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海洋装备发展战略论坛在沪召开

[复制链接]
. \1 h5 w8 O% W;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 海洋装备发展战略论坛在沪召开6月27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33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海洋装备发展战略论坛”27日在沪举办,论坛以“自主创新 装备赋能 经略海洋”为主题,成为一场关于海洋装备新理念、新技术、新战略的“饕餮盛宴”。
' Q8 @8 f- m2 R
7 e$ ?: `+ F0 I
1 o$ x+ O1 x# x8 z  R# {- Z+ W. u当天,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致辞,以及吴有生、周守为、朱英富、金东寒、李家彪、李华军、邱志明、张偲、黄震9位院士,来自中国工程院、上海市等有关部门领导,国内50余家海洋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专家近300人齐聚一堂,聚焦海洋装备工程与科技的前沿与趋势,探讨如何提升海洋装备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新型装备应用等能力,推进新时代海洋装备高质量发展。
3 t# f7 O- g- T2 K9 I: Z+ Z5 u* G$ M4 j

! |4 ?+ r% v( l论坛邀请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周守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张偲、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5位院士做大会报告。论坛中,由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完成的我国海洋装备行业首本蓝皮书《中国海洋装备发展报告》发布。论坛还设立国内外海洋装备发展前沿和趋势、海洋能源装备、海底矿产勘探开发装备、海洋科学与极地装备、海洋安全保障装备、深海生物资源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装备6个分论坛,200多人、70多篇论文报告进行了交流。
- i. j0 b) F* @: S8 X+ {  |* f) _) s7 m; G5 q) D# x
" k8 }3 o& W5 ?; H) b& x" Z2 @  ]
林忠钦在致辞中指出,目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装备领域加速突破应用,数字化、新材料等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动海洋装备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引发海洋装备绿色化深刻变革,海洋装备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论坛针对各类新趋势、新技术、新需求,邀请院士报告、并设立相关分论坛,相关专家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安全保障、科学研究等海洋装备如何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等开展深入交流。$ ~* A) P0 E1 v) W, S6 e8 v8 i2 W

, U0 U6 G2 d/ {# ?( Z$ B7 b8 Y! L9 p$ w  l
黄震院士在《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变革》报告中针对碳中和背景下海洋装备等领域的能源变革进行了战略性分析。他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发展大趋势可以总结为供给侧的电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和需求侧的高效化、再电气化、智慧化。其中,电力系统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其次是燃料零碳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氢、氨和可再生合成燃料,广泛用于船舶、汽车、航天等。他特别强调可再生合成燃料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变革性技术,可以实现海洋等多领域燃料净零碳排放。
. v; k" J$ i  L. j4 p" k
3 O& W# Y) Q) [: {, r/ k! U$ O/ D
- q2 N8 B# q- e. Z周守为院士在《高质量自立自强海工装备发展探索—“深海一号”能源站的创新实践》报告中,以“深海一号”千亿方大气田为例,阐述了“国之重器”支撑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开发实现自主创新跨越。他指出,实现”深海一号“能源站世界首创十万吨级半潜式深水多立柱生产储卸油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等三项世界首创和十三项国内首次,是我国高水平自立自强发展战略探索的具体实践。“深海一号”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迈入了世界第一梯队,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M" @8 n9 h: e$ Z8 l; |, ]9 q
, U1 z1 F; |3 r% _. x! \- U
! _# i8 u- H2 e$ H
论坛针对如何绿色、安全开发海洋资源,邀请多位院士、专家对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深海资源安全利用、海上绿色风电等开展深入研讨。
' F2 B  D  b) p/ K2 ?, Q- `  C! V$ P6 U9 A8 S" T7 ^# L' e& `9 j
- ^8 ?6 Y$ K+ V( Z9 }5 ]
李家彪院士在《深海采矿技术智能绿色发展的前景和挑战》报告中指出,深海特有的矿产资源是大量新能源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基础原料,在人类碳中和解决方案中有不可替代作用。要实现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和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要了解深海环境和特殊生境内部机理,解决资源开发环境风险。可以通过推动全球深海生境的联合调查、共建有效的智能观测系统,来增加深海环境认知,实现深海利用与保护的同步发展。
0 ]; Z9 u* d" u1 u4 {5 Z8 b+ Z* |3 V+ }- |

) l" U  W) U! u, z. j7 P+ y张偲院士做题为《海洋资源有序开发的“零碳”路径》的报告,他指出可燃冰等海洋资源是人类未来能源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相关开采活动生态安全风险也是国际重要关切。但是燃冰分解、天然气渗漏等大规模甲烷泄漏可引发海底地质灾害,造成海水酸化和氧枯竭,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和严重的温室效应,带来环境生态灾难,商业开发前必须采取长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定量评估和生态保护举措。他认为必须要建立包含模拟仿真实验系统、保障支撑系统、原位智融研究系统(海底实验室)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为可燃冰开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实时长期观测、模拟验证和预警技术支持。
- k! G" F$ `4 `+ k2 m. m$ y" t+ q( E" W* U' T3 a

. r1 O6 C, ^) s& V论坛发布了我国海洋装备领域第一本蓝皮书—《中国海洋装备发展报告》。蓝皮书对中国与世界海洋装备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展开分析,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专业角度、专家视野和实证研究方法,梳理海洋装备各个领域年度发展情况,综合阐述国内外近年来海洋装备各个领域重要突破及标志性成果。该蓝皮书反映了我国在科技创新和变革中海洋工程科技发展的大集合。该书计划以每两年度为时间单元定期更新出版,打造成供海洋装备行业相关人员参考的权威资讯产品,也为国家制定海洋装备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 P6 Z# O1 Y4 H5 R" p' r5 s6 v' `& Q* _" o5 ^9 O. _# z
4 q0 A9 S: P9 X6 a6 g% S

+ `  @& i0 v" K#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I5 g. }) I- K( R# m3 E. x! J+ b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