3 B
在拖船的牵引下,自升式钻井平台正在转移位置,摄影师@王振宇

不过,这种堡垒也并非十全十美,其最大的弱点便是高高竖立的桩腿。

; _$ s8 `3 D1 r$ ^6 n

因为要适应更大的水深,桩腿的长度、尺寸、重量必将不断增大,平台结构也因此变得越发复杂,使其难以应对恶劣的海洋环境。

9 Q+ \0 T. F" v" R8 Y8 N+ h

所以,在目前中国建造的此类平台中,122米已经达到其工作水深的极限。

7 q4 E9 n0 i$ I; K6 U5 h$ R

6 \& h1 q' b1 F5 ~1 z, g# V
「海洋石油944」自升式钻井平台,其桩腿底部装有特制的大「靴子」,能够在松软的海底区域「脚踏实地」,摄影师@王振宇

于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海上堡垒」应运而生,它由上部平台、下部浮体以及中间连接的立柱三个部分组成,拖航时像一艘大船浮于海面,工作时由下部浮体充水下潜,故而得名半潜式钻井平台。

+ G- |" E" u N3 J8 f' l

* Y2 m7 W1 f" E# H8 z+ a& M( O
稳立于海浪中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摄影师@郑建富

这样的半潜状态,既可以让平台的重心下移,保持平台垂直方向的稳定,平台四个角上安装的锚链又能保持前后左右的稳定。

" e. Z9 G% A* ^$ ?4 A2 R3 R3 Z

& i' B6 e( T5 O; X/ ?+ S& D0 F7 _: u
/ Z: O# T8 S/ F+ g
8 W- ~6 M& w! E. O
半潜式钻井平台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1978年,中国从挪威引进的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2号」,最大作业水深就达到200米。

- M/ d% S9 P2 G2 ]) \# H7 f a( ~

7 d" q5 q/ c0 m0 A/ ^8 h' T
南海2号,摄影师@宫瑞卿

而自2010年起,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一众中国自行建造的深水钻井平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甚至一次又一次打破工作水深的世界纪录。

' M2 }" `* O1 g y/ j9 E: W

从「创新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750米,到「兴旺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1500米,

. j+ z! W- }: Q, `

) z2 [, G j+ h1 ^& S& P+ n
「兴旺号」半潜式钻井平台,摄影师@李佑坤

再到「海洋石油981」半潜式钻井平台的3000米,以及「蓝鲸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3658米。

& M& C5 T9 @: E [: r+ g$ g" k

▼请横屏观看

+ F' ^) v: |1 m% _3 l* W3 v9 L; }
多艘半潜式钻井平台同框,摄影师@唐克/视觉中国

为了更好地适应深水环境,有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不仅拥有巨大的锚链,还在平台下部加装了可以360°旋转的大马力推进器,再辅以卫星定位、气象监测等,即使没有锚链,依然可以在惊涛骇浪中稳如泰山。

2 @! [: d6 m, W7 x4 ~1 d* V; g

1 H) x5 D- S$ G; m- ?
待安装的推进器,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例如作业水深达3000米的「海洋石油981」,就可以在水深小于1500米时使用锚链来稳定平台,水深大于1500米时则启用推进器。

$ y6 m! j" Q6 A e( r

9 P. ^. C" T1 B3 ~' W
拖航中的「海洋石油981」半潜式钻井平台,摄影师@茅亚林

就这样,茫茫海面之上,中国人终于建成了一座座稳定而坚实的「海上堡垒」,巨型堡垒之上,井架竖立,钻机轰鸣,

- n! o2 T3 r$ U1 F

) X/ h3 I1 V8 n+ p* y3 w
工人们正在下钻作业,摄影师@王振宇

堡垒之下,半米粗的隔水钢管直插海底,硕大的钻头则沿着钢管钻入地下,最大深度超过15000米。

& H, X5 ~5 l+ v3 p* @; _. D2 X6 t

: X; W& T9 ?0 g! J! P
海洋石油981正在进行钻井作业,白色管道为隔水管,钻杆从隔水管中间直插海底,摄影师@赵亮

于是,在被探明的油气区域内,经过一次次钻井的验证,包括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莱19-3、中国最大的海上气田崖城13-1在内的数百个油气田终于显露真容。

8 e8 A+ A1 h% D- T5 M- {

( ^- M8 |& @: ^* P8 k& K, U
中国海域主要油气田分布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但是这些「海上堡垒」并无法实现持续不断的油气生产,完成钻井后,它们便将前往新的油气田继续自己的使命。

( W ?1 K$ b8 _$ h

因此,若要真正实现深海采油,我们还需要建造一座昼夜不休的「海上工厂」。

/ p t) [4 N! K

03 建一座「海上工厂」

- l: [3 J. C) M0 i1 m. N) T

这座「海上工厂」,是一个兼备油气生产和加工,而且使用寿命长达数十年的超级组合体。为此,无法重复使用但却能长期提供稳定支撑的导管架,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5 Z1 {) \9 ^8 B9 z

和固定式钻井平台类似,人们以导管架为基座,在上方安装生产设备,便得到了一个固定式生产平台,

1 X8 W4 D) s9 u4 l% Z

6 Y( m$ Q' Y8 ^5 m/ P5 V
/ ]0 ? A" G% ], t! @
! K1 r' \& G! f, `: F
海上生产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所需空间更大的加工环节,则被部署在陆地上。

* u) }, R( `$ `5 B0 R

0 q/ c( B m! X3 H: W8 i0 E! D# K8 }6 R
海南南山陆地原油处理终端,摄影师@宫瑞卿

于是,海上生产、陆地加工,一座半海半陆的工厂便诞生了。

. j ?* d1 J3 R' u' K

但这种「海上工厂」对油气田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距离海岸不远,又要面积大、产量高,海底还要适合铺设管线。

$ D0 k! o% H3 N5 h& A

所以,要想走向深海,建造一种海上生产、海上加工的全海式「海上工厂」势在必行,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实现海上加工。

* D; j+ ]/ v1 y9 T% C7 Q

于是,人们将纷繁复杂的加工设备紧凑地布局在一艘大船上,再加上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船舱的储存功能,一座化工厂便被巧妙地塞进了一艘船里,这便是生产储油船(英文简称FPSO)。

: d) T2 @8 Y3 n0 Z: n8 v+ p* N7 v. y7 M

▼请横屏观看

8 ^3 t' A8 R3 \, O
此设备全称为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国内称之为生产储油船,图为工作中的生产储油船,摄影师@李雪松

有了它,海上油气生产、汇集之后,便能直接在海上完成加工,而后再经由油轮送往陆地。

/ F# H% D! G! j+ S; y

; E" M5 N2 I0 F6 d( P8 k$ f
y- U) |. V, S# q8 l6 Q
7 B8 H! ?1 ]( l: a$ S( ]& Z; l
海上生产+海上加工模式,其中系泊塔结构在不同水深固定方式不同,浅水区多用导管架固定,而在深水区则用锚链固定,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相比于半海半陆的工厂,这种海上生产、海上加工的全海式工厂,建造周期短、前期投资少,再加上它还可以重复使用,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也自1989年起便逐渐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开采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式之一。

5 i# |9 i: ?+ f. g6 D0 R1 F

+ b' A9 u' x' `3 f4 W `
图中上方为生产储油船,下方为油轮,油轮正在从生产储油船中进行提油作业,摄影师@李雪松

其中渤海上的渤中28-1油田,是我国最早采用这种模式的油田,而它配备的「渤海友谊号」,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建造的生产储油船。

! H9 U0 m5 t1 U1 W

: K/ N4 A" |: j9 I" Y% k3 d
生产储油船上密集的管道系统,摄影师@秦宇

可即便应用广泛,这种模式仍然无法实现深海开采,因为想要适应更大水深,支撑海上生产的导管架必然也要增加高度、延长建造周期,同时安装难度也会随之增加。

- W4 p8 y, f2 ?; Y1 W( `

▼请横屏观看

* z7 m' y) P! j F! H/ k
海洋油气生产设备组成海面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摄影师@宫瑞卿

这意味着我们的生产方式也必须再次升级。

) Q9 ~, ^- Y, q! I9 {

2020年,南海的流花16-2油田投产,其平均水深达到410米,但在茫茫海面之上,只见一艘巨大的生产储油船,而固定的导管架不见了踪影。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8 h# Y- k8 m2 E- L8 L# A. {7 U

▼请横屏观看

0 J7 {$ R4 v3 @! n) E* g* m' G
流花16-2油田的生产储油船,摄影师@林川

当我们穿过水面,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此时你将看到的,是一张由纵横交织的海底管网组成的水下生产系统,再配合生产储油船,一种水下生产、海上加工的开采模式「破水而出」。

; e) i2 F: ~" h$ E! u# }

+ x' ] `6 L/ g3 B
3 w5 c8 X3 s! @
: K6 q& o; F% {% Q/ t7 _
水下生产+海上加工模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而这样的水下生产系统,不仅受天气影响较小、可靠性强,若配合远程控制系统,还可以降低成本、精简人手,再加上可重复使用的生产储油船,整体投资也大大减少,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水深超过300米时的「新宠」。

. I" N& T( `: F1 Q3 t5 k7 ^$ x# I

可即便如此,生产储油船毕竟是一艘船,船体有限的稳定性,并不能从容应对恶劣的深海环境。若要拥有更强大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重复使用,就必须建造这样一个庞然大物。

5 X+ a. [9 y' O1 w- ^

▼请横屏观看

2 o% C- W7 L3 W4 d* \8 l. J
巨大无比的半潜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摄影师@王继强

没错,这就是和半潜式钻井平台一脉相承的半潜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其生产时部分潜于水下有利于增强稳定性。

8 O/ C, x$ e+ d& n7 K$ A" }

其最典型的代表便是中国首个自主建造、运营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深海一号。

- K- N3 S! C6 N4 B

▼请横屏观看

# o# w( b$ Q) b; X+ B' B4 B
伫立于海面上的「深海一号」,摄影师@李彦昭

它的规模巨大,总高度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若从空中俯瞰,其面积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近2艘「山东舰」航母,而作业深度则达到1500米。

5 {3 T. c# H ~% K7 P

8 x3 a8 N, t" f
鸟瞰「深海一号」,摄影师@韩庆

它「待机时间」超长,即便面对高温、高湿、高盐雾、超强台风的大南海,仍然可以连续工作30年而不回坞检修。

! \, F" H5 i6 V: @+ D* @' y

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立柱除了支撑平台外,还被开发成一个巨大油舱,其容量相当于10个标准游泳池,它也因此成为了世界首个使用立柱储油的半潜式平台

9 ~6 I+ w- {: q' S! w+ z

4 g1 r( q' H* G' d. T9 P% B
正在安装就位的深海一号,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2021年6月,这只钢铁巨兽在南海预定海域精准就位,再加上水下生产系统,以及往来穿梭的油轮和直通陆地的海底管线,一套极为高效的开采模式横空出世

* [' w; u" R* h2 Z

其生产的天然气,从海底到千家万户只需耗时1天,每年可以向粤港澳大湾区供气30亿立方米,相当于大湾区1/4的民生用气需求。

& h& ]5 ~5 u1 t+ V

9 M9 ]* V3 R$ d1 |! Z
! v, s @3 O8 j1 T7 b1 |& H/ y
* P9 j* D3 M9 j0 ?
深海一号开采模式,其中锚链长度一般是水深的3-5倍,故锚链在水下会更分散,图中仅做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至此,用「火眼金睛」探路、用「海上堡垒」钻井、用「海上工厂」生产,三大设施一一就位,终于让中国人靠着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走向了深海。

& L' k) l, y$ D1 P6 @) B) I; p

04 深海舰队的诞生

0 W, J& C4 R3 y/ G8 d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

) V9 t, h( d: V, a% G# A

除了物探船、钻井平台、生产平台这样的核心力量,一支具备战斗力的「深海舰队」,还必须包括铺设海底管道的铺管船,

% J% Y& x/ h1 R1 } t

▼请横屏观看

) I. q& ]) T8 S' [! q" ^' j
并行的两艘海底铺管船,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搭建海上设备的起重船,

7 V+ v+ w5 K# _6 x5 g9 ?

g7 B8 ~$ J- } l- {3 y: s. O" f
世界最大单臂起重船「蓝鲸号」正在吊装作业,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拖引和补给物资的工作船等拥有不同本领的各种成员,

& O7 j7 B/ K* L4 `( l% s1 m. G# b" B

▼请横屏观看

0 s4 }$ ]7 d3 E! I+ Z) l' l F
三艘工作船正在拖引「深海一号」前进,如同一支海洋舰队,摄影师@王继强

以及在这背后数以万计默默奉献的深海探索者。

; p& Q+ l9 `6 n% B6 `0 j& t

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我们,远在陆地之上的我们,也许永远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用微小的身躯驾驭一个个钢铁巨兽,

# F j' b6 w3 T' L

0 B/ V/ L( I2 x
导管架扶正作业现场,摄影师@张鹏

是如何在惊涛骇浪中钻出数千米深的油井,

+ x% J6 ^ X' Z, k0 a2 k

0 s: `: M; q4 H/ Y
钻井工人正在海上安装钻井用的管线,摄影师@林俊西

又如何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日复一日地坚守。

+ N- {: D. m6 ]- \: [9 h8 h

; e5 ^( X" U8 H4 _& [
茫茫南海上屹立的生产平台,摄影师@姚术成

但这就是这支深海舰队的日常。

9 k* s3 P# z! q. j

正因如此,在我国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依然高达73%和43%的今天,海洋油气的增产量占比已经连续三年达到全国增量的近80%,成为我国能源增长的新引擎。

; U1 W' Y/ p% d, b" \8 X

当然,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因为中国当前的海洋油气产量仅占全国油气总产量的18%,距离30%的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

+ E. R6 |& C5 b3 l- n4 k, M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必须继续走向深海,走向更广阔的深海。

1 e5 i6 O- g/ C) w, h6 g1 Y

▼请横屏观看

& R* u+ M1 i2 J7 {+ Y
中国海洋石油舰队,图中仅展示部分装备,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艾蓝星设计:罗梓涵&郑伯容图片:感恩的心 地图:郑艺审校:李雪梨 张威封面摄影师:中国海油&王振宇

特别鸣谢

中国海油海洋工程高级工程师 冯加果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装备研发制造中心总工程师 阮福明中国海油海洋石油981平台经理 王伟2 ]; ]' A$ E% D$ [( ~

专家审核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 蒋文明 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流动保障研究组 康琦 博士

【说明】本文是基于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从海洋工程装备的视角来回答“中国如何走向深海?”这个问题。而成立于1982年的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主力军,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海洋石油工业100年的历程,未来也将继续参与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的角逐。

7 x+ {* Y0 O' z- N/ U0 [9 D

参考文献

[1] 邱中建等. 中国油气勘探(第四卷 近海油气区)[M]. 地质出版社, 1999.[2] 傅成玉. 当代中国海洋石油工业[M].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3] 秦文彩等. 中国海:世纪之旅[M]. 新华出版社, 2003.[4] 《奋进40年》创作组. 奋进40年[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8.[5]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志》编纂委员会.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志[M]. 改革出版社, 1999.[6] 《中国海洋石油物探》编写组. 中国海洋石油物探[M]. 地质出版社, 2001.[7] 夏侯命胜, 李志雨, 王东,等. 物探船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J]. 船舶工程, 2019.[8] 2019大型装备性能手册-移动平台、船舶及FPSO.

星球研究所,以地理的视角,探索极致世界

+ U- `" ?3 m4 U( j$ t- [$ Z; g

···THE END···

. B8 Z1 W. k- c7 ~
1 R* c! M- a* c# Q6 @. r8 R% h. b$ W) | ' [5 \. k% T# H( a) Y / z& l5 e$ `! l8 _" B) x" b ( L: C+ ?: i6 P* J8 ^! w k4 J- m3 @2 ] 1 \# l0 F8 L: E. k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蒙自博越科技有限公司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