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1 F( T& [, N' P4 C2 @' j) a. p
2 n9 k( i4 H* F f
* t. v$ W; a2 H/ \6 d( O# t
| | 全球大洋中脊示意图
! @! r+ O' _( [% P- i C( }- Y | |
人有脊梁,船有龙骨。这是人和船成为一定形状的重要支柱。因而人能立于天地之间,船能行于大洋之上。海洋也有脊梁,大洋的脊梁就是大洋中脊,它决定着海洋的成长。! I2 m, F$ Y9 J( L; L
7 x5 B( q: @+ @! L
1873年,"挑战者"号船上的科学家在大西洋上进行海洋调查,用普通的侧深锤测量水深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西洋中部的水深只有1000米左右,反而比大洋两侧浅的多。这出乎他们的预料。按照一般推理,越往大洋的中心部位,应该越深。为打消这个疑虑,他们又测了几个点,结果还是如此,他们把这个事实纪录在案。1925-1927年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利用回声测深仪,对大西洋水深又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并且绘出了海图,证实了大西洋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山脉。这一发现,引起了当时人们的震惊,吸引了更多的科学家来此调查。不断的补充、丰富了对它的认识,大西洋中部的这条巨大山脉,像它的脊梁,因而取名叫 "大西洋中脊"。 * V/ V- m+ G5 Y/ ^
! j6 P4 I. z" j7 r, [
| | 大西洋中脊图 : n* T8 i o+ {/ N9 j0 s. m" K% j
| |
大西洋中脊的峰是锯齿形的,分布在大西洋中间,大致与东西两岸平行,呈"S"形纵贯南北。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岛开始,曲折婉蜒直到南纬40度,长达1.7万公里,宽约1500一2000公里不等,约占大西洋的三分之一。其高度差别很大,许多地方高出海底5000多米,它平均高度约3000多米。高出海面部分,成了岛屿。如冰岛就是大洋中脊高出水面的一部分。这样巨大规模的山脉,是陆地上任何山脉无法比拟的。更为奇特的是,在大洋中脊的峰顶,沿轴向还有一条狭窄的地堑,叫中央裂谷,宽约30-40公里,深约1000-3000米。它把大洋中脊的峰顶分为两列平行的脊峰。$ O& ~$ N, q% O* ~; k( u; D* _
5 O( n# H4 F4 y0 f9 Q M$ U1 ? 许多观测表明,在中央裂谷一带,经常发生地震,而且还经常地释放热量。这里是地壳最薄弱的地方,地幔的高温熔岩从这里流出,遇到冷的海水凝固成岩。经过科学家研究鉴定,这里就是产生新洋壳的地方。较老的大洋底,不断地从这里被新生的洋底推向两侧,更老的洋底被较老的推向更远的地方。: k6 S3 |9 `6 z
& l. V' a, ?4 e; W, Y
随后,人们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也相继发现了大洋洋脊。印度洋中脊呈" 人"字形分布。西南的一支绕过非洲南端,与大西洋中脊连接起来;东南走向的一支绕过大洋洲以后,与东太平洋海隆的南端相衔接。这两支洋脊在印度洋中部靠拢,在印度洋北部合二为一,并向西北倾斜,构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形,成为印度洋"骨架"。/ O5 Z* S& J# F# f& {
- L1 Y/ f# L) s& f 太平洋洋脊有些特殊,它不在太平洋中间,而偏于大洋的东侧。它从北美洲西部海域起,向南延伸作弧形走向,转向秘鲁外海,向南接近南极洲,通过南太平洋,然后折向西绕过澳大利亚,与印度洋洋脊的东南支衔接起来。
6 }( v4 d+ `/ i2 m
' X, U" Z- h) i 三大洋的洋中脊是彼此互相联结的一个整体,是全球规模的洋底山系。它起自北冰洋,纵贯大西洋,东插印度洋,东连太平洋海隆,北上直达北美洲沿岸。全长达8万多公里,相当陆地山脉的总和。
$ w6 R" W; r3 m4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