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K& D$ E0 g- j
告诉你深海的秘密 , o7 [$ V; E1 U( c2 ]1 ?
◎摘自2011年11月23日 《金陵晚报》 文/于飞 8 \8 t. x' Z5 l# K
昨天,中国“蛟龙”号主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应江苏造船学会的邀请来到南京,这个从“海底上来的人”告诉大家他所看到的奇幻海底世界。 4 Y3 u: k. j3 |. Y/ c- k
■鱼的眼睛都退化成瞎子了 $ H! b& F% R" u/ B. |8 S: E
今年7月,中国“蛟龙”号成功深入5188米海底,创下了我国载人深潜的全新纪录。“深海是漆黑一片,别看短片里的鱼有眼睛,实际上都退化成瞎子了,靠听觉生活”,叶聪播放了在海底拍摄的短片,他告诉记者,“一些自发光的浮游生物,就像流星一样从我们的观察窗前闪过”。而短片里的这段让观看者感叹:“确实很像太空中的繁星!” 2 ?2 v3 N t, `) A
喜欢潜水的人都知道,海底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五光十色,海平面以下200米就是一片黑暗。“海底没有光,热量少,除了大量微生物外,鱼虾很少,我们还没看到过大型海底生物,只遇到那拖着长长尾巴的鼠尾鱼,还有一只红色的鳌虾。”他说。
5 d* G( b2 p2 g: O ■用家用簸箕进行海底采样 4 @" z: ~- R+ p4 ~& p& V1 U8 q
海底更多的是细腻的白色沉积沙,记者看到,“蛟龙”号的机械手臂触碰采样品时,时不时能扬起沙尘。随着摄影机的移动,坑洼的海底还布满了一个个如同土豆大小的颗粒。 & b z5 N+ ]: }/ Z9 H! X! b
“真正的海底就是这样一片白色,那些椭圆形的颗粒,是多金属结核,有大有小”,叶聪介绍,在达到5188米最大深度后,“蛟龙”号的任务不再是冲深度,而是转向探测这片多金属结核勘探区洋底。 6 Y1 _1 f8 n, ?8 `
据介绍,多金属结核里面蕴含了大量的锰、锌等多种金属,由于锰含量较高,在30多年前被人类发现时,它也被称为“锰结核”。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会出现,还能自我生长。 ( ?0 m0 t K# r% _
记者看到,采集这些样本,工具竟然是一个小簸箕!“一簸箕铲下去,就是几个多金属结核,既方便又快捷!”他说。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不用网兜直接打捞?原来,如果撒网,很可能破坏深海生态。而一网下去,洋底生命也可能受到伤害,更谈不上研究和保护洋底生态了。比如,这次“蛟龙”号就采集到一个不知名的巨型单细胞生物,离开海洋,它没有受到伤害。
0 v6 E. ~' c# E: q ■“聪明”的海参还会“逃跑” ' F4 P( c) L4 \ K
叶聪告诉记者,在海底采集样本,指挥部会在下潜前告知下潜人员需要完成采集的任务;另外,通过水声通信系统,母船上的指挥部能看到“蛟龙”在海底找到的东西,如需抓取即可下令。 ; b( N8 ]2 V3 D% n, f+ Y0 k
为了看得清、看得远,“蛟龙”号配有石英卤素灯、HID和HIM等8个水下灯源,今年还加装了10台LED灯,灯光能照射的距离为7–9米。它还装有2台高清摄像机、1台照相机等。 3 ^* u9 d. R. T( c% ]& V
“不过,具体抓捕时,还是需要靠驾驶员的视觉判断。”叶聪说。“蛟龙”号的载人舱有3个圆形窗口。3名下潜人员的座位前各有一个,其中主驾正对面的窗口直径为200毫米,另外两个窗口直径只有120毫米。考虑到海底压力的问题,这些窗口被设计成锥形,从里到外直径不断增大。
0 ?8 ^! X) s+ ^% i$ x0 o 除了明亮的眼睛,“蛟龙”还有一双敏捷、轻巧的手。右手被称为绣花手,很精细,可以伸出、轻巧地张合手掌;左手是开关控制,肩、肘、腕各关节操控起来动作都很明显,力量大,可以用来抓住大块头的东西,包括起到锚定的作用。
; I( w0 S+ K$ E6 `$ W! r- ~! D 抓到样本时,机械手会把东西放回到篮子里,都说海底的动物比较“笨”,但叶聪坦言,目前机械手抓取生物的成功率不太高,“像一个巨大的海参,我们抓了六七次,跑了4次。”据悉,这是因为温度、压力的变化对于机械手在海底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 j" \8 ~2 O/ I1 O. \$ w( d9 P3 X
■下到海底感觉就像坐电梯
( j0 J% J2 O+ Q# t) Y “在甲板上,我们初进载人舱,温度高达40℃,湿度也很大,感觉不太舒服。但随着不断潜向深海,舱内温度降到10℃以下,等到了海底,就是2℃左右,可以说一次下潜就能感受从桑拿天到隆冬的变化。”叶聪说。 * N7 ~- m* x0 e! W" q% u8 w, b3 {# F' F
叶聪介绍,每次下潜的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在海底工作约四五个小时。“就像乘电梯一样,稍微慢一点,仪表上的数字告诉我们下潜的距离。”另外,水声电话的信号一直在“嘟嘟”作响,每隔20分钟,潜水器驾驶员和水面支持母船进行一次通话,而船上的仪器更是会不时向母船发送相应数据。 7 B# s6 H% o; w5 m5 N9 I2 H5 t8 |* {
他表示,“和航天员不一样,因为是匀速下降的,平均速度是每秒0.7米,除了有些颠簸外,我们没有失重的感觉。并且,舱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和室内差不多,但需要添加衣服防冻。”此外,潜航员一般都不吃早饭,如果需要大小便,都是用夜壶和垃圾袋一类的东西处理,等浮上水面,再做进一步处理。
$ f' K+ J# L8 `; G$ F $ c! x( B u1 ^9 W0 P+ f8 y8 Q3 e
; O& T9 D( T6 d* i
- P+ `, D: v& q3 r* G$ o
" N4 W0 S8 `0 Z# \! x, Q. B
# e; l7 T% V @.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